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是“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的好秋日,是高人给李世民与长孙氏择定的佳日。早在上月,世民的母亲窦氏就与李渊商定好,今日替世民与长孙氏完婚。而今,婚礼的各项事宜,早已安排得妥妥当当。新娘长孙氏,在哥哥长孙无忌的伴送下,也已经来到运城,只等世民的父亲和大哥从临汾赶来,他们就可以拜堂成亲。
新娘长孙氏之所以只由亲哥哥长孙无忌伴送,是因为眼前她就只有这么个亲人。早在长安,李渊为殿内少监时,二子世民刚满八岁。一日,时为初治礼郎的高士廉有事登门造访,见了李世民,惊为天人,事毕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把自己的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他。这位高士廉,祖父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本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很有才华和名望。他的外甥女长孙氏,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爱女,因长孙晟战死,高士廉便将妹妹及她的一对儿女——长孙无忌和长孙氏接回自己家中,非常地厚待他们。李渊非常敬服长孙晟,也佩服高士廉的才华和为人,深知这样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姑娘,一定会非常出色,今见高士廉主动提出,当即便高兴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只是没过多久,高士廉因与逃亡到高丽的兵部尚书斛斯政关系密切,隋炀帝把他流放到交趾去了。如今,世民已过志学(十五岁)之年,可以娶妻。上月李渊来运城时,与窦氏谈到了儿子的婚事,还请高人给世民定下婚礼的日期。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出生于河北隆尧东,七岁就袭封唐国公。他为人倜傥豁达、仁慧率直,颇能容众。结发妻子窦氏,是京兆始平人,其父便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窦氏聪慧美丽,才华出众,文章写得好,尤善于书法,模仿李渊的笔记,没人能分真假。她嫁李渊十多年,已育有四子一女,由于李渊几乎是常年在外,教育儿女一事主要是她尽心尽力。
李世民是李家的二公子,几年前在长安时就与新娘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相识,因志趣投合,他与长孙无忌如亲兄弟一般相处。如今分别已有五年。分别时,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还刚满八岁。在李世民眼里,她纯净如小天使,随时会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问这问那,有一次竟问李世民:“世民哥,为什么愚人说丑,还可以接受,贤人说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呢?”
李世民一直忘不了小天使这一问,只是,如今她已豆蔻年华(十三岁),就要成为自己的妻子,该是怎么个样子呢?这几天,李世民都在问自己,而且常常心跳不已。如今她来了,便一心想去看一看,没想到刚一出门,就将一个小青年撞倒在地上。李世民赶紧去拉他,一看竟是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
“你!”他俩都万分惊喜地看着对方。
这长孙无忌,自幼聪慧好学,该博文史,他将妹妹安置在厢房歇下,便来找李世民玩耍,没想到却与匆匆走出来的世民撞了个满怀。俩人虽然同岁,只因李世民虽通经典,也喜琴棋书画,但最爱的还是骑马射箭,舞剑玩枪,因而肌肉发达,力气超过常人,再加上身材魁梧,这无意间地一撞,竟把长孙无忌撞了个跟头。
“对不起!”李世民上前扶起长孙无忌,说。
长孙无忌站起来,扶着撞痛了的右肩,咧嘴一笑说:“你的力气,真大。”
李世民不说话,只望着他歉意地笑着。
“你是去……”长孙无忌问世民。
“我想去看看你妹妹。”李世民老实地回答。
“这不行。”长孙无忌严肃地说:“难道你不知道,要见她,得等到拜堂之后。进了洞房,你才可以挑开她的红头盖。”
“你就不能帮我一回,我真想早一点见到她。”
“不行,亏你还是个男子汉,连这点时间都等不了。”长孙无忌微笑地看着他。
“好吧。”李世民垂下头,马上又抬起来:“对了,你这么慌慌张张地,要到哪里去?”
