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施礼后,跪坐在三位主考官的面前,眼光直视,丝毫不胆怯。
夏凌霄心中暗赞。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众大臣也都在暗暗猜想这三位重臣会给赢政出来哪些问题来,尤其是吕不韦和董浩二人。
董浩拉长着脸,沉声问道:“当今之世,山东六国之将何人堪称秦国日后之劲敌?”
这回大殿上的群臣都翘首以待,看看赢政如何应答。
赢政没有着急回答,整理了一下思路后,朗声说道:“此人必是赵国李牧!”
赢政的回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群臣之间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毕竟此时的李牧并没有什么彪炳的战绩,只是在对战匈奴作战时有些名气。
董浩冷笑一声,接着又问道:“李牧寂寂无名,也就是对战匈奴上有些成就,以其为劲敌,公子可有什么凭据?”
赢政缓缓说道:“李牧将军应该是赵国廉颇之后最有潜力的一位年轻将军。”
“赢政少时曾随外祖四处游历,曾在边疆李牧的军营中盘恒数日,当时年幼,不明其故。”
“日后回想,此人与天下名将相比,勇略绝不逊于马服君赵奢,谋略胜于乐毅,沉稳老练堪比田单。”
“最为可贵之处便是,李牧将军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创新战法,善待将士,大有武安君白起之风。”
“我秦军将领若不认真研习李牧将军的战法,再败秦军者必是李牧!”
说到这里,满朝文武百官已经是惊讶不已,先不论赢政夸赞李牧将军是不是属实,单单这段论断就让人刮目相看。
赢政接着说道:“至于凭据,我想在原阳被李牧将军击败的蒙骜将军会更有体会,还有王翦将军在北疆对战匈奴,会不会有李牧那般挥洒自如呢?”
赢政这番话立刻引起大殿上的议论之声。
因为蒙骜战败,朝堂之上只有少数几个人知晓,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听说。
所有人更加专注的看着赢政这边。
夏凌霄也是才知道原来赢政的母亲赵姬在赵国居然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不然哪有机会跟随外祖出游。
只是因何成为舞姬却是不得而知。
董浩接着问道:“公子说李牧的谋略胜于乐毅,这好像有些夸大其词吧?”
赢政辩解道:“乐毅毕生一战成名天下,不过有些虎头蛇尾,假仁假义,没有一战而决,白白浪费机会,让齐国得以喘息。”
“而且左右逢源,可谓不忠之人!”
董浩有些不甘心,接着又问道:“难道李牧比信陵君魏无忌更加的厉害不成?”
赢政说道:“信陵君闻名天下,指挥才能出众,不过却不足为虑,毕竟他不是魏王。大王已经和吕相国定下谋略,相信用不了几年,他便要被闲置,毫无用武之地!”
这几个问题回答下来,大殿上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有些武将已经喝起彩来。
董浩都有些气馁,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于是在自己的竹简上写下了评判。
轮到吕不韦提问,吕不韦微笑着问道:“春秋之时,一公惯以仁义战法,这一战最后沦为后世笑柄,政公子,请问此公是谁?此战又是哪一战?”
赢政嘴角微微一杨,自信的说道:“此公当是宋襄公无疑,此公假仁假义,其“三不”战法令人捧腹,此战更是“三不”战法的经典战役。”
“便是宋楚之间的泓水之战!”
看着赢政对答如流,自信满满的样子,夏凌霄便知道赢政和李斯这对黄金搭档开始发挥了效用。
大殿之上不知不觉的成为了赢政表演的舞台。
吕不韦接着又问道:“何为三不?”
赢政回答道:“三不者:敌军无备不战;敌军半渡不战;敌军阵势未列不战。”
吕不韦点了点头,随后再问:“此战给后世的影响颇大,政公子可否谈谈?”
赢政略微思考一下,而后缓缓而道:“此战为后世之人所警示,此后的战争之道千变万化,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战胜敌人不择手段。”
“也正是更好的诠释了那句话:兵者,诡道也!”
“好!”在场的文武大臣齐声叫好。
吕不韦跟麃公说道:“不韦问完了,麃公请!”说完话吕不韦也在竹简上写下了评判。
麃公对于刚才赢政的对答也是非常满意,探着头对赢政说道:“政公子,麃公的题目可是有些难,刚才可没有一个公子能够答出一知半解,你还要不要听呢?”
赢政恭敬的说道:“麃公请讲,赢政尽力而为便是!”
“好,政公子,那你听好了!”
“七雄争霸,何战败于不当败,何胜又胜于不当胜呢?”麃公笑眯眯的问道。
赢政开始沉思起来,所有的人都看着赢政,夏凌霄也在观察着赢政的表情。
良久。
众人几乎都以为赢政也要放弃之时,赢政却开口说道:“长平之战后,我大秦大将王龁,王陵相继率军数十万猛攻赵国邯郸,欲一举攻克赵国,随后遭六国联军夹击,此战便是败于不当败。”
赢政一开口,便是满堂惊呼之声。
赢政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接着说道:“随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率联军大胜秦军,此胜便是胜于不当胜!”
麃公眯着眼睛点着头,随后接着问道:“政公子,说说你的理由吧,麃公好好听听!”
赢政说道:“长平之战以后,我大秦国力消耗巨大,其实已经不具备消灭赵国的实力,先祖昭王不听武安君的劝阻,强行对赵用兵,以至于连遭两败。”
“此败其实并非我大秦兵将的战斗力不如敌人,而是自己的庙算失策而已,所以说,败于不当败!”
“信陵君以一己之威望,奇谋诡计,强夺兵权,而后力挽狂澜,率联军击败我大秦劳师远征之兵,其实并非是联军战斗力强大,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奇谋妙计而已,此战信陵君虽然救了赵国,山东六国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所以说,此战胜于不当胜!”
“好,好啊!”整个大殿上响起一片欢呼之声,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为赢政的应答所叫好。
很难相信这些话是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