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年年末,北周大政,正式更改完毕。军制上不仅将军府制度彻底完善,各地世兵进一步缩减。汉儿大批量进入军队之中,而汉姓世家作为不可或缺的底层政事基础,也慢慢融入底层官阶。
政策上,将曾经胡乱封策的大小四百多个州的都督、节制全部取消,将大周土地实际划分,并将功劳彻底落实在地图之上。全国共划分州郡一百四十多个,永安镇(史实永丰镇)则作为最后一个独立的军镇,镇守北方的土地。
各地的封号(此时封号延续至唐朝,公有国公郡公之分,分地不同,含义不同。地位也不尽相同。大体上秉承尊号而少封,实权而虚利)都重新划分,不会再出现西魏那是那样,比如蜀国公、益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等不存在本国却有名号的封号。
土地制度继续延续西魏制度,按照地力和用途分成不同数等。良田大抵上是官属之田,下田或者永业田方才为民之要务。国家赐予官吏的土地并非私田,是要属于国家的等。
经济(日本词汇,中国的经济是济世之才的意思)货殖方面,为了平粜粮食,稳定物价。且将稀缺的铜物资以各种手段充斥市场(饥饿营销和市场饱和手段调整物价),并创造布泉,与五株钱和十柱钱并行。
重新规定市场的价格还有粮食的来往输送,并设置官吏引导商贾来回粜卖,季度盛产与稀缺统计造册,引导商贾,平添不均。
将蜀地归化,獠人当做官婢充回宫室之中,民间不允许出现私有奴隶(此时奴隶制度是默认的,也就是说官婢非奴隶的说法盛行。其实各个世家买卖奴隶,大量民间人相互买卖,是社会共识,上下绝不能禁止,那么就是默认的合法,纵然明文规定,也只是做做样子)。
禁止私铸货币,禁止商贾买卖铸造货币的铜源。蜀地自古以来就缺铜,现如今在周国之内,货殖平粜的负担加重,不得不从南方湘州和郢州附近采铜为用。
而作为九品中正制的守门人,汉姓世家和鲜卑世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来去之路。为何鲜卑在逐渐衰颓而汉姓世家却在逐渐强盛?
原因在于汉姓世家早在西汉末年便已经形成气候。民间大抵上追溯祖先都会将开宗之人追到东汉末年的英雄身上。
其实则不然,汉姓世家绵延千年,其中虽然有失族谱却从未有过断代。且汉代奴隶制度导致平民倾向于安逸,而卖身为奴隶者越来越多。到西晋之时,八王之乱甚至打空头支票仗(借钱于世家,灭兄弟于四海)。
而到了五胡乱华,胡族内迁之时,因为汉姓世家庞然大物,人口众多,无论石勒石虎还是羌氐拓跋代国等人想要统治,就得融合。故而鲜卑诸部通常都求与汉家大姓世家融合婚姻,以求在内地求生。
另外五胡乱华鲜卑诸部人口迅速减少的原因,其实也来自于内部倾轧。羯胡乌丸连年与匈奴征战,匈奴驱赶其从并州直接到了寿春一带。而五部鲜卑(慕容氏南下灭冉魏建立燕国)则时常与匈奴虚与委蛇,且时刻在与氐人乱战。
而南迁的世族,大抵上却都是抵挡不住、或者根基不厚的世家南逃。此中详情并不与评论,而汉家写史,大抵上偏向南方且偏向本民族,故而偏颇常有,也是属实。
如冉魏的杀胡令,实际上仅仅起到了绞杀二十万羯胡人的作用。而且范围不超过兖州、徐州与淮水一带。此可以称之为一人之怒而恨千古。
而同时期的王猛则通时事,他将关内的羌氐人势力与汉姓世家相结合,不计较民族唯才是举,且推举了汉姓世家的能人猛士。从关内一地到统一整个北方,此中运用到的五姓七望名士,便有数百人之多。
此中可以看出,世家势力并不受当时战乱影响。从东汉末年买丞相的崔烈到后来的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崔暹等人,都是一脉相承,甚至唐时宰相,大抵上都是萧、卢、崔、房、王、裴等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
汉姓世家不仅在同化五胡,甚至将整个鲜卑彻底汉化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且将民族的核心能力推向了顶峰。
而鲜卑世族却与之相反,由于鲜卑儿郎越发减少,再加上鲜卑世族对内部的倾轧,导致人数越来越少。六镇之乱时,各地胡族加起来可五百万,到了两魏分家之时,两国鲜卑儿不足二百万。
如同南辕北辙,同为九品中正制。却因为人心的贪婪和不断的争逐,彻底葬送了鲜卑本民族的希望。
