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晓谶真的是主动进宫面圣去了?
其实不然,张晓谶是被夏元吉拖着一同进宫的。就在昨天晚上,夏元吉做东,邀请了黄俨和张晓谶。
夏元吉这个人平常时候是不会如此主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主动做东,邀请一个宦官内臣,一个特务头子呢?依得夏元吉的个性,如果只是工作上的事情,他只会在早朝或者是在他的衙门里解决,事实上从他邀请的这两个人就能判断出,事情跟他的儿子,锦衣卫千户夏布朝有关。
岗位是张晓谶管着的,而工作的地点,却是在昆明。昆明是谁的地盘?在别人看来那是平西侯沐晟的地盘,可是在夏元吉看来,说是潘厚仁的地盘其实也没差,或者说差不了多少。
在昨天晚上三人成行的酒宴上,夏元吉开门见山的提出了两个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两位大人的帮助。称呼黄俨和张晓谶为大人或许有些不地道,毕竟从品级来说,黄俨是拍马都赶不上此时的夏元吉,然而从跟朱棣的亲近程度来说,黄俨绑起双手也比张晓谶和夏元吉加在一起还要多。
夏元吉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夏布朝的亲事。其实夏布朝在潘厚仁面前同样是有所保留的,他并没有告诉潘厚仁,其实夏元吉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包括李婉儿的出生,她的父亲李观音山曾经的所作所为。别以为夏布朝就是个傻子,尚书家里出来的人,只要能够活下去的,那都不可能是傻子。
而夏元吉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其实跟潘厚仁有惊人的一致性,这也是为何当潘厚仁提出“洗白”李观音山的计划,夏布朝虽然表现的很惊讶,却没有表现出半点反对的意思,反而更加推崇潘厚仁的原因。只因为潘厚仁在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两个方面已然达到了其父亲,当朝尚书的程度,在夏布朝看来,这就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至少他夏布朝做不到如此果决、如此敢于担当!
古人的思维方式跟后世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后世,人们惯于用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或者准确的说,是在麻痹自己。然而在古时候,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人们的思维习惯当中包含的更多是一种“取长补短”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里也包括了选择强者,追随强者的思想。
皇帝就是当代最强的人,而次之的就是皇太子和皇子。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几乎每个人,每个能够有机会做出抉择的人,其实所做的事情都是在选择一个他认为的强者,并且追随其,干一番可以名留青史或者满足个人欲望的事业。
夏布朝虽说已经是身家显赫、年轻有为,可是当他遇上潘厚仁之后,同样无法摆脱这种古人的思维定式,当他觉得潘厚仁某些方面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他本人之后,脑子里就会自动自觉的列出选项来,通过观察潘厚仁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事实上现在潘厚仁已经通过了夏布朝的“考察”,虽说他的年纪比夏布朝小,可是并不会影响到夏布朝的决定,这个时代的人也很少将年龄作为一种考察的指标,如果说年龄很重要的话,那皇太子、皇太孙刚刚落地的时候岂不是就根本不会有追随者了?
正是因为夏布朝在给夏元吉来的信当中提及到他自己的决定,夏元吉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冒着被扣上“结党营私”这顶大帽子的风险,邀请了黄俨和张晓谶。
黄俨是潘厚仁的大哥,而张晓谶是夏布朝的顶头上司,同时跟黄俨和潘厚仁的关系好像也很不错。
夏元吉之所以邀请此二人,当然是有其道理的。夏布朝在昆明遇上了李婉儿,并且为之动心,虽说夏元吉口头上表示自己并无太多干涉的意思,但实际上李观音山的背景和民族,确实是让夏元吉头疼。当一个父亲不容易,当一个好父亲,能够起到表率作用的父亲那就更不容易了。夏元吉要在自己儿子面前表现的云淡风轻很简单,可是要想支撑这种云淡风轻却很麻烦。
