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因为朱瞻基规定,一旦官员作奸犯科、触犯法令,第一件事情不是查处,而是——碎初模,永远再没有将掌印留在星光大道上的机会!原本潘厚仁以为这样也就就罢了,偏偏朱瞻基想的更加深刻一些,甚至还加上一条:
若是曾经有先祖在朝为官,掌印留在星光大道的,后世子孙为官不肖者,起先祖掌印瓷砖,留空注明以儆效尤!
不得不说,朱瞻基的这一手真是毒啊!不愧是朱重八的后代,毒的没底了!
也就是因为朱瞻基的这道圣旨,以至于后世的星光大道从未曾真正的平整过,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犹如是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在提醒着后世的为官者——要么不当官,要么勤政为民,否则不仅仅是害了自己,还会给祖先丢脸!
多年以后,后世的社会历史学者们纷纷评论,说“星光大道”的出现,才是大明帝国真正走向文明、民主和富强的标志!
或许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有时候改变一个人,或者改变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于是一个世界的,都是一件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物而已。
此时的潘厚仁当然不知道星光大道对于大明,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他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大明做出贡献,却又永远默默无名的匠人而已。
为了配合依据星光大道出台的多条政策,经过跟内阁大臣和六部的尚书反复商议之后,朱瞻基决定对如今的宗室朝廷服装进行改革,敲定。
之所以突然做出这个决定,潘厚仁其实也有份的。
一方面,是为了朝廷的威仪,另外一方面,却是因为随着火器改良,以及天津火器工厂落成正是投产,大明的军队必然会有个巨大的改变,而潘厚仁认为,军服等等应该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而做出变化。
向来对潘厚仁信任的朱瞻基同意了潘厚仁的建议,颁布了决议。
宗室将军、中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仪宾品级冠服仪式:
镇国将军禄千石,从一品;辅国将军八百石,从二品;
奉国将军六百石,从三品;镇国中尉四百石,从四品;
辅国中尉三百石,从五品;
奉国中尉二百石,从六品。其妻各依品受封,仪宾减一等。
郡主仪宾从二品,县主仪宾从三品,郡君仪宾从四品,县君仪宾从五品,乡君仪宾从六品。
郡王纳妃袭爵,遣使册命。其将军、县主以下婚,但颁诰命冠服。其余仪伏奁具,皆本邸自备。
如此一来,头上还套着一个“镇国将军”名头的潘厚仁,却是被涨了俸禄了。
这个结果倒是让他觉得又好笑来又郁闷。好笑是因为没人会嫌弃自己钱多,至于说好气,不就是因为当初那张兴老爷子总习惯叫他“镇国将军二等伯”么。这些日子好不容易让大家忘记了潘厚仁这个不是绰号的绰号,如今可好,新定下的规矩一颁布,又让大家想起潘厚仁这个名头来。
于是乎,不管是四疯还是张老爷子,到后来甚至是连朱瞻基,在没人的时候都会叫潘厚仁一声:“镇国将军”,真是让潘厚仁感觉有多憋屈就多憋屈。
岁数因为朱瞻基不断的颁布新政,给大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气象,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天灾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天子颁布的政令,并不能抵消天灾。
就在潘厚仁刚刚重新戴上“镇国将军”帽子的时候,向来干旱少雨的河南却连降暴雨,黄、汝二河溢,开封府的郑州及阳武、中牟、祥符、兰阳、荥泽、陈留、封丘、鄢陵、原武九县,南阳府之汝州,河南府之嵩县,俱漂流庐舍,淹没庄稼。又自六月江水大涨,襄阳、谷城、均州、郧县沿江居民,半数被淹。
这消息上报之后,朝野震动!
此次暴雨,不仅仅是因为暴雨引起的水灾,更重要的是因为沿河多处河堤缺口,以至于民众还来不及转移,因此而受到性命的威胁。
朱瞻基暴怒,当即下令,朝廷赈灾的同时,一定要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严惩!