“我,想见见你,想找你去玩。”
“好,反正我爹和大哥要到下午才能赶来,我就带你到关帝庙去看看。”
长孙无忌听了,满心欢喜,拉了世民往前院奔去。世民走出一步,又用力站住。长孙无忌拉他不动,回头不懈地望着世民。
“从后门走。”世民压低声音说。
长孙无忌不解地望着李世民,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不想偷偷摸摸地,怎么出门去玩,还要从后门走。李世民见他一脸憨憨的傻样,忍住笑,附在他耳朵旁说了几句,长孙无忌这才跟着李世民奔往后门。
这“国公俯”,原是一家富贾的深宅阔院。前院一道白色的墙,一扇黑漆的大门,间隔有五十丈左右的花木草圃,便是一排十余间整齐雅致的住房。平日里,前院装饰朴素,今日因是世民的大喜,经窦氏的一番精心装点,倒显得非常富丽豪华。四处挂满了彩灯,飘逸着各色花样的彩绸,更有那一个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喜”字,加上那从门外直通到正屋的红地毡,使得这前院触目处,都透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做到太尉;父亲李昞,北周时做到柱国大将军;他们都是以军功奠定了整个家族的辉煌。因此,习武便成了家族子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经李渊亲自在运城选定的这座宅院,前面不是很大,后面却十分宽阔,以便于世民兄妹练功习武之用。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一路迅速地穿过一条绿树间的小径,来到宽阔的后院。举目望去,他的三个弟妹,正在一招一式,十分认真地按照师傅的教导在练习。这李家儿女每日的必修工课,若不是世民今日要结婚,得到母亲的格外恩许,自然也只能在他们的行列。为了不惊动弟妹们,世民略略地躬下腰,长孙无忌见了,也学着世民的样子把腰躬下。俩人飞快地来到后院左边的侧门,世民刚拉开门栓,就听到一声清脆的呼唤:
“二哥!”
世民积习地“哎”了一声,回过头来。平阳小妹正高兴地朝他奔来,玄霸和元吉,紧随其后。
窦氏为李渊生的四男一女,最大的是李建成,比老二李世民大九岁,小时就跟在父亲身边。如今,他已经结婚生子,在长安皇宫里做事,与他们四兄妹连同他们的母亲,长期分离。李世民与他的弟妹们年龄相差不多,一直都生活在母亲身边,彼此间很有感情。看到已被弟妹们发现,李世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抱歉地看了看长孙无忌。
“二哥,你要去哪里?”平阳仰起头来,欢喜地拉着世民哥哥的手问道。
“我想带他去看看关帝庙。”李世民老实地回答。
“我也要去。”平阳高兴地跳起来。
“我也要去。”玄霸和元吉跟着齐声说。
“这,怎么行?你们现在是习武的时间。”
“我不管,你要带我去,要不我就去告诉娘,你也去不成。”平阳又是恳求又是威胁。李世民不由得一愣。
“二哥,大家都是兄弟,就该有福同享,带我们去。”开口的是李玄霸。他声若洪钟,此时虽然刚满十四岁,却与李世民一般高大魁伟。一张猴脸,一身钢铁般硬实的肌肉,更兼天生对武艺有着超人的悟性,此刻在众兄弟中已是武功第一,连大哥李建成也打他不赢。好在母亲教导有方,使他自小明白事理,从不以力欺人,做出对不起哥弟妹的事情。
李玄霸的声音刚落,李元吉开口了,一双圆鼓鼓的眼睛瞪着李世民,说:“就是嘛,不带我们去,你也别想去。”李元吉比李玄霸小一岁半,长得虎头虎脑,武功虽说在众兄弟中最差,但强犟起来,连大哥李建成也只能依着他。
李世民看到弟妹们如此,又不想放弃对长孙无忌的承诺,稍一考虑说道:“好吧,我就带你们去,只是出了门,大家不要四处乱走,去关帝庙看看就回来。”
“我们听二哥的。”弟妹三个齐声回答。
这是山西西南面,吕梁山与临汾接壤处一座美丽的小城,与东北00里外的临汾一道,为秦汉时的河东郡地。小城因盐运兴盛,又称运城。这里战国时有思想家荀况、武将廉颇,三国时又出了蜀汉名将关羽,是个人文荟萃,英贤辈出地方,百姓都非常仁义豪爽。就因为这般缘故,大业十年春,唐公李渊被隋炀帝封为河东抚慰使时,便把家眷迁到此处居住。自己,则在临汾忙于公务。
四兄妹在运城已住了半年,对这座小城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带着长孙无忌悄悄地从后门溜出来,到了运城繁华的鹳雀路,再往前去一箭之地,便是武庙之祖的关帝庙了。鹳雀路因名楼鹳雀楼而得,这运城的鹳雀楼虽不在黄河岸边,却是按西南百里之外黄河岸边鹳雀楼的式样建成。屋楼四角的几只鹳雀,塑造的栩栩如生,有如活物一般。李玄霸每次经过,总要对那鹳雀欣赏一番,不忍即刻就走。这回到了鹳雀楼前,他自然又放慢了脚步。李世民见了,不忍打搅三弟的兴致,便立在他身后,与他一道翘首眺望楼角腾空悬起的鹳雀。没多一会儿,就听到前面传来平阳的呼唤:
“二哥,三哥,你们快来!”
