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修史
周星星打死了人还不自知,自顾自的站在台上哈哈大笑,可没等他笑多久,台下围观的人群便是一阵骚动,顿时群情激愤起来,号称俄罗斯第一拳手的普京斯基居然如此莫名其妙的被中国人打死,人人恼怒之极,一会儿便有数十名沙俄军警接到报告后气势汹汹的赶来抓人。其时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地位非常尴尬,俄人向来瞧不起华人文弱,但近几年数次败于华军之手,又让他们心中疑忌,因而赶来的沙俄军警虽然气急败坏,却不敢随便就把代表团的武师给抓起来,只是驱赶了围观人群,强行中止了打擂,随后便将现场包围,将情况上报,等候通知了。这事着实让沙俄政府为难了一阵,首先普京斯基上台前签了个什么“死伤认命”的协议,其次事发后中华帝国公使措词强硬的宣称这是民间交流,即有协议,就应该根据协议办事,甚至帝国总理衙门三天之内发出五份外交照会,反复强调帝国政府决不会坐视帝国百姓蒙受不白之冤。逼得沙皇左右为难,只得下令提前结束中华武术代表团在圣彼得堡的“文化交流”,好在十天之期原也到了,因此在俄罗斯帝国打了一圈后,大获全胜的中华武术代表团得意洋洋的转道前往下一站。
直到中国人在圣彼得堡令人吃惊的表现传开后,西方各国才对这支小小的武术代表团引起重视,十天之内在俄国竟无对手,这哪里是什么武术交流,分明就是来示威的。因此纷纷在国内选拔搏击高手,琢磨着给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杀杀那个越来越不可一视中国皇帝的锐气。与之对应的是在西方各国的海外华人顿时士气大振,长期以来被洋人欺负贯了的华人突然之间感到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坚定的支持,心中对国家的依恋之情陡然增了几分。
暂且不说武术代表团接下来的一路拳脚如何让洋人东奔西逃,单说说与武术代表团同期在各国举行的中华文化宣传所掀起的波澜,自以为了不起的洋人们头一回发觉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其实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大规模使用了,当真是吃惊不小,而那些充满了哲学思想的诸子学说更是让洋人们突然觉得此前把中国人归为野蛮人行列是多么的无知,不过也有一些洋人对王财精心策划的这次文化宣传嗤之以鼻,原来无论王财举出多少例子,事实上都可以简单的归为两个特点,特点一是这些创造发明大多是原始手工艺技术或简单的感性认识,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这些创造发明的时间大多都是明代以前,到了清代,除了珐琅彩和粉彩这两个勉强可以说说的创新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甚至珐琅彩和粉彩这两个创新也是由于康熙皇帝对于瓷器的偏爱才得以发展,而且洋人们一向认为这两个创新得到了西洋传教士的“技术援助”,结果一些洋人看了这次中华文化宣传后,反而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中国人只有技术,没有科技!与中国人恰恰相反,近三百年来,西方的科技发展迅速,不但远远突破了生产经验,手工技术的范围,还扩展到了物理、化学等近代科技,真正算得上是科学技术了。
事实上这些东西王财也承认,舆宣司与文化部共同提交的中华文化资料让他也有与洋人相同的感觉,如果说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技的话,到也不好反驳,但是王财认为科技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生产经验的积累,还是学术理论的研发,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促进生产,既然如此,早期的先进技术来源于原始手工艺也就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以此来界限技术与科技,那就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但不管如何,近代科技的落后,王财并不讳言,而且也借着这个欧洲宣传的机会,中华帝国再次向西方学者表示了友好,鼓励他们来华进行学术研究。
