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这个论断,说另一个例子。
如果张某不小心打破了一个茶杯,他问王某,凡事都有两面性,打破这个茶杯,这件事的两面性在哪里?
张某自己说了,其中的一面,就是茶杯不能盛水了。那么,另一面呢?
王某说,张某你这样的说法不对,按照你的说法,我可以说打破茶杯的另一面,就是茶杯不用盛水了。
不能和不用,一字之差,就是两个位置上的两种意思。
“不能”,是从茶杯的使用者角度,表达出的一种惋惜;而“不用”,则是从茶杯自身的角度,表达出的一种解脱——谁说茶杯就一定愿意盛水呢?
不能,是使用者立场的一种惋惜;不用,却是旁人强行站在茶杯的角度猜测的一种茶杯的心思——可是,谁他妈的知道茶杯在想什么?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以打破茶杯这件事,无论是“不用”还是“不能”,都无法作为这件事本身的一个方面。
那么,打破茶杯的两面性,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茶杯失去了盛水的功能;另一方面,碎掉的茶杯具备了别的功能,比如削土豆皮,比如割腕自杀。
碎片还可以扎人,张某打破了你家的茶杯还这么多废话,你上去干**啊,你扎死他呀!
再说回王某把垃圾倒在桌上的问题,无论是存在即合理,还是因果关系,王某的做法都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来谈论一下,王某合的,是个什么“理”呢?
是道理。
很多道理,往往是不讲道理的,就比如这个往茶几上倒垃圾的事情。
人是感情动物,也是感性动物,相比于道理,更加适应人的,是情理。
情理的基础和大前提,就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方向主导。
垃圾应该倒在垃圾箱里,而不是喝茶的桌子上,这就是情理,以主观意识为主导的情理。
按照道理来讲,应该这么问,你凭什么决定垃圾的命运,凭什么非要让它进垃圾桶?
那我就去*了!
还有一句话,大家肯定也知道,我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这句话的大致内容是:你在每年里,是过了三百六十五天的生活,还是将同样的生活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
这句话的存在,就是忽略了情理的存在。
就算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一样的,但是生活却并不是一样的。
因为人是有情绪,有思维的,而情绪和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
比如每天贴标签的王某,和同样贴标签的张某,他们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却可以聊不同的话题,比如哪个姑娘的屁股更翘了,比如哪家的小姐技术更好了。
不同的话题带动起来的,就是不同的思维和情绪,是脑子里永远都在变的画面,所以,他们每天的生活就不会是重复。
而像是那种天天周游世界的人,他们所处的环境一直在变,但是,如果这些人每天想着,今天我要去哪里自拍发朋友圈,明天我要去哪里自拍发朋友圈,那他们的生活,才是真的在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