李世民循声望去,只见平阳小妹已在鹳雀路的尽头大声地唤他,看看周围,早没了元吉和长孙无忌的身影。
“元吉和无忌呢?”李世民大声问。
“往前去了,你们快来!”平阳回答。
李世民听了,不由对玄霸说:“三弟,他们都前去了,我们也走吧。”
玄霸听了,这才恋恋不舍地将目光移开,随了二哥,直奔向关帝庙。到了庙前,看见元吉、平阳和长孙无忌三人,正站在横刀傲立的关羽石象下,十分敬佩地仰望着。李世民记得,刚到运城时,父亲带他们兄妹四人来看关帝庙,曾告诉他们说:大哥李建成,就是文帝修关帝庙那年生下来的,这建庙的地方,就是关羽出生的地方。当时,父亲还给他们讲了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不管曹操对他如何好,就是不肯降曹。可不知为什么,李世民后来却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如果,当初关羽能真心归顺曹操,混乱的天下不是能早许多年统一吗?这想法埋在心底,他一直不敢说出来,今天真想与长孙无忌好好聊一聊,就在这时候,他突然看见家仆李三气喘喘地向他们跑来。
“莫不是父亲和大哥来啦!”李世民在心里问自己,待李三到了跟前,忙拉住他问:
“父亲回来啦?”
李三摇摇头,说:“出事了,老爷和大公子都回不来啦!”
李世民一听,心里更急,抓紧李三,再问:“谁出事了,是我父亲,还是大哥?”
“我痛!”李三挣扎着,待李世民松开他的手,这才说:“不是老爷、大公子,是皇上出大事了!”
“什么大事?”李世民又伸手去抓他,李三却拉起元霸一边跑一边说:“回家,回家就清楚了。”
兄妹四人,还有长孙无忌,随家仆李三一同回到国公府,窦氏早已等在院中。平日里见到儿子总是面带笑容的母亲,此刻满脸的不愉快。世民见了,心里很是不安;元吉和平阳,干脆站在世民身后,四处张望,不敢向前;倒是李玄霸,大大咧咧地走到母亲身边,说:
“母亲,我们只是陪无忌哥哥去关帝庙看看。”
窦氏点点头,又长长地叹了口气。李世民走上前去,望着母亲说:“真对不起,孩儿惹你生气了。我爹和我哥呢?”
“娘不怪你们,只是……你爹没来,到半路上又回去了。你哥来了……”
“回去了?”李世民大吃一惊,更加不安地望着母亲问:“这是为什么?”
