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母李太后听说了有言官指责陈太后干政,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高兴还是其余的心思。
交代儿子每日要勤奋读书,不可松懈,朱翊钧问安了母后,离开慈宁宫。
文华殿东厢房。
朱翊钧读到《大学》和《尚书》,讲官讲读完毕,见小皇帝今日心思不定,不敢多言,叩首退出。
放下书本,朱翊钧去一旁的阁房,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此,已将各处衙门的奏章整理好,等待朱翊钧御览。
先帝爷时,当时的掌印太监还是孟冲,其学识不够,官员上疏给皇帝的奏章多是辞藻华丽,孟冲只能着属下协理。
而遇到先帝爷过问,则不能答其意,常被叱责。
其实各部日常事务管理自有条例,但是太祖规定,各部大小事宜须有皇帝的批复,各部才能行事,包括地方事宜也是如此。
明朝以前,这种日常事务由宰相处理,明朝废除宰相,太祖皇帝想要皇帝亲自处理,却根本不可能实现。
最后,才有了内阁这种名不言顺的机构出现。
才八天的时间里,收到了1660份奏札,共计3391件事情。
如此繁多的事情,当然要由内阁先处理给予意见,皇帝直接按照内阁的意见批复,如此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否则是完不成的。
除非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内阁才会单独挑出来递交司礼监,司礼监整理后呈给皇帝批阅。
如今,内阁只剩下张居正,张居正肯定是独自完成不了的。
张居正不开口内阁进人,朱翊钧更不会开口。
随意翻了几本,一本是工部用“坐办”方式征用木料,工部不出钱,由直隶承办开支,地方官员上奏请今年用税粮弥补损失。
一本弹劾建安知府,把种役和供派摊入田亩,附加到正赋之中。
又翻了几本,竟然皆是如此复杂内容,不似往常轻松。
“请张先生来。”
朱翊钧想了想,让太监传张居正。
文华殿南侧是内阁值房,张居正很快赶来,朱翊钧递过奏疏,听到皇帝的咨问,张居正不敢疏慢。
原来,先帝爷陵墓的事,还有边地各处城关等修葺,今年的木材所需超过往年,耗费价值已然百万两。
工部拿不出这笔钱,往年的征用远远不够,所以命令各省直官督办,一应开支由地方承担。
这笔开支,抵消地方实物征用。
有些地方的实物征用足以抵消,有些地方则不足,所以请求以粮税折纳。
“原来如此。”朱翊钧恍然大悟。
见皇帝对此有兴趣,张居正讲的越发细致。
最后,说道关于弹劾官员建安知府的事,张居正更为慎重。
有些地方,因为情况复杂,税课无法正常征收,所以附加到正赋中,虽违背了制度,却也是地方妥协的手段。
强制要求照章办理,反而劳民伤财,最后适得其反。
朱翊钧点点头。
毕竟他前世也是做到公司高层的位置,多少能理解张居正的意思,地方官员做事需要变通。
懂变通的官员,有时候并不是怠政,反而强行要求按章办事的官员,才是懈怠能力不足。
对这些事务的处理,例如每地折纳银多少合理,官员变通手段是否合情。
如果不是对各地了如指掌,对政务熟练的朝臣,是难以分辨这些地方事宜的。
“幸有先生矣。”朱翊钧夸赞。
张居正答谢。
看到张居正离开的背影,朱翊钧失去了继续翻阅奏疏的兴致,冯保在司礼监差事繁忙,送了朱翊钧离开。
出了文华殿,朱翊钧随意走动,到了皇极门一侧的阁楼,这里登高可以眺望文华殿,内阁,依稀还能看到六科值房。
眼帘所见,是大明国的中枢所在。
朱翊钧近段时间,勤学政事,翻看了嘉隆两朝的奏疏事宜,原来嘉靖九年,大学士桂萼就改革创立了“一条鞭法”,并获得了皇帝的支持。
执政途中,因为各地阻力,到底没有执行下去。
终嘉隆两朝,提出改革的大臣并不少,最后的结果都是无疾而终。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
朱翊钧长叹一声。
偌大的帝国,竟找不到可以掌舵的人,让这艘古老且破旧的巨船,在波涛的海浪中前行。
又有谁能想的到,亿兆子民的明国,在万历朝后,二十几年就亡国了。
“着。”
身旁的太监立马上前跪下听旨。
“礼部设大典仪式,务必备至妥当,请张先生平台召对,以示天下!”
太监愣了愣,起身后神情恍惚,实在是被皇爷的旨意吓了一跳,这份殊荣太过贵重了。
平台召对后,张阁老可是荣耀至极,圣恩加身无与伦比。
朱翊钧,已经打定主意,将朝事尽托付于张居正!
他已经做到他能所做的一切!
张居正,文臣第一荣耀,我给你了!
.....
张居正处理完朝事,身心疲惫的归家。
在后院石砖上,来回走动不停,却久久无法平静。
一直到了夜晚,张居正才去了书房,铺开宣纸,双眼出神。
嘉靖以来,国家财政日益困难,边地不安,土司不宁,东南倭乱,内地抗法大盗不止。
而朝政糜烂,日趋腐败,党争渐起。
中枢一直在修修补补,希望能扭转局势,先帝时,更是大力改革弊政,却收效甚微。
张居正写了两个字。
“人性。”
张居正非常人也,秀才家中出生,从小早慧远近闻名,十二岁才能就足以过乡试。
湖广巡抚,金陵三俊之一顾璘闻其名,爱其才,对身边人说此子乃将相才也。故意阻挠其乡试,让张居正加以磨砺,以成大器。
三年后,十五岁的张居正中举。八年后中了进士,在翰林院观政,学习国家大事如何处理,被内阁徐阶看重,教他经邦济世的学问。
旁观内阁斗争,游历地方,在中枢学习政务。
几十年的历练下来,胸有韬晦。
正是如此,他做事从来都是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中。如今,他不敢信幼君。
此时,冯保心腹来了张府。
接过纸条,张居正错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