夏元吉需要帮助,而黄俨和张晓谶就是他认为可能提供帮助,即便不愿意帮助他也不会将此时大肆宣扬的人,说白了就是放心。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夏布朝在昆明要处理的案子。吏部杨侍郎的案子可是朱棣亲口下令调查的,而且是当着他的面敲定的,如果说夏布朝不能在期限之内将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到时候不仅仅夏布朝要倒霉,连带着他夏元吉也是面上无光,甚至以他的秉性,那是没脸见人了。
故而夏元吉希望从张晓谶口中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从黄俨的嘴里了解皇上的真实态度。一个侍郎连同随行人员被截杀,在夏元吉看来绝非是普通山贼强人作为,或许皇上已经心中有数,那就需要看看对于夏布朝的差事,皇上究竟有没有放在心上。
出于对潘厚仁的感情,黄俨对于自己这个义弟的一举一动还是非常关心的。事实上当潘厚仁跟朱棣达成“共同富裕”的计划之后,黄俨虽说是个局外人,但是他能够感受到朱棣对潘厚仁的重视,包括给秀娘的待遇,还有给潘厚仁的封号,就连那张兴和驷乘的马车,都可以算是一种信号,一种朱棣重视潘厚仁的信号。
同样的,黄俨这个太监是注定无后的,故而一般来说,太监在薄情的同时又很重情。跟潘厚仁结拜或许是一时的冲动,但既成事实之后,在黄俨的心中早已经将潘厚仁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或者说是自己的子侄。如今子侄有成,多一个夏布朝这样有背景有实力的追随者,在黄俨看来也是一件好事。
故而黄俨干脆将潘厚仁即将进京师的消息告诉了夏元吉,他并不奇怪夏元吉对此毫不惊讶,父子之间有书信往来那是正常的事情,而黄俨真正要告诉夏元吉的,是朱棣和潘厚仁之间的关系。
通过黄俨的讲述,夏布朝心中重重的松了一口气,他现在不用担心潘厚仁会在某种情况下触怒皇上,让夏布朝成为池鱼,更重要的是皇太孙朱瞻基对潘厚仁兴趣浓厚,甚至在朱棣面前多次要求,若是潘厚仁进京师,一定要跟他一唔,这种态度让夏元吉感到高兴。
朱棣还能活几年谁也不知道,即便暗中在心底猜测,也没有谁有这个胆子说出来,或许这个世界上最清楚朱棣寿筵几何的只有潘厚仁一个,但潘厚仁绝对不会说出真相。而夏元吉认为太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也未必能够支撑其长时间盘桓在皇帝的宝座上,也就是说,在夏元吉可以看到的日子里,朱瞻基登基成为皇上的时间并不太久远。
如果潘厚仁能够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时候就跟这个帝国未来的统治者打下良好的关系,那么对于潘厚仁将来的发展是有着极大好处的,同时也就等于是给夏布朝铺好了前进的道路。有了黄俨的话,夏元吉心中像是吃了定心丸,如果说这个时候夏布朝再问他,能不能娶李婉儿的话,说不定夏元吉会直接告诉自己儿子,一切都听潘厚仁的。
三人商议到最后,重点还是在讨论杨侍郎的案子。张晓谶作为掌卫使,他对这个案子其实是有直接的责任,夏布朝可以算是他的得意门生,如果说夏布朝不能顺利的完成调查,也就意味着他张晓谶的失职。
而进宫面圣的提议是张晓谶提出来的,既然夏元吉愿意成为阵营当中的一员,张晓谶就觉得有必要向朱棣要一些特权,以便夏布朝在昆明开展工作,而这个时候无论是张晓谶还是夏元吉,都不知道在昆明,对于两个案子都有重大作用的姜老三,已经落网了。
姜老三这个人的运气可谓是无敌的,什么好事坏事都被他给碰上了,无论是火铳案还是杨侍郎案,可以说姜老三都是第一目击证人,如果是让朱高煦知道姜老三知道了些什么,怕是会立刻从永安带兵杀到昆明,直闯锦衣卫卫所,用一个莫须有的理由,把姜老三给跺成肉酱!
其实即便是现在朱高煦知道也都已经晚了,在吴中和夏布朝联合的逼供当中,姜老三已经承受不住番子们熟练的手法,将肚子里所有的秘密都给倒了出来。因为是刑部和锦衣卫联合拷问,最终问出来的结果,却是让吴中和夏布朝面面相觑,两人大眼瞪着小眼,甚至连说话的兴趣都没有了。如果说这里不是锦衣卫的地牢,或者说吴中不是刑部尚书的话,两人指不定将所有知情人灭口的心都有了!
火铳,是锦衣卫给那名凶手的,而截杀吏部侍郎一行人员的,竟然是军队!
天崩地裂!拷问出这样的结果对吴中和夏布朝来说,不啻是天崩地裂!
反应过来的夏布朝第一时间封锁了整个卫所,将昆明卫所和昆明府里所有不管是不是归他管的锦衣卫统统召集起来,无论有什么理由都必须第一时间到卫所报道,而站在卫所外面做封锁卫所工作的,竟然是平西侯沐晟的兵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