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涯先生,张阳此子,你如何看?”
此时,不过是仁寿宫之乱后的第三天,坐在仁寿宫大殿中的张太后已经不复三天前那般狼狈、愤怒的状态,而是恢复了一国太后的雍容气度。
虽然,张宗说、张宗谭二人被张阳以“刺客”的名义拿下,其中张宗说更是被张阳当众扇晕过去,但是这两人毕竟是张太后的亲侄子,朱厚照即便是之前在气头上发狠,要杀了二人,然而在李东阳、杨廷和、王鏊等内阁重臣的劝阻之下,也还是只能无奈地打消了念头,即便他是皇帝!
无论怎么说,张太后仍然是朱厚照的母后,孝宗皇帝以孝治天下这么多年,留下的影响足以根深蒂固,是朱厚照所无法逾越的大山。
不过在历史上,张太后以及她的亲族下场都不算好。
历史上,正德皇帝英年早逝,张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也就是明世宗,我们常说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在即位之前,为人温文尔雅,很有文采,又非常尊崇孝道,自幼便熟读《孝经》,要说有些缺点,便是有些沉迷于丹道。
在张太后看来,朱厚熜比起生性跳脱、放荡不羁、叛逆狂悖的朱厚照要好上百倍,甚至与自己的丈夫孝宗皇帝有些相像,这才选定了朱厚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皇室宗亲继位大统。
按照张太后的如意算盘,朱厚熜入朝之后,并无任何根基,为人又软弱,更何况朱厚熜那会儿的年纪不过15岁,自己一定能够继续执掌国政大权,甚至比朱厚照在位之时,还要更加逍遥惬意。
不过显然,张太后小看了朱厚熜。
朱厚熜刚当皇帝时,还尊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然而日子一久,随着朱厚熜真正掌握朝政大权,便开始不把张太后放在眼里了,甚至还把张太后当做威胁自己皇权的眼中钉!
继位第三年,即154年,18岁的朱厚熜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并加封自己的生母及祖母,表面看来朱厚熜的做法是出于孝道,然而其本意恰恰就是为了针对以张太后为首的旧廷官员。
这次名为“大礼议”的政治事件,竟然整整耗时三年半,期间,有00多位文武官员或贬或流,其中更有17人被活活用廷杖打死。
至此,嘉靖皇帝朱厚熜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更彻底剪除了张太后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将张太后由圣母为伯母。
之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竟然仍然不放过张太后一族,先是寻了个由头抓了曾经拥立他有功的张延龄和张鹤龄两兄弟,也就是张宗说和张宗谭的父兄,为此张太后竟然拉下脸来向朱厚熜下跪求情,然而朱厚熜却仍然毫不心软,更是将张鹤龄在狱中活活打死。
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及打击的张太后,终于一病不起,挺了几年之后,于嘉靖二十年病死,而她刚死,世宗就把一直关在牢里的张延龄给宰了。
张延龄和张鹤龄两人的下场都如此之惨,自更不必说张宗说、张宗谭之流了,自然是死的死散的散,张太后一族也便由此烟消云散。
虽然张太后在嘉靖皇帝继位之后下场凄惨无比,然而那毕竟是张阳来到大明之前的历史,而这会儿,原本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过才两岁,而张太后这会儿的地位也远不是嘉靖朝“大礼仪”之后的那般窘况!
要知道,在弘治朝的几位重臣中,包括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等诸位内阁重臣,都是与张太后有“知遇之恩”,虽然这会儿徐溥已经老死,刘健、谢迁都被刘瑾赶回家吃老米饭了,马文升也是将死之人,不过只要朝中还有李东阳在,还有刘健、谢迁等人的门生故旧在,那么张太后便在朝中有着非常大的话语权。
再加上,朝中还有很多大臣因为看不惯朱厚照的作风,又受到刘瑾为首的阉党打击排挤,于是自然而然地便站到了张太后的一边,愈发在朝中形成了一股连朱厚照都无法轻忽的势力!
毕竟,朱厚照还没有之后朱厚熜的魄力,也没有他的条件,发动一场“大礼仪”,来剪除张太后的影响。
…………
而张太后这会儿正话语垂询的人,正是当今内阁首辅,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
这会儿的李东阳,也不过6岁的年龄,但是从外貌上看去,他却形容枯槁、面黄肌瘦,整个人显出一种行将就木的颓败之色。
近几年来,李东阳虽然名为内阁首辅,但倒有大多数时间,抱病在家,内阁事物,大多交由次辅焦芳以及杨廷和等人处理。
可即便如此,宦海沉浮接近50年,历英宗、宪宗、孝宗到正等朝四朝而屹立不倒的李东阳,对于朝政的影响力仍然不容轻忽,即便是九千岁刘瑾,也多次亲自造访李东阳寓所,自称“特来聆受教言”,恭维说“李老先生功业述作,俱为天下文臣第一”等等。
再加上虽然李东阳如今已经不太理会朝政之事,但他入阁为相18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所以门生满朝,以他为宗而赫然著名者有石珤、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等,这些人有些是在京中央部院任职主事、员外郎、郎中等司官,少数已晋职为卿寺等高官,也有御史、给事中等言官,还有尚在翰林院进修的年轻庶吉士,甚至还有提前来京,住在会馆或亲友家,准备应考会试的外省举人。
可以说这些人虽还没有高官显爵,但是当这些朝中的中坚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时候,那就不容任何人轻忽。
这也是为什么,与李东阳齐名的谢迁、刘健等人都已经致仕的致仕,贬义的贬义,而唯独他仍屹立不倒的原因。
不过这会儿,这位老成持重的内阁首辅,对于张太后的询问,却捻着胡须,沉吟了半晌。
张太后看着李东阳,倒也能沉得住气,等待着这位一直支持着自己的老臣的发言。
“张阳此子,志向非小,才堪大用。”李东阳沉吟了许久,才说了这么一句。
“哦?!”张太后看李东阳憋了半天,才憋出了这么一句,有些不理解地看着他。
李东阳倒是不紧不慢,喝了一口茶,才给张太后继续说道:“如此大才,屈居浊流,倒是委屈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