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季就答:“就是印制中堂画。”
这个年代无论农村和城市,堂屋和客厅都必挂中堂画,所以印制中堂画无疑是火爆产业。
徐慧娴就问:“那生意一定很红火吧?”
小季说:“嘿,那可不,生意好的很,客户为了拿到画都提前来到厂里住下。”
徐慧娴眼睛都亮了,看看魏扬跟小季提议:“那咱们去你姑父厂里看看行吗?”
小季哈哈笑笑说:“那有啥不行的,走,我这就带你们去看,一会回来咱去饭店吃饭,我姐在村外新开了一家饭店呵呵。”
“哦,你们这里的人都做生意吗?”徐慧娴两眼亮晶晶的问。
小季精神抖擞的说:“可不是,改革开放了,党的政策好了,咱农民不能光追求温饱对吧,咱得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遇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魏扬抬手给了他一拳,笑着夸赞:“嗬,你这小子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不过别光嘴说呀,自己也干一件大事来,让哥跟着你沾沾光。”
小季一搂魏扬的脖子,低声说:“扬哥,我小季是那久居人下之匹夫吗?我都想好了,将来我要开一家彩印厂,我跟着姑父打工就是熟悉印刷流程,一切掌握熟练了我就自己干。”
魏扬问:“彩印厂?印什么呀?”
小季说:“就是印冰糕袋子,饼干袋子,月饼包装纸这类的。”
徐慧娴惊叹:“太好了,那你肯定发财!”
俩人都吃惊的看向她。徐慧娴尴尬的笑笑说:“敢于吃螃蟹的人,肯定都是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嘛呵呵。”
小季就嘿嘿笑笑说:“那我就借嫂子吉言了,我彩印厂开业的时候,哥跟嫂子一定要来啊!”
魏扬跟徐慧娴说一定一定。
说着三人来到村外姑父的厂房前,厂房有两排,印刷机器嗡嗡的响着,从外面看到工人在厂房里面忙碌着。
小季姑父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穿着工作服检查刚印刷出来的画。
这些中堂画大部分是山水画和梅兰竹菊,因为颜色未干,印好的得先一张张摆开晾干,再由工人拿到另一个车间装帧整理。
这个年代的中堂画不像后世的都是用各种材质装裱起来,这时候都是卷轴画,上下两头都用一根桐木条撑住卷好,再挂到墙上。
所以,印刷出来的图画只是半成品,工人要再把画做上卷轴,这副画才完成了。
小季姑父听说魏扬是侄子的战友,很热情的招呼他们去办公室喝茶。刚坐下,一名工人过来焦急的说:“老板,你再联系一下送画轴条的人吧,到这时候还没来,可我们急着做呢。”
小季姑父发愁的咂了一下嘴说:“真特么磨叽,前天我就给他打电话了,他说今天一早就送来,这天都快黑了还没来,我再给他打个电话。”
说罢伸手去拨电话。徐慧娴这才发现这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还有一部红色的座机电话,这在如今可是奢侈品呢,可见小季姑父多有钱。
徐慧娴发现,魏扬正两眼灼灼的盯着那部电话,跟当时盯着种子站的小崔那辆摩托车一个眼神。
小季姑父放下电话就骂:“真特么的气人,说好了给我居然又给别人了,说别人一套给他涨了五分钱,特么的,给他价格不低了,一套画轴条给他1毛5,居然还有人涨价,真是欠揍……”
小季碰了碰姑父,示意他战友跟嫂子在呢,他姑父反应过来,嘿嘿笑笑停止了咒骂,又自我解嘲的发起了牢骚:“你说冲那桐木条也不费什么劲,一长两短木条就是一套,一套给他1毛5还少吗,本钱5分钱都不到,居然还嫌挣的少,真是太黑了。”
小季安慰姑父:“姑父你不能这么说,谁嫌钱挣的多呀,有人出高价谁也不会卖低价嘛,关键还是干他这行的人少,干咱这行的人多,把他给惯起来了。”
徐慧娴这时插嘴问:“这冲画轴条是怎么做的?干这行的很少吗?”
小季就耐心的跟徐慧娴说:“这冲画轴简单的很,就是买一台锯,定好规格把桐木板子冲成一厘米见方的小条,然后一套一套的捆好就是了,不过,我们这附近桐木少,都是从外地买的桐木料。”
徐慧娴眼睛一亮,说:“扬子,咱们那桐木可是不少啊。”
魏扬扬起了眉,低声说:“是啊,我们那大部分都种桐树,那些做家具的把剩下的桐木料子都当柴禾烧了。”
徐慧娴接着问小季:“这冲画轴的活我们能干吗?”
小季跟姑父对视一眼,同时惊喜的说:“能啊,你们要是干就太好了呀!”
小季兴奋的一拍魏扬的肩膀说:“扬哥,那你就冲画轴吧,这生意你干准发财。”
小季姑父豪气的说:“小伙子,你要是干这个生意,不光我全用你的,我再给你联系几家印刷厂,保证你的货供不应求。”
魏扬跟徐慧娴对视一眼,一拍大腿说:“好嘞,姑父,我干。”
但是随即一拍脑门叫:“不行啊,我们那还没通电呀,怎么开锯子呀。”
他这话把徐慧娴也点醒了,是啊,他们村还没通电。
小季跟姑父一听他们村还没通电都沉默了,小季咂嘴说:“扬哥,你们村也太穷了,怎么连电还没通呢。”
徐慧娴苦笑一下说:“可不是嘛,我们那乡里今年才通了电,各村还没扯上呢,不过也快了吧。”
小季一听他们乡里有电,就提议:“那扬哥你们去乡里找个地方干也行啊,租个空置的小院子或者在乡里要一块地,先搭建几间简易厂房干就是了。”
魏扬听了还在犹豫,徐慧娴就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跟小季说:“好主意,扬子,咱就这么干。”
俩人第二天就不顾小季的挽留执意搭车回来了。他们来的时候从小季姑父厂里拿了几套画轴条做样品,到了家就托熟人在乡里租了一所空院子,扯上电,买了一台锯子,联系了几家做家具的小作坊,把他们做家具剩下的桐木下脚料用3分钱的价格订下,然后就小两口就开始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