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多说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所说的那些话,实际上大家都明白。
能扶便扶,不能扶,就自己当皇帝,这是一句无比大胆的话。
但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去做。
他用自己接下来的日子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整个蜀国,可以说都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刘禅是个什么人不需要解释,至少在当时,他还年幼,不知道事情。
甚至诸葛亮去往白帝城的时候,益州还发生了叛乱,当时一度打到了成都的附近。
关羽,张飞先后死亡。这个局面。真的是足够的让人叹息。
虽然之后,叛乱也被平定,但依旧不代表现在的蜀国,日子很好。
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诸葛亮诠释了自己顶级政治家的