至于尔朱荣、尔朱天光领兵数十万被陈庆之几千人杀退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若不是尔朱荣擅自做主,将北魏二千鲜卑和汉姓世家官员全部弃尸荒野,也不会为北方天下不融。
梁武帝萧衍的计策还有陈庆之的伎俩便不会轻易成功。尔朱荣不得不放弃长安洛阳,向北跨过黄河而退,以应对葛荣、贺拔岳与高欢等人的敌对,却因此被陈庆之占住一机。
后来陈庆之发现自己在洛阳竟然没有一个汉姓世家的子孙站出来帮助他稳固朝纲,除了他扶植的元魏旧臣,便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占据洛阳城。
……
赵烈处理完西域的事情,便急着向永安镇赶去。因为除了北山这个要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一件很非常特殊的事情上。
赵烈对于北山的策略,很简单,便是故意放置不管,实际上却当仁不让。每每有游牧之人往来,则当即扣押,日久归还人却不归还牛羊。等到游牧的骑手赶来,却发现北山根本没有一兵一卒。待他们迁徙而去,赵烈便会又迎上去收游牧人的“税”。
拜崇赞也摸不透赵烈这个虚实不知的棋,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不知道北山之南竟然会有为数不少的铁矿,而且赵烈更在意的是北方的铁矿大部分都少硅。少硅的铁则是球墨铸铁最需要的自然铁,如果没有这种铁,对于不会提炼元素的时人,便会束手无策。
想要用球墨铸铁技术,慢慢恢复汉朝时候的各种旧制(钢铁旧制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这首要的一点,则必须站稳脚跟。
想要一件东西,不能表现出急躁来。揣摩人心,有时候得去追朔人
的本念,欲急而先缓,欲杀而委蛇,如此才是上道。
至于这件非常特殊的一件事,除了司马消难以外,便没有了什么值得他称道或者关注的了。
司马消难的父亲是司马子如,是东方二流汉姓世家,也是东魏北齐的四大勋贵之一。高欢渡过黄河到洛阳的时候,倚重的除了赵郡李氏,便是他司马子如的世家了。
司马消难娶高欢女为妻,善于联络朝党中的大臣和势力,不过司马消难年少不好读书,却非常喜欢骗人。(消难幼聪惠,微涉经史,好自矫饰,以求名誉。)
他将裹挟书籍的红色卷轴里面缠上黄纸,装作自己读的书,而后用它来戏弄儿时的伙伴。北齐的尚书令江总戏谑称之为:“黄纸五经,赤轴三史。”
不过家族势力之大,足可以让人为所欲为。赵烈在后世读史的时候,甚至能看到他身死几千年以后史学家对于他的“掩护”,说他并非是自愿的,一切都是被逼的,他是忠臣云云。
史书之中也有人作意言曰:公主责备,文宣帝诘难。故而惊恐畏惧,不敢不逃云云。
直到如今,赵烈从贾氏及韦孝宽的亲信网中得知,此子能力不强,野心却着实不小。在并州上党为世家,则将天下名流都买在自己家中,每日欢饮达旦,实际上却是在积累自己的势力。
又学着当年战国四公子的套路,在并州免税布告,收买人心。那些名士文人争相为他出谋划策。
而文宣帝弄巧成拙,先杀上党王高渙而意外暴露出了司马消难的意图和势力。朝堂中的大臣都在私底下纷纷议论:上党要举郡叛逃到成皋,司马消难若是要叛乱,有可能会铸成国难!
后文宣帝命司马消难入朝,消难惊惧,便暗中与北周联络,意图举州附于北周。
而赵烈回来,为了对付的,便是司马消难叛齐逃周的举动。如果历史上没有他赵烈,那么一切会照常进行。达奚武会与杨忠间道入洛阳北上,然后迎接司马消难。
但是如今赵烈的势力与实力已非今时往日,司马消难纵然南逃为杨忠等迎接,却也会动用手段,遮掩他逃窜的轨迹。简单的例证便是:聚拢兵士,造成其假意北上入永安镇的假象,让文宣帝分不清其究竟何往。
如果他不知赵烈势力,其实有很大可能不会这么做,赵烈也许就不必回来。但是赵烈迎接贾氏十三杰,迎娶兰陵萧氏萧叶若和并州太原王氏王琼儿可是天底下世家大族人尽皆知的事情。
司马消难焉能不知其名?此时若是其想要逃难……还真有可能往北方而来。如果不能提前准备好,齐国兵马压境……以现在赵烈永安镇的实力,还真不一定能挡得住齐国的精锐。
就算其真的不会来,若以上下其手迷惑高洋,他赵烈应对不力,被打一个措手不及,很有可能就失了永安镇这个最重要的根基之地。
他赶紧发书与并州王氏,暗中询问情况。又给徐平写信,告知他道:司马消难叛,州人若北上,收纳之后,悉数遣返长安,一人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