“你父亲和你哥刚出临汾,就在汾河中发现从北面漂来的竹筒,里面有皇诰,说皇上在雁门关被困,要求各地前去勤王。你父亲身为隋朝地方官员,遇上这种大事,只能先公后私,转回临汾安排勤王的有关事务。他让你哥飞马前来告诉你:立即拜堂成亲,然后北上勤王。”
“我大哥呢?”世民着急地问到。大哥李建成虽比世民大九岁,又不常在家里,小时候却非常维护他,有一次还手把手地教他拉弓射箭,这使得世民一直非常想念他。母亲理解世民的心情,心疼地望着儿子说:
“他信送到,就匆匆地走了。没办法,皇上被困,你父亲让他一刻也不能耽误,速去临汾督运粮草。”
世民轻轻地“啊”了一声,母亲不由得心里一动,正想安慰儿子几句,突然发现身边已围了不少人。李渊在这运城安置家眷虽然只有半年,熟人相好也不多,因世民大婚,运城地方官史加上从各地赶来的亲戚部属,还是来了好几百人。事已至此,窦氏不愿冷落了客人,宣布婚礼马上开始。
李世民很快给披红桂花,装扮一新,新娘长孙氏也让两个伴娘从厢房里掺扶出来。该有的礼仪结束,趁客人们开怀畅饮喜酒时,李世民匆匆入了洞房。他兴奋不已地揭去长孙氏的红头盖,一张粉嫩俏丽的脸蛋出现在他眼前。李世民欣喜万分地看着,耳旁却又回荡着母亲刚才说过的一番话来,不由露出一丝不快的表情。长孙氏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天资聪惠,为人做事,慎重细腻。自从进了这国公府后,她心里一直惦念着她早年的“世民哥”,盖上头盖后,就一直眼睁睁地巴望能早一点揭开。在世民哥伸手来揭头盖时,她的心已经加快了跳动。在头盖揭去后,她真恨不得冲上前去,抱紧她的世民哥。由于少女的那份羞涩,她忍住了,睁大水汪汪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她的世民哥。长孙氏立即看出李世民心中有事,不由暗自吃惊,稍一犹豫,伸出纤酥的双手,握住李世民的手问道:
“世民哥,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李世民听了,心中一动,正要回答,窦氏推门进来,见长孙氏正瞪大美丽的双眼望着世民,知道世民还没有把雁门发生的事告诉她。窦氏报歉地一笑,上前爱怜地搂着长孙氏,说:
“真难为你了,我的好儿媳。皇上,也就是你们的表姨父,现在被困在雁门,世民得立即去勤王。具体的事情,待他走了我再给你详谈。”
长孙氏听了,不舍地看看世民,又转向窦氏问道:“就走么?”
“就走,马已给他备好了。”
“让我给他收拾几件衣裳。”
窦氏听了,心头一热,感激地望着这美丽而懂事的儿媳,走上前去,一把紧紧地将长孙氏抱住。
婆媳俩第一次这么紧紧地拥抱着,双方都感到有了一种依靠与安慰,本来都异常激动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李世民在一旁看着,心中也很安慰。好一会,窦氏松开玉臂,微微一笑,双手轻握长孙氏的双肩,说:
“衣裳不用收拾,我已经给他收拾好了。”说到这里,窦氏十分满意地打量着这刚过门的儿媳,动情地说:
“你真漂亮,也真懂事,遇上这般事情,一点也不慌乱,还要给世民收拾衣裳!我也是你这般年纪,十三岁时就嫁给了世民的父亲。我比你运气好,婚后第二天,他才出门去打仗。当时,我什么都不懂,竟然流着泪不让他走。这一点,你比我强。我们都是公侯之家的女人,命运就是这样,注定是不能够像普通百姓一般能与夫君长相斯守的。只是,二十多年前,世民的父亲是为了我大隋统一而战,可如今……”窦氏说到这里,长长地叹了口气,转向站在一旁的李世民说:
“原指盼着在你结婚之日,我们一家能够团聚,没想到遇上这样的皇帝。他太过好大喜功,弄得我们公侯之家,连儿子结婚也不得安宁,更是苦了普通的老百姓。”
“母亲,你不是说皇上头脑精明,积极进取,他写的诗,更是气魄宏大,颇有魏武之风么?”李世民问。
“是的,他是很积极进取,可是,如今进取得越来越过了。作为皇上,应该关心臣子与百姓,应该面对现实。而他,不顾国力民力,恨不得在他一朝就把什么事都做好。作诗可以夸张、浪漫,天马行空,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治国如果也是这样,定会害了百姓,也害了自己。如今北面的突厥未平,又一次次征讨东面的高丽,天下不乱,才是怪事!好,我不说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