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并州这夹交的走廊形成半尺深的雪时,关内从武关到东益州都是三尺深的大雪。甚至没法行人,只有一部分车能在其中行走。
赵烈发现这个年代雪橇早就普及了,不过只是简陋的版本。人们习惯用自己的狗拴在雪橇前代步,可能这是最近十几年来时常爆发大雪带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赵家的门前需要用铁锹铲雪,几百个壮士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堪堪铲出几百步的行道。有的地方,甚至雪已经没过膝盖,直接将大腿围住,幸好雪后的这几天没有什么太大的风,否则会有多少人冻死在野外……不得而知。
萧叶若眼里只有赵烈,实际上也顺遂着赵烈的心,怀远天下。早在大雪之前,萧叶若便赈济穷人,开仓放粮。萧叶若从初春买下的千顷良田,如今已经有了收成,依靠着关中水养育的人杰地灵,如今已经形成了规模。
如今赵烈在西域以及沃野镇一带行走,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几个钱。两个人现在其实就是在花钱培养着自己薄弱的势力,依靠着族禋还有父母的呵护,方才有了这一片站稳脚跟的地方。
萧叶若的父亲早就将两个人的花销算了个仔仔细细,甚至于赵烈“梦想”的路费,都考虑得一清二楚,目的除了完全顺遂女儿的心意,也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而给予,反正对他来说也没多少钱,进退都是女儿的执意。
大雪封山的那天,木炭的价格从一斤二百钱直接涨到了九百钱,甚至那平常人根本接触不到的石炭,也已经超过了自身价格的三倍,彻底成了有价无市的“珍宝”。
萧叶若将自家的木炭贱卖出去一部分,又将几个村落(此时没村一说,只是为了方便概念。此时称里)卖不出去的余粮买回来,又送给他们过冬的木炭。
三里的乡老,里正纷纷跑到官府,要求给赵烈和萧叶若表彰。那九十岁的老汉,甚至亲自来赵家拜谢,激动地抓着赵烈的手长长感叹:“咱们以前就听过赵家二郎,那时候你还是个穿开裆裤的孩子。现在都知道救济天下万民了,真是苍天有眼,又为汉家生了一个好儿郎。”
几个汉子诚恳地拥簇着老人,尽量不让他摔倒。赵烈则安慰道:“以前的想法就是为了咱们这些人出头,曾经在徐家没学别的,总是想着达则兼济天下。如今能派上用场,我的愿望其实就已经实现了!”
老人点着头,希望哪天赵烈能去他们那做客,他一定杀猪宰羊,竭力招待赵烈。赵烈则笑着说一定,还表示将在各地建立私塾学堂,请那些先生来教孩子们学习儒家的经典。
哄了好久,众人才散去,堂内唯有赵烈与萧玄坐在那里。萧叶若听前面没了动静,便慢慢由采儿扶着走了出来:“你不是不太接受儒家的想法么,如今怎么要给他们建立学堂了?”
赵烈说道:“人是要经过改变的,其实人们对一个事情从来都是不肯轻易改变的。以前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会这么固执,固执地去认为一件事情的存在必然
是有他的道理。”
萧叶若说道:“你打算怎么做?我算听你的安排。”
赵烈忽然想起老人的侧影:“在你眼里,怎么才算是孝悌之道?我觉得老人的想法其实很不简单,也着实很直接。”
七十食肉,八十衣冠,九十全家吃穿不愁。这就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思想,这种简单的却最内涵的想法,一直保持了五千多年,颠簸不破。
九十岁的老人全家免除徭役,并且还要由官府组织给予耕地,一般而言这种耕地是不会有人强买强卖的,因为这是一种底线,一个道德的基础。任凭世家大族再怎么猖獗,也不会断然去欺负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手里那最后几百亩田地。
而他的子孙,也因为老人的年龄带来的优惠,坚持他们的孝顺,他们巴不得老人多活几年,来保证他们全家人的衣食无忧。
那么这是真正的孝顺吗?赵烈其实并不是刻意纠结其中的道理,在普通人看来,其实都一样,但是对赵烈而言,这是一种天壤之别。想想后世的孩子们动辄将父母抛弃野外,甚至多兄弟姐妹的为了父母的房子大打出手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礼崩乐坏的如此彻底,就源于这种只要老人有钱家里分钱,就当是孝顺的思想。
萧叶若耸耸肩:“那有什么办法,天下人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你我不过一人而已,那能管的过来?”