天子震怒,各地顿时动员起来,大笔的赈灾物资纷纷到位,不仅仅是朝廷这边,一些民间组织也在潘氏集团的带领之下行动起来,尽力保证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而潘氏集团在这次赈灾当中表现出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引得全国上下一片赞誉。
天灾发生了,朝廷应对得法,民间响应迅速,受灾地区的损失可以说是被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但就算是这样,朱瞻基也不满意,将锦衣卫和东厂派去灾区,准备给灾区的那些官员们来一次认真的清理。
而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也让朱瞻基看到他自己对官员们的约束力的下降。如此一来,朱瞻基不得不重视被他看作是家将的锦衣卫和东厂。然而这两个机构又只有交在家臣,也就是宦官的心中,才让朱瞻基觉得更为放心。
故而朱瞻基又下了一个决定:设立内书堂。
想当初大明初立,朱元璋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就下令严禁太监识字。
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晓书、算之小内使任职。又设尚宝监,掌管王室图书,其内官皆仅识字,不明其义。
至永乐时,开始令教官入宫内教习内官。
朱瞻基这次下令立内书堂于宫内,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可谓是大明朝破天荒的一遭。按朱棣的意思,是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后来又增至四、五百人。
其后大学士陈山、修撰朱祚俱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
从此内官始通文墨,司礼、掌印之下则秉笔太监为重。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秉笔太监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行,遂与外廷交结往来。
因为此事是人家朱瞻基的家务事,所以也就没有跟潘厚仁通气,当潘厚仁知道这个结果之后,顿时忍不住仰天长叹,口称“史不可改”。
应该说,朱瞻基下的这个决定,正是大明朝宦官夺权的开端,果然从古至今,都是读书人最可怕啊!看来还是秦始皇最有远见,一统六国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焚书坑儒”,以绝后患!
潘厚仁也知道,朱瞻基这个人表面随和,其实内心非常的坚毅,既然此事已成定局,再去提议改变是可不能,也是没有意义的,况且这个时候,潘厚仁还真是没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处理这件事情,概因为最近大量的情报汇总显示,那身在乐安,心在龙椅的汉王朱高煦,已经蠢蠢欲动了。
“算算时间,还真是差不多,难不成这又是上天在提醒我,史不可改么?”
拿着厚厚一叠最终分析出来的有意义的情报,潘厚仁实在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找朱瞻基,提醒他早作准备。
历史上,朱高煦反叛那是真正的反叛,他甚至连自己的龙袍班底都已经准备好了。
史载:明宣德元年(146)八月一日,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德元年(146)八月一日,在乐安谋反,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勾结英国公张辅作内应。
从这段历史记载当中可以看出,人家朱高煦可不是仓促谋反,而是选了个好日子(八月一日),直接在乐安这个风水宝地宣布谋反,估摸着在宣布之前,就已经设立好了王军府,神马叫王军府?
王军府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准备好当皇上了,只不过现在皇上朱高煦没有在皇城皇宫,巡游在外,所以设立乐安为王军府。除了王军府,朱高煦还下了“圣旨”,分官,授职。
当然,这会儿的朱高煦势力范围其实仅仅只有他的封地乐安,即便他封赏了文武百官,那也就是个空头支票,没半点用处,更不用说什么领到俸禄,仅仅是起到一个收拢人心的作用。
但就算是这样,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藩王作乱那是最大的危机,是任何君主都不能容忍的事情。
故而历史上的宣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震怒,同时也向群臣谋求策略。
此时已经是大学士的杨荣劝谏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
虽事出突然,但朝廷反应极快,仅仅在朱高煦叛乱之后的第七天,也就是八月八日,宣宗率军出征,这个日子也选的很吉利。
然而最为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宣宗率领大军行军十二天到达乐安城北之后,朱高煦的“大军”仍旧是没有没有取得半点成功,还龟守在乐安城中,以至于宣宗直接派人送了一封诏书给汉王朱高煦。那汉王高煦竟然就无可奈何的举手投降,余党都被擒获。
宣宗兵不血刃,大胜而还,改乐安为武定,将朱高煦软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楼。参与谋反的王斌、朱恒及天津、山东各地的640多人全部被处死,发配边关者达1500人。
至于说历史上朱高煦的结局,也就是应了后世的那句老话:人啊,不作死就不会死!
叛乱之后朱高煦被囚禁,竟然仍不思悔改。一日,宣宗前来探视,他乘宣宗不注意,伸脚将宣宗绊倒。宣宗大怒,当时就命令力士用铜缸燃炭将朱高煦炙死,其诸子也全部被杀。
一代藩王落得如此下场,的确是令人唏嘘,但潘厚仁始终觉得,以朱高煦的性格为人,这样一次叛乱是不是过于戏剧化了?
且不说历史上是怎样记载朱高煦的这次叛乱,在潘厚仁看来,预防胜过一切。虽说这种事情不便于直接告诉朱瞻基,但潘厚仁还有四疯呢。
四疯最近当国师当的非常苦恼,已经无数次的想要辞职回家种地,哦,不,是回武当山修道,可惜朱瞻基坚持不允,无赖拖沓至今。
潘厚仁刚刚走进四疯的院子,就看见四疯正忧伤的仰面四十五度,望着天空。
“国师大人?”
“镇国将军!”
“我去你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