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宋仁宗见状唤来身旁的太监总管。
“奴才在!”太监总管也很懂事,当即便知宋仁宗的意思。
“去取袍子给爱卿披上。”
太监总管正欲离去,宋仁宗一想还是罢了,摆了摆手,“不必了,睡在此地定会着凉,前去将爱卿唤醒。”
太监总管慢悠悠地走到顾文成身侧,轻轻推搡他的肩头:“顾大人?顾大人?”
顾文成从睡梦之中苏醒,揉了揉双目起身当即俯首作揖:“陛下,臣该死,万万没想到竟然在这寝宫之中睡着了。”
“顾爱卿为大理寺之事儿操劳,本不该交由爱卿去办,是朕唐突了,既然如此,爱卿即日便撤去大理寺一职,回归本职吧。”
见状顾文成更加不答应了,眼下正是最重要的时刻,找不到**已经让他心急如焚,现在要是将这个案子交还给别人,那等到一切发生就已经来不及了。
“不可,陛下万万不可,大理寺一案微臣就差一步,若是陛下定要撤了在下之职,那也等到这冬祭大典结束之后呀,臣不想半途而废。”
宋仁宗笑了笑,也不好打击顾文成的积极性,点了点头便随之走出了寝宫。
冬祭与寻常不一样,宫中所有的太监宫女一一穿上了新服,看着也别寻常时刻精神许多。
面对这种一年才一次大典,堪比除夕,那些宫女奴才们如不出意外也会得到不少的赏赐,这才是他们最开心的,所以一路过来的,便能听到这个皇宫之中欢愉的谈笑之声,都是些小宫女和小太监的声音。
“朕已经许久没有听到这些宫中太监和宫女的笑声了,这红墙绿瓦,如今却成了禁锢,朕不知这天下是为朕而立,还是朕为这天下而行。”
顾文成还是颇为意外的,毕竟从一个君王的嘴里听到这些,几百年的封建制度怎么会有思想如此开明的君主。
“陛下,您当觉得如今这世道如何?”顾文成突然问了一句。
“不说太平盛世,东临大辽,西接白夏,大宋之国却又有水患,旱灾,可也有的地方,物阜民丰,安居乐业,说不上是好还是坏,爱卿觉得呢?”宋仁宗将问题抛回了顾文成。
“恕臣直言,这天下大势,权由圣上您一人执掌,可治国也非儿戏,若只是专精一处,那另一处皆有危国之患,国之根本为民,古人陈生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言倒也没有绝对对错,可他只知起义易,却不知守业之难,臣以为陛下守业只功比肩开国先祖。”
宋仁宗听着,起先也是有些生气,可听到最后才发生顾文成所言确是句句属实,而最后一句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哈哈哈。没想到爱卿小小年纪便懂得这些,不过这些话可别让朝上的那些迂腐的老家伙们听到了,必然会对爱卿有所偏执,届时朕也不好为你辩护什么。”宋仁宗笑道。
“臣自言问心无愧,即便是这当朝老臣面前,微臣也敢直言此事,本就是句句肺腑,陛下,倘若大宋子民深陷水火,朝中官员却只知享乐,而您有心治国,却听闻那些朝臣扭曲事实,营造出一片歌舞生平的假象,百姓有怨却无处申诉。陛下您想,若是连着朝中之人都无一人敢直言,这大宋到底会如何您心中应有定数才是。”
宋仁宗大笑起来:“说的好,所以朕派你去了碧海潮生阁,那便是朕的耳目,只告知朕一人这天下之事,朝中老者固有这些老精,但也并非会将一切扭曲,倘若如此,只怕朕这山河动摇,早已不是如今这番景象了。”
“陛下那您想过以后吗?”顾文成突然再问一句话,这句话好似在质问又像是在提问。
宋仁宗沉思片刻,好似要说什么,可冬祭大场却到了,“下龙辇。”
太监总管上前搀扶着宋仁宗慢慢走下龙辇。
宋仁宗至此还是没有回答顾文成这个问题,好像连他也不明白什么,登上龙椅,一旁的太监总管走到顾文成的身侧。
“顾大人,今日是冬祭,不可再说这些冒犯的话了,而且今日是立太子之日,顾大人莫要再说什么。”太监总管走到顾文成的身边,好心提醒了一句。
但是顾文成却并不太在意,宋仁宗之后只有宋神宗一人继位,无功无过,于他而言不过只是换了个几十年的皇帝而已。
宋仁宗端坐在龙椅上,招来身旁的史官:“都到齐了吗?”
“禀陛下,都到齐了,五品以上,全都在这天围之中。”史官回道。
“好,今日之事朕有安排,将来此地的五品以上官员的名字以及他们所司职全都记下,朕要让在场所有人都记住今日。”史官自然是心中有数。
“臣这就去办。”
说完,礼祭官慢慢走到宋仁宗龙椅面前慢慢跪下,“臣赵思礼参见陛下!”
“赵爱卿,起身吧,你可知为何今年的礼祭官朕选你呀?”宋仁宗看向赵思礼问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臣愚钝,虽年事已高,但仅凭着资历却远远不及公孙大人,为何今年当选老臣,还请陛下明示。”这赵思礼倒也是个很真实的人,并没有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反而也是心存疑惑。
“确实因为爱卿资历足够,今年不是寻常的一年,公孙大人虽然是礼祭的第一人选,但今年昭示,必要由爱卿鉴证。”赵思礼算是明白了他的话,今年是要立太子,公孙策的资历不够。
“那陛下午时已到大典可以开始了吗?”赵思礼也不敢多问,只是恪守本分做事。
“开始吧!”
“冬祭大典,开始!”一旁太监高喝一声,整个天围场的所有号角声一一吹响,气势震天。
“娇兰起!”赵思礼喝道,太监们一一传声,无数士兵将天围场外的数百个铜炉一一搬入到场内,点燃椒兰,烟雾骤起,倏尔整个大围
场上如同一片云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