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离开后,朱琏又对着文宗道几人道。
“诸位卿家忠君爱国,遵循人臣孝道,乃是朝臣楷模,太上皇知晓诸位卿家的孝心之举,定倍感欣慰,降旨夸赞!”
朱琏将文宗道和司马和几人夸赞了一番,话锋一转。
“但太上皇此时正在龙德宫静养,是否要召见诸位卿家进宫,本宫也不得为知,本宫已命人前去龙德宫讨旨,请诸位卿家稍等片刻,如果太上皇要召见尔等,
本宫当不会阻拦,但如果太上皇不召见诸位卿家,本宫也不会违背太上皇的旨意,诸位卿家意下如何?”
朱琏这一番操作,可以说是打了一个极其漂亮的太极。
你文宗道、司马和等人不是以关心太上皇身体的名义,想去见他么?
行,我不拒绝你们。
但宫中禁地,不是你们想见太上皇就能见的。
这还得先去禀报一番,至于能不能见到太上皇,那就不是你们能决定的。
徐秀乃是朱琏身边的亲信女官,也知道朝政大势。
她是绝对不会真去向赵吉祥请旨的,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以堵住文宗道,司马和等人的嘴。
朱琏此番做法。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很稳妥。
李纲、白时中、种师道等人稍微一想,便明白了皇后此番做法的真实意思。
他们此前还在想着以何种办法阻拦文宗道,司马和他们去见太上皇赵吉祥。
皇后这一招,可以说是完美的化解了他们的企图。
种师道立即站出来表态。
“娘娘英明,太上皇在龙德宫静养,我等做臣子的,就算有一颗忠孝之心,也不能强闯龙德宫去面见太上皇,还是得听从太上皇自己的意思行事,
如若不然,打扰到了太上皇的静养,也是违背了陛下的旨意,实属大罪!”
站在一侧的李纲、白时中等人也是立即附和。
“娘娘英明!”
相比起李纲,种师道等人的镇定,文宗道和司马和等人心下就在骂街了。
“真是该死,怎么没想到这一点,朱皇后竟然如此轻松的化解了我们的计划,大意了啊!”
文宗道和司马和他们又不傻。
朱琏这一番操作,看起来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实质上是没什么作用。
文宗道和司马和等人也是无可奈何。
总不可能硬闯龙德宫吧?
要真硬闯禁宫,绝对没好果子吃。
尽管心下极其不满,但文宗道和司马和等人嘴上却无法反驳,只能微微躬身。
“娘娘英明,如此,臣就等着太上皇的旨意。”
文宗道嘴上没说什么,但心下则是想到了另一件事。
“按照时间来算,那些太学生应该开始有所动作了吧。”
做戏就要做全套。
徐秀奉朱琏的命令假意去龙德宫请旨。
一时半会肯定是不会回来。
大庆殿里的一众大臣小声的聊着天,等待着结果。
就在大庆殿中的一众大臣们等待着太上皇旨意时。
宫外,正悄然的上演着一场大戏。
状元楼。
是东京城中最奢华热闹,年代最久远的一处酒楼。
之所以取名为状元楼。
是因为大宋第一位状元杨砺在京考试期间,曾借住此间酒楼。
高中状元之后,也曾在此讲学。
因此,该酒楼便得名为“状元楼”
此后,大宋历代状元高中之后,都会在此讲学。
久而久之,该酒楼便成了大宋文人士大夫谈天论地、针砭时弊、谈论朝政的聚集之地。
能进状元楼的人,要么是朝廷重臣,当朝大儒,要么就是功名在身,饱读诗书之士。
普通百姓和受到文成排挤的武将,是没资格进入状元楼的。
文人士大夫以能进状元楼为荣,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今日的状元楼中。
聚集了近百名太学生。
尽管他们年纪尚轻,但太学乃是大宋最高学府,地位极高。
这些太学生,个个自诩为天子门生,将来定会步入仕途,入朝为官之人。
他们是有资格进入状元楼,饮酒作乐,聚会谈天论地。
在状元楼中的一处高台上,一名头戴儒冠,身穿儒袍的太学生,正在慷慨激昂的演讲着。
“陛下自登基以来,所定的朝政之策,完全违背了大宋历代先帝所定下的祖制,如此做法,不利于大宋江山社稷之稳定,着实不能继续实行下去,当立即废除。”
这名太学生名叫陈东,年纪不小,在一众太学生中有很高的名声。
赵桓登基之时。
他曾上书谏言诛杀朝廷六贼,以安天下,以谢万民。
赵桓当时还下旨嘉奖过他。
也正是经过这件事之后,他的名声就更响亮了。
经常与一众太学生聚集在状元楼,谈天论地,针对朝政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今日,他又聚集起近百名太学生,在此集会,针对赵桓此前所指定的各条政策,逐一反驳。
“陛下要设立忠烈祠,为那些低贱的武夫立祠,实属荒唐,大宋自立国以来,历来奉行“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算立祠,也只能为那些文人大儒立祠,怎可为那些低贱的武夫立祠?
这不仅违背了大宋历代先帝所定下的祖制,也是本末倒置,一旦武将地位提升,定造成武将擅权,重现前朝末年的武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大宋危矣。”
陈东慷慨激昂,声色并茂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一副忧国忧民的态势。
下方,不少太学生本就仰慕陈东的名声。
见陈东说的是慷慨激昂,顿时热血上头,脑子也没多想,纷纷附和高喊。
“没错,坚决不能修建忠烈祠,不能让那些低贱的武夫爬在我们士大夫头上来。”
“就是,那些低贱的武夫,有什么资格能立祠,真是荒唐!”
无数太学生附和着陈东的提议,状元楼里热闹非凡,纷纷发表意见,强烈抵制朝廷修建忠烈祠。
在这些太学生中,有几名太学生见陈东说的话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他们眼神急转,彼此对视了一番后,悄然点头。
一名太学生站了出来,大喊道。
“陛下乃是明君,怎可能制定如此荒唐的国策,定是陛**边有奸诈小人蛊惑煽动,蒙蔽了陛下,陛下才会定下了如此荒唐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