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辉趁着酒醉,细述与陈华的恋爱至离开的过程,有时笑,有时怨,有时恨,有时哭......
贾君逸看着刘明辉被陈华抛弃的痛苦,心里暗暗庆幸,幸亏老子没有投入感情太深,不然就死的不明不白了。其实,他心里也有一点幸灾乐祸:谁叫你刘明辉近水楼台夺走我的生意,活该!陈华若是跟老子恋爱起来,必定不会变心的。
暑假很快过去,贾君逸进入大学三年级。他从学期初就定下自习计划,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功课后,单月一个月专攻历史书,读《史记》《资治通鉴》,双月一个月专攻军事书,学习武经七书。决心多读这两种书籍,利用今后的两年时间,狠狠地丰富这两方面知识。
贾君逸要认真攻书,以历史为镜子,学习勤政、廉政、资政。他认为国家要发展强大,必须借鉴历史,但,不能限于历史的轨道,应该根据事实变化,制定新的政略方略。
进入书库之后,他觉得知识是那样的浩瀚无边......
他上学期,在图书馆借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读后,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召唤他,感觉到自己突然间智慧大增长。他觉得《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军事,更是讲领导艺术;而《道德经》不仅在讲“天道”、为人处世道德,重在阐述治国安邦的政略、方略。他看到张坚校友也在极其认真攻读历史书。跟他交谈起来,觉得他知识丰富,思想开拓,见解独特,心志远大。
张坚校友说:“我们在学校读的专业知识,将来出社会未必都能用。社会毕竟是社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历史是一面最好镜子,可以使我们知得失,能明智;历史是借鉴,可教我们少走弯路,直取胜利目标。”
贾君逸听后,觉得张坚说得很有理,心里非常佩服他。
贾君逸也略谈见解,说:“整个历史,实际是战争史。人类是通过战争发展起来的,通过战争增长了智慧。即便的科学技术也是在战争中,身受教训,然后总结,才研制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
张坚听后也觉得贾君逸能总结,有创新。说:“你说得对!原始时期,人类为了争夺食物活下去而战争,结果产生奴隶社会。直至今日,各国还是为了争夺利益而战争。”
贾君逸说:“不过,我反对战争。战争给人民到来了无限的痛苦。战争只是英雄们的工具,之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战争也能够净化人的思想,这时,人们只有打赢敌人的愿望,不考虑或者少考虑个人的利益。战争还有一种平时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那就是号召力、凝聚力,当战争发起时,人们就会团结一心,就会为了共同的利益去舍生忘死。你想,几个打架过的人,如果坐在同一只船上,而这只船遇风浪,有沉没的危险,这几个人必定共抗危险,同求安全。
当然,在战争中也出现叛徒、卖国贼。这是他在生命存亡关头的选择,是一种考验,是一种信仰坚强性的分水岭。”
张坚说:“我们看了很多电影、小说,奇怪的是,为什么叛徒大部分的男人而不是女人?”......
半个月在图书馆接触交谈中,他们恨相见晚矣!他们成为知音,志同道合!
必定是贾君逸该死,该劳心疲脑,该患单相思病。这日下午下课,第一班的女同学袁芊芊也来图书馆借书看。她见贾君逸和张坚两位男同学说得津津有味,就坐下来听他们交谈。她听了一会儿,觉得这两位同学还真是人才,也参加讨论。
袁芊芊说:“听你们讲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创意。你们说太平天国起义,不像其他的农民起义,我也有同感。因为洪秀全和冯云山都是私塾教师,首先出身就不是农民。他们领导的起义军虽然是农民,但是,恐怕提出的思想、革命目标与农民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最关键问题是他们是为自己利益而反对清朝,还是真的为了百姓的利益?”
贾君逸高兴地说:“对啊!在未有和农民的思想容合在一起时,在没有充分调查了解农民的思想、农民需求的利益时,洪秀全还是代表知识分子,代表他自己。如朱元璋、李自成他们出身是农民,整天跟农民在一起,经济成分也一样,义军也是农民,才是真正农民起义。
不过,一个人、一个集团,不管他原来的性质是什么?关键是他应该真正为农民利益。中国农民占大多数,如果离开农民利益,最终必定没有好结果。”
袁芊芊说:“太平天国,今后历史学家可能会重新探讨界定性质。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这个上帝本来是基督教的神,而洪秀全的军队的旗帜、衣服什么的则有莲花、八卦,莲花是佛教的圣物,八卦则是道教的标志。我想,代表农民的标志应该是锄头、镰刀、畚箕、扁担。”
贾君逸说:“袁芊芊说的对。再说,太平天国打仗时,士兵老是嚷‘刀枪不入’,这就是迷信。”
张坚说:“我看了一些史书,历代能成帝王,取得天下的大部分是像军阀一类的人物,如:秦始皇,他本身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王;唐太宗李世民,他们本身就是山西太原一带的拥有军队实力的大官;建立宋朝的超匡胤,他原来也是一个大军官,拥有强大的军队;元朝、清朝的建立,他们原来就是占领大片土地的王霸......很多是这样啦。而建立汉朝的刘邦则是村长之类的官,还是一个无赖。真正农民起义成功当皇帝的只有朱元璋,他本身是农民,后参加义军,逐步壮大,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当皇帝。”......
贾君逸、张坚、袁芊芊三位同学,从此每星期都有一次坐在一起,讨论一些历史和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