中华武术代表团在海外拳打脚踢的消息《国闻报》与《道学》这两份国内重要刊物都做了全程跟踪报道,及至普京斯基被打得毙命于擂台之下的消息传来,民心沸腾,王财又不失时机的大肆宣传中华文化的精妙,鼓励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科技之余,也不要忘记继承本国文化传统。这一招果然效果明显,不但让老百姓对于洋人恐惧之心略见消除,也让那些灰心丧气的保守派重新燃起了对朝廷的希望,一时间大江南北的鸿儒耆老又开始到处开堂授课,传教书经。这种新情况王财也不加制止,既然有心鼓励百家争鸣,那借此机会来制约全盘西化之说不是正好么。
王闿运对于皇帝意识到改革派势力扩张所带来的弊处而重新开始鼓励国人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心中颇为高兴,在给几位皇子讲授经世治国之道时,也开始把别派思想中一些可取之处拿来讲授,道、法、阴阳等等各派的思想都在首辅大臣的循循教导之下,教给了几位皇子、公主。这天王闿运刚刚授课完毕正要离开,却见小桂子远远走来,离着老远就朝自己欠了欠身道:“王大人,王大人,皇上请大人侧厅一叙。”
自打从普鲁士回国后,皇上已经很少单独诏见某位大臣了,今天却不知是为了何事,又不知道侧厅内又有何人?王闿运略一犹豫便跟着小桂子一起步入侧厅。侧厅内除了站在窗边若有所思的皇帝外并无一人。
“不知皇上唤微臣前来,有何事吩咐?”王闿运欠了欠身,恭敬的问道。
王财转身看了看自己的首辅大臣,指了指一边的红木椅子,想了想道:“我听说历代都有为前朝修史之说,今天找你来,就是问一下这件事情。”
王闿运点了点头道:“皇上,此事原是不错的,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由新朝修订的,比如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按道理,本朝确是应修《清史》了,考前朝之弊,以咨于本朝之治。”
王财点了点头道:“这便是了,这事我想交给你来办,你看如何?”
对于一个学者文人来说,能够有机会为前朝编修史书,绝对是一个荣誉,不但自己的名字将与史书一起留芳万世,自己的文字也会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对像,文字记录的不是简单的往事,更是凝结着血泪的教训,司马迁著《史记》而成就千秋之名,自己何不能著《清史》而留美名于后世?皇上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王闿运当真激动不已,连忙应承了下来。
王财没想到得到这个爬格子的任务,王闿运会如此激动,此前他还担心首辅大臣会以工务烦忙为借口,推了这等必要穷数年光景的烦事,眼下看来却是他多虑了,点头笑了笑道:“想不到首辅大人对此事却有如此兴趣,只是我担心此事非数日之功,恐会担误了你的首辅之责啊!”
王闿运当下眉开眼笑的一再保证不会影响首辅之责云云,王财寻思着编修前朝史书,一是要为人博学,二是要公正严谨,这两点王闿运都不错,委托他主持修史,确实是朝廷之中的不二人选,当下便道:“只不过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太平天国的史料是归于《清史》之中呢,还是另著《太平天国》史?”
王闿运一愣,却没有想到皇上有此一问,不过皇上所虑确实不错,著《清史》必谈太平天国,可是太平天国又不能算是统一江南江北的朝代,若非当今皇上文治武功,北伐逐鞑虏,太平天国不知道何日才能一统天下,著《太平天国史》似有不妥。而更加为难的是当今中华帝国乃是由太平天国基业而来,若将太平天国大书一番,那不是对当今皇上的讽刺么?一时间犹豫不下。
王财却不知道中间还有这么多讲头,自顾自摇头晃脑了一会直白说道:“不如纫秋你把《太平天国史》也一并写了吧?写这个应该要容易一些了。”说完却见王闿运尴尬着表情不置可否,当下奇怪的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王闿运犹豫了一下,便把其中的为难之处说了,皇帝愣了一下,这才明白当中还有这么多关节,想了想便道:“你认为如何是好?”
王闿运想了想便道:“太平天国存在不过十余年,其中又是皇上一力承当,帝国基业虽是由此而来,但以史家而论,却实不便著书另述,臣以为不如将此归入《清史》之中。”
王财沉默着想了半天才道:“本朝由天朝而来,这原也不是什么说不得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著史书原本是就忠于事实的事情,天朝虽然只有十余年历史,但却是波澜壮阔之极,若非天朝十余万将士欲血奋战,如何能够动摇满清根基,而我又何能够迅速北伐,开创帝国基业?我看这事咱们不怕说,也不需要掩藏什么,纫秋劳烦你再把《太平天国史》也给写了,”说完王财顿了一顿,“为后人留一个真实的历史吧!”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