“大闹文院,这些人真是疯了”。周彬看着眼前这一幕,气的浑身直哆嗦。
他与苏毅关系亲善,看到苏毅能够高中案首,心中自然欢喜无比。
而且苏毅还是钟山草堂的学生,苏毅高中,对于钟山草堂的名声,也是极大的宣传。
一群人在此闹事,周彬焉能不怒?
东方逸说道,“法不责众,这些人抱着这个心思,自然无法无天”。
苏毅则是一副十分从容的样子,说道,“无妨,让他们闹便是,就算再法不责众,可是在文院这里将事情闹大了,这些人也吃不了好果子”。
众人点了点头。
这时候,有人提议冲入文院之中,找到院主,让院主出来给个说法。
这些人开始冲击文院,可是却被外面的衙役拦住了。
接着有衙役快速回文院汇报外面的情况去了,没有多久,县文院院主唐叔同还有四位教谕纷纷走了出来。
现在唐叔同等人的脸色十分难看,如果出现考生大规模骚——乱事件,而无法快速平定骚乱的话,到时候,就算他这位县文院的院主都会遭到重责。
看到外面冲击文院的那些人,唐叔同冷声喝道,“尔等想要造反吗?”。
他这一声大喝,运用了文胆道心,直接所有人的心灵。
那些闹事之人,顿时安静了下来。
一名陈家奴仆说道,“我们怀疑阅卷有黑幕”。
唐叔同冷笑着说道,“放肆,我等皆读圣贤书,为国选才,你这混才,竟然敢辱我等?”。
那奴仆硬着头皮说道,“陈昊阳素有名声,所做之诗,更是引起了圣人共鸣,竟然只位列第二名,不是黑幕是什么?如果没有黑幕,可否让我们阅卷?”。
“混账东西,科举试卷,也是随便可以翻阅的吗?你胆子倒是不小,什么话都话胡言乱语一通,不怕被流放三万里吗?”。罗铭沉声喝道。
那奴才被吓得浑身直哆嗦,不敢再多言,可是外面许多人依然在交头接耳的议论着。
唐叔同看到了人群之中的陈昊阳与陈平二人,他心中暗恨。
铁定是这二人搞出来的事情。
不过这二人实在阴险,躲藏在背后,让别人冲锋陷阵。
当务之急也不是纠结谁是主谋的问题了。
而是要解决眼前发生的事情。
只是想要堵住悠悠众生之口。
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看来,确实有必要让大家查看试卷。
否则。
这件事情无法平息。
唐叔同说道,“既然大家觉得陈昊阳只得了第二名的成绩难以服众,那么,本院主现在便让人将苏毅的四张试卷还有陈昊阳的四张四卷取出,大家可以做一下比对,到时候一切便可知分晓!”。
唐叔同随即派罗铭,陈凯之二人将苏毅与陈昊阳的试卷取出来。
没有多久,二人便取出了试卷,唐叔同他们来到了公告栏前。
“先将陈昊阳的第一张试卷展示出来,然后再将苏毅的第一张试卷展示出来,后面也是如此!”。
唐叔同吩咐道。
“是……”。罗铭,陈凯之应道。
陈凯之拿的乃是陈昊阳的试卷,他将第一张综合卷取出,交给了一名衙役,这名衙役与另外一名衙役,各自抓住试卷两角,为大家展示这张试卷。
许多人伸着脖子看向了第一张试卷。
“综合卷只错了最后一题”。
有人说道。
“最后一题真的太难了,简直丧心病狂一般的难,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请教了几位先生,也没有找到正确答案”。
接着又有人说道。
“不是舜帝,实在是不知道《韶》的作者是谁啊”。接着又有人说道。
这个时候,苏毅的第一张试卷也张贴在了公告栏上面。
大家看去,顿时惊呼起来,苏毅的综合卷,竟然是满分。
最后一题,苏毅也作对了?
“《韶》的作者竟然是夔?夔不是神兽吗?怎么会是夔的作者?”,有人质疑道。
“是啊,夔是《山海经》之中记载的神兽,怎么会是《韶》的作者呢?”。
许多人都议论纷纷起来。
《韶》的作者是谁,确实是一道极难的题目,这道题出来之后,据说有大学士翻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确定《韶》的作者到底是谁,可见这道题,到底多难。
唐叔同说道,“我与诸位教谕,仔细翻看了诸多文献,也没有找到具体的出处,所以这个答案,我是没有办法回答大家的”。
唐叔同这位主考官都亲口承认不知道出处在哪里,大家不仅仅不会觉得唐叔同水平不够,反而觉得唐叔同有君子之风。
“苏毅苏子恒定然知道,不知苏毅苏子恒在何处?”。有人说道。
“是啊,苏子恒在何处?还请出来一见”。许多人喊道。
陈昊阳的脸色阴沉,他没有想到,综合卷苏毅竟然是满分,压了他一头,这让他很不舒服。
如今看到那些闹事的学子们,也纷纷平静下来,反而都在讨论《韶》的作者是谁,以及在寻找苏毅的下落。
陈昊阳的心情越发不爽起来,他感觉,他的阴谋诡计,怕是失败了。
不过这也无妨,只是综合卷而已,说明不了什么。
“苏毅苏子恒在此!”,文院对面茶楼一间包厢的窗户打开了,张兴泽指着身边的苏毅笑着说道。
“是苏毅苏子恒”。有人惊呼起来。
“他就是苏毅苏子恒啊,四诗登圣刊,必是千古佳话!”。
“县试之前苏毅被人诬蔑,做石灰吟以证清白,那首诗,也是足以千古流芳的诗文,必登圣刊”。
许多人交头接耳的说道。
苏毅苏子恒的大名,早就是人尽皆知,如今看到苏毅,许多人都有些感慨,这苏毅苏子恒不仅才学过人,长得也是一表人才。
真是占尽了风流潇洒。
苏毅向大家作揖。
唐叔同笑着说道,“苏子恒,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韶》的作者会是夔,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还请子恒兄赐教”。许多学子,童生,秀才,甚至举人,纷纷作揖,虚心向苏毅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