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卧等症
③溢饮:是饮泛肌肤的病变,以肢体水肿为主症
④痰饮:为饮在肠间之证,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淤血的致病特点:①疼痛:多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②肿块:一般固定不移,青紫肿胀。
③出血:血色暗紫,或血有血块。
④望诊特点:面色唇舌紫暗,舌上或有淤点淤斑或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情况。
⑤脉诊特点:多见涩或结,代谢。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如潮汐之有规律者。
分为:①阳明潮热:又称日晡潮热。常于申时(下午3-5时)
②湿温潮热:常于午后。
③阴虚潮热:常于午后及夜间。
选择填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巨著。后经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著,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脉经》王叔和所著,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侯论》巢元方所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可称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间和)
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
攻下派(攻邪派)
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补脾派)
朱丹溪(震亨)
养阴派(滋阴派)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阴阳学说划分标准:水和火的特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②互根互用:“无阴则无阳以生,无阳则无以化”。气和血的关系
③消长平衡:“四时气候变化”。
④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
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悔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功能特点是化生.贮藏人体精气,藏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形态上多为中空性管腔器官,功能特点是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上多为中空而类似于六腑功能特点胃藏精气而不泻。
心: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阳”,五行属火。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
肺: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阴”,五行属金。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喉为肺之门户
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脾与胃互为表里。
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肝: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阳”,五行属木,肝与胆互为表里。
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
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阴”五行属水肾与膀胱相表里。
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心
脑: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脑主感觉,主肢体运动。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指人体内存在着的极其微小但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水谷精微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水谷精微转化生成营气和津液。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人体唯一横行的经脉
十二经络的循环衔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其中相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在上肢末端交接,相表里的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在下肢末端交接;同名的手和足三阴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
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等方面。
发病因素:①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机理:①“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影响发病的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
实的病机: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斗争剧烈,有余
表现: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
虚的病机:
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
表现: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五
心烦热,畏寒怕冷,脉细弱无力等症。
虚实错杂的病机:
表现为虚证和实证同时及兼杂。
虚中求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但又兼夹邪实。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
阴阳失调主要内容:阴阳的偏盛、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格拒、阴阳的亡失
阴阳偏盛:表现:阴胜则寒(实寒)。阴阳则热(实热)
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