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适合学辅帝之术。”
这句话如平底一惊雷,炸在刘伯温的脑子里。
辅帝!
辅佐皇帝!
“老师!我…我可以学吗?”
刘伯温喉咙蠕动几下,激动的说道。
“可以!”
彭文点了点头说道。
“师傅!我愿学!”
刘伯温重重点了点头,决心的说道。
彭文从怀中掏出一本书递给刘伯温,然后留下句好好学,就离开了。
只留下刘伯温,紧紧的抓住手中的书,眼中布满着激动。
时间飞逝而过,转眼已过三月有余!
这一天,彭文将刘伯温叫来跟前。
“伯温,怎么样?”
彭文抿了口茶说道。
“回答老师!我已将书中知识融汇贯通。”
刘伯温向彭文施了一礼说道。
“嗯!”
彭文点了点头。
“如今你辅帝之术已学有初成,那我在传你一术。”
彭文话音一转,郑重的说道。
“老师…”
刘伯温原本已经平淡无奇的表情再次发生了变化。
彭文这次从怀中掏出的不是书籍,而是一卷古卷轴。
彭文将古卷轴递给刘伯温。
刘伯温结果彭文手中的古卷轴,缓缓打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书二字。
“叮!恭喜宿主获得1点神话点”
…………
“这天书,领悟到什么就全靠你自己了!”
彭文见刘伯温打开古卷后,开口提醒道。
“老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疑惑的问道。
“我的意思是,天书之上包罗万象!”
“上到长生之术,下到市民小术!”
“全靠你自己能领悟到什么!”
“这次我无法教你!”
彭文耐心解答道。
“叮!恭喜宿主获得1点神话点”
“叮!恭喜宿主获得1点神话点”
“叮!恭喜宿主获得1点神话点”
“叮!恭喜宿主获得1点神话点”
……………
“真…真的吗?老师!”
刘伯温有些难以置信,长生之术啊!
这…历朝历代帝王那个不想要长生,但是却没有一个寻得长生之术。
如今自己老师突然递给自己一个古卷轴,并且说历代帝王想要寻求的长生之术就在这天书卷轴里面。
这简直……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啊!
“是真的!这本天书,是我偶然所得!”
“这本书拥有无求奥秘。”
彭文淡淡道。
“多谢老师!”
刘伯温向彭文鞠了一躬。
“好了!我还有一件事要和你说一声。”
彭文将手背过身后,开口说道。
“老师请说。”
刘伯温恭敬道。
“你我现在缘分已尽。”
“所以到了分别的时候了!”
彭文淡淡道。
“啊…师傅!”
“您要赶我走!”
刘伯温顿时急得眼泪又掉了下来。
“不是赶你走!”
“书我们之间的缘分已尽。”
“当然说不定以后还会再见的。”
彭文说道。
“师傅…”
刘伯温有说不出话了!
彭文“好了!莫要做小女子姿态!”
彭文装作有些恼怒道。
“是!”
刘伯温说完又向彭文行了一礼。
“嗯!”
刘伯温只听得一声嗯,便没有了后续。
刘伯温疑惑的抬起头,发现眼前早已没有了彭文的身影。
…………
那日彭文离开刘伯温后,住在一客栈中,苦思冥想,想到几位厉害人物,那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和李善长两个人。
这常遇春成长的年代正值元末,阶级矛盾已经激化,盗匪和起义军蜂起。
常遇春因不满生活现状,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就投奔活动于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
而刘聚见常遇春有勇力,就让他当什夫长,并引为心腹。
常遇春跟随刘聚拦路抢掠,入宅为盗。起初颇觉新鲜,既能大碗食肉,又能分得银两。数月之后,常遇春发现刘聚只知打家劫舍、四处抢掠,并没有什么打算或远图,他就萌发出脱离盗群,于是就等待时机另寻出路的念头。
于是到了正十五年四月,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抢掠时正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
常遇春早就听人说过朱元璋仗义豪侠,很有作为。他便利用在和州相遇的机会,装成老百姓观察朱元璋的行经。
他亲眼目睹了朱元璋平易近人,视士卒如弟兄的作风,也看到了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不害百姓的行为。
经比较他知道朱元璋是个做大事者,刘聚仅仅是个盗匪,不能与朱元璋相比。他当机立断,决定在和州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去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的态度很冷淡。
朱元璋问常遇春:“你是不是挨了饿,想到我的队伍中找饭吃?”
常遇春回答说:“我在刘聚手下打家劫舍,并不愁衣食,只是刘聚只知抢掠和盗窃,并无大志。
我听说将军是位贤明智者,因此前来投奔,为将来的前程愿效死力。”
朱元璋问:“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
常遇春回答:“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朱元璋见常遇春身材魁梧,体魄健壮,出语忠恳,就把他留了下来。
从此,常遇春弃盗为良。
而另一个李善长则是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
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
并在称帝后评价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