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年6月18日。
接到命令,被就地改编成加入大明帝国第一高丽集团军的袁项城上校与同集团军建制内的改良军第二步兵师汇合,于是他不敢再退,下令在高丽陪都开城附近,就地掘壕固守,防御临津江一线。
为了抵御东军的进攻,他留下了几乎所有武装力量,不过还是派遣300骑兵,把高丽国王、王子、妃嫔以及主要两班贵族后送到国内。
这些人是巨大的Z治资本,只要他们还在大明手里,大明在国际上就算师出有名。
临津江附近的明高联军汇聚了大约5万人,但其中只有改良军第二师和一个新军旅战斗力不错,练营兵人数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真正的近代军队。
至于高丽人,只能用说是一帮乌合之众,能做好劳工的工作就不错了。
而明军需要面对的,是东瀛第一军全部和第二军部分部队,合计超过七万人,后续还有半个第二军和大半个第三军正在向这边开进,不论在哪方面看来,都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不过朝廷已经送来消息,北洋舰队重组后,会立刻出发,掩护从海路而来的援军以及补给,只要临津江防线能守10天,那么大明的第三高丽集团军就会全部从海路而来,只要能守20天,那么第二高丽集团军就能从陆路赶到战场。
朝廷承诺,只要练营指挥官袁项城上校能够配合新军/改良军支撑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一步跨过校官与将官之间的门槛,成为大明陆军的新星。
退缩就是枭首一刀,坚守则是前途一片光明,就是傻瓜也能明白该做如何选择。
于是这位另一个位面的窃国大盗一咬牙,把自己在高丽搜刮来的钱财全拿出来,分发给各营手下,同时组织督战队,他亲自扛着大刀拿着手枪在一线来回巡逻。
袁项城明确对部队说明,每坚守一天,全军从小兵到营官,全都有赏,但任何人敢于后退一步,一律斩首!
耀眼的银子和同样耀眼的刀锋,全都放在士兵身后,如何选择,应是不难理解吧?
……
东瀛第一军又第二军两个联队占领高丽王京,并屠城2周后,才心满意足的重新整队,向北发动进攻。
他们一路上仍旧毫不留手的屠戮,并与7月10日抵达临津江附近。
东瀛第一军司令(这个时候军是战略单位)山县有朋大将指挥七万大军在临津江南岸布阵,随时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不过,此时的东军状态其实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
首先,东瀛联合舰队摄于北洋的威胁,不敢掩护运输船队北上直接向前线运补,伊东明确表示联合舰队目前只能勉强维持本土与釜山之间的航运。之后陆军再向北进,所有粮弹援军要不就地筹措,要不走陆路北上。
不得不说,高丽的道路建设,实在是让人痛苦不堪。
若是旧时代的战争倒是还好,可现在的战争,没有炮兵支持,没有弹药补给,部队的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
但是大炮沉重,连弹药车在内,每门野战炮需要8匹马拖曳,而高丽的道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甚至能把大炮的车轮都陷进去一大半,就算不下雨,道路上坑洼遍地,对马匹和车轮的损伤也是极为快速的。
这导致临津江前线一个半军虽然哟总数高达108门的野炮和山炮,但炮弹只勉强凑够0.75个基数。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东瀛10多万大军一直走全罗道、忠清道、京畿道向北进攻的原因——若是走江原道,那边的道路条件,能把这个时代的所有军队变回纯步枪兵甚至冷兵器部队。
相对来说,对面之前一直在撤退的明军在这方面情况就要好不少,因为临津江相对汉江距离大明国境线较近,而且在北洋舰队的掩护下,大明运输船可以从容在最接近前线的港口卸货。
另外,明军的粮食补给也没有任何问题,而东军因为之前的残酷杀戮,背后到处都是高丽义军,不论是下乡征粮还是从后方运粮,都是障碍重重。
……
7月11日,东军对临津江防线发动第一次进攻。
当日清晨,东军集结炮兵,压制北岸明高军队阵地,同时由第五旅团长乃木希典亲自挑选并指挥的突击队乘坐小型划艇向北岸龟尾浦、梁花津、邑津三个渡口发动进攻。
战斗伊始,凭借之前积攒的炮弹,东军火力十分猛烈,只用两个小时就压制明军改良军的57mm格鲁森和新军少数75mm克虏伯。
随即,乘坐小艇的东军强行渡过临津江,但在登岸过程中遭到明军机枪和步枪集火打击,梁花津、邑津两路攻击均被打退,唯独龟尾浦一路攻击还算顺利,集中在这里的旧军练营火力不够充足,无法在第一时间压制东军,因而敌人顺利过河。
乃木希典在临津江北岸站稳脚跟后,一面构筑阵地,一面与南岸本军主力一起对修浮桥,与此同时,山县有朋也命令把主要突破点放在这个位置,竭尽全力使用小船过江增援乃木。
其他方向的东军也要不停发动猛攻,以牵制明军,不让他们互相增援。
袁项城上校知道,若是龟尾浦被突破,处于兵力和火力劣势的明军失去临津江天险,与东军直接面对面作战,那么明军守住防线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袁项城不得不组织部队离开即设阵地,对东军登陆场发动反攻。
6月18日下午,高丽军和高丽义军发起第一次反攻,但不到二十分钟即被乃木和东军南岸的炮兵合力击溃,死伤惨重。
紧接着,练营发动第二次攻击,这一次他们得到了临近阵地的改良军火炮增援。
联营士兵在金钱的刺激和督战队大刀的逼迫下发起波状攻势,不顾伤亡猛攻五轮,期间双方进行了多次白刃战,一直打到夜间,将东军登陆场压缩到不足一平方里的狭小范围内。
袁项城再接再厉,与夜间派遣亲兵队手持杠杆步枪和大刀,发动夜袭。
最后时刻,乃木希典也发了狂,他把身边参谋人员、军医、警卫和临时军医院的轻伤员全部组织起来,对明军发起反扑,双方激战一夜,直到南岸东军援军抵达,离胜利只差一线的明军最终遗憾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