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殿中
赵桓落坐于龙椅上。
一众大臣齐齐躬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端坐于龙椅上,看着文武百官向自己躬身行礼,赵桓内心激动。
两世为人。
这是他第一次当皇帝,第一次上早朝。
身份地位的转变如梦一般。
轻抚着龙椅上那颗栩栩如生的龙头。
一股俾睨天下,执掌寰宇的帝王霸气由心而生。
“从这一刻起,朕便是这大宋天子,万里江山的掌舵者,普天之下唯朕独尊,无人可及。”
收拢心神,赵桓虚手一抬:“众卿平身”
“谢陛下万岁”
赵桓环视着这殿中大臣。
凭着脑中印象,这些大臣都认识。
站在前面的乃是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中书侍郎唐恪等朝廷重臣。
这些人是典型的主和派和投降派代表。
白时中,李邦彦这些人的权势和蔡京、童贯、高俅等人比起来那又差了一大截。
只不过,因为蔡京、高俅等人跟着赵吉祥跑到亳州避难去了。
他们几人才能站在一众大臣的前列,统帅群臣例行早朝。
看着站在前面的白时中,李邦彦等人。
赵桓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
这些人都是赵佶在位时的老臣,亲信之臣。
如果不除掉这些人。
赵桓要想执掌大权,施展自己的抱负将会难上加难。
当然。
赵桓心下也很清楚。
眼下的重中之重是全力击退完颜宗望率领的数万金兵。
如果不能解除东京之围。
后面很多事也就不用考虑了。
大家一起完犊子吧。
大庆殿内。
赵桓没有开口,大臣们也保持着沉默。
在加上金兵攻破滑州,兵锋直指东京城。
不少大臣心下慌乱不安。
一时间,大庆殿内的气氛是极其的沉重压抑。
殿内大臣的异样神情,赵桓尽收眼底,他深呼吸一口气,开口了。
“诸位爱卿,北方传来的最新军情急报,想必你们已经知晓,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国东路军,已经攻破滑州,兵临黄河北岸,
一旦金兵跨过黄河,东京城将直面金兵铁蹄,诸位爱卿都说说看吧,这东京城该如何防守,这仗该怎么打。”
赵桓将目光看向了太宰白时中,问道。
“白时中,你身为朝廷太宰,统率中枢,说说看,朝廷下一步该如何是好?”
白时中也没想到,天子会第一个问自己的意见,有些意外。
但既然天子问到了,就得回答。
稍作沉思,白时中开口回禀。
“启奏陛下,完颜宗望率兵攻破滑州,意味着东京城北面无险可守,无城可防,一旦金兵跨过黄河,东京城危矣……”
白时中墨迹了半天,也没抓住重点,赵桓很不满。
“白时中,你说的这些朕也清楚,捡重点说,该如何面对即将兵临城下的金兵!”
见天子语气不满,白时中连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微臣建议,趁着金兵还没跨过黄河,陛下可先行迁都南下,避敌锋芒,待到各路勤王大军汇聚,再行商议下一步计划。”
金兵都快兵临城下了。
竟然还想着跑路,还迁都南下,真特么个混账东西。
赵桓冲着问白时中一声呵斥。
“白时中,金兵已经逼近东京城,此时迁都南下,你这是要让朕置祖宗江山社稷,朝廷中枢,城中百万百姓的安危于不顾吗?”
“你这是要让朕落个弃城逃跑,不顾百姓死活,无能昏君的名声吗?”
白时中见赵桓发飙,吓了一跳,连忙请罪。
“陛下,微臣有罪,微臣不敢。”
赵桓越说越气,冲着白时中一顿痛骂。
“朕问你,你说迁都南下,这天下还有比东京城更坚固的城池吗?能往哪迁?真是个混账东西。”
白时中被赵桓骂了个狗血淋头,站在原地不敢吭声。
旁边的李邦彦和白时中平时不太对付。
见白时中被骂,他心下很爽,志得意满的站了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陛下,金人自荒蛮之地而起,他们攻城掠地,无外乎就是为了金银财宝,观我大宋地大物博,国库充盈,微臣建议,可向金人上贡金银财宝,只要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定会退兵,如此一来,东京无忧矣”
赵桓一听李邦彦这话,就气乐了。
得,这不愧为是投降派的典型,这仗还没开始打呢,就开始想着送银子求和,也是没谁了。
赵桓刚想狠批李邦彦一通。
和李邦彦关系很好,同为投降派的中书侍郎唐恪站了出来,一本正经的说道。
“陛下,李少宰所言甚是,我大宋物资充盈,人口众多,只要能让金人退兵,大可放弃北方部分国土,也可从民间挑选美貌女子,
送与金兵统帅完颜宗望处,只要讨得完颜宗望的欢心,或许便会退兵,东京之危方可化解。”
看到没,迁都,送银子这都不算啥,含蓄了点。
这来了个更狠的。
割地送女人的主意都来了。
让赵桓更气的是。
他这主意,竟然还获得了一部分朝中大臣的赞同。
卑躬屈膝的嘴脸,气得赵桓差点骂街。
赵桓冷眼看着唐恪,厉声呵斥。
“唐恪,你身为中书侍郎,朝廷肱骨,国之栋梁,金兵来袭,你不思退敌之策,竟然想着割地送女人以讨好金人,乞求退兵,
你这卑躬屈膝的嘴脸,朕都替你脸红,真是丢了你唐家祖宗的脸。”
赵桓冲着殿外大喝到。
“王宗濋何在?”
身穿盔甲,孔武有力的殿前都虞候王宗濋迈着沉稳的步子跨进殿内,躬身抱拳。
“末将在。”
赵桓指着殿内一脸淡然的唐恪,给王宗濋下令。
“把这个混账玩意给朕叉出去,杖毙。”
原本还一脸淡然的唐恪被赵桓这个命令给吓了一大跳。
“陛下,您,您……”
唐恪认为自己刚才的建议是为了大宋好,咋就要被杖毙,这还有没有道理了。
唐恪不服,大声抗议。
“陛下,微臣此番想法,是为了让大宋黎民百姓免于兵戈之祸,一心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着想,
陛下你怎可如此对待微臣,微臣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