赵烈点头道:“这几天雪越来越厚,官道现如今都已经分辨不清到底在哪了,咱们抓紧凑足人手,将道路清理出来,开仓放粮吧!”
萧叶若满心欢喜:“夫君就是开明之人,我总是担心你会说我还没稳固家业便开始想着如何花出去。”
赵烈示意采儿扶她进去:“欲取而先与,我最终的目的,还是竭取天下。为民做事,其实也是本分,何况这天下大势,并非闷头苦干才是出路,天下向心,方才是王道的开始啊!”
……
官道实在难以清理,宇文泰想尽办法调度关陇世家的人手,清理整个关内的道路。那近在咫尺的洛阳,甚至于函谷关以东,根本没有雪花。
南下的道路业已经封死,只有等着十二个开府的兵士清理以后,方才能通达信件与文书。甚至于那些国家的要事,甚至要用鹰和鸽子来传递。
赵烈集结了几千人清理道路,并将粮仓的开放处在整个武兴县十三初,临时居住的窝棚和草庐就设置在路边。冬天只能弄几个窝棚,因为快速简单,如果在路边儿盖成屋子,哪怕冬天不需要太多的工匠,能砌筑完成也已经半月过去了。
赵烈花光了自己身上的积蓄,没让萧叶若出一分钱。他甚至将自己的钢刀还有护心甲重铸卖了,凑出来的钱,给所有人建筑窝棚,购买木炭。
武兴县县令和长史,甚至各个曹都来赵烈家门拜会,赵烈高坐上首,将堂前的座位让与众人列坐。大小官员二十几人都半坐在赵烈的凳子前,向赵烈点头示意。
赵烈问道:“县令,今年灾荒多少,路边可有冻死之人?”
县令面色凝重,脸上的胡子甚至因为激动而颤抖不已:“哎呀,族长可算是直点重心。今年太难了,各地官府都是如此,实在没有钱财赈灾。那秦凤二州的都督刺史,都已经开始寻死觅活了。
别的不谈,光说咱们武兴郡便有饥荒之民三十万,冻死在路边儿的人十之三四。前些日子李氏发粮五百万斛,都只是杯水车薪,压根儿挡不住啊!”
赵烈觉得自己有点失言,这个水准的问题,似乎不是他应该问出来的。不过转念一想,说的这么悲惨,其实他也就帮不上什么忙了,他家粮产也就那几十万石的粮,这一年纵然不求什么卖出去腰缠万贯,可也得为家族着想,囤积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啊。
县令究竟官宦场所,自然明白赵烈这等新起之秀哪里有短处,哪里有长处。他故意说道:“其实今日来,并非是求粮与人手的。徐家赵家无偿为我郡县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们实在难开口再要求什么了。”
赵烈一听,这里边可能还有别的事儿,心下谨慎道:“无妨,我洗耳恭听。”
县令琢磨道:“其实……其实,族长必然清楚,这天下熙熙攘攘,可是皆为利来利往。咱们这家大业大不与民争利,可是这商贾却是见缝插针的……”
赵烈方才了然,原来今日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求一个整治商贾的办法。不过他不能说,也不能直接与人为敌。人心是藏在暗处的,这些人里,面相上都笑呵呵的,你焉能知道谁究竟“听者有心”?
赵烈直截了当:“这个……实在是在下无能为力。如果我这家族人丁兴旺,也断然不会撒手不管。如今各地商贾往来钻营,我只能尽量争取压低物价,却根本给不了太多帮助。”
加上赵烈未出世的孩子,整个家族才五六口人,说着那些容易,要做起来,必须要有很多的人手去实现。不然家族为何会成为人们最向往的?遍地开花的威力,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分支若木,就是让整个社会听从自己的摆布。
县令依旧不依不饶:“族长可以再考虑一二,今年府库亏空,只要族长能助官家一二,来年我们可以给族长补上良田和那无人的荒山之地,用来供给家族的产业。”
赵烈不贪图便宜,断然拒绝道:“如我能再多出一份力量,都是竭尽全力,必然用之的。如今只能可惜,可惜在下实在没有那等通天的本事。”
……
东益州境内,武兴县的路旁弄了一排又一排的低矮窝棚,伴随着徐氏种下的树木,在整个马队看来,好像走过了贫民的洞窟一般。
贾振风走到一处施粥放粮的窝棚问道:“东益州赵氏,赵子陵,你可曾听说过?”
那施舍之人了然道:“哦,那是我们主家,就在武兴县平乡第二里。”
贾振风看了眼四周聚集的几千灾民,问道:“这些人,都是你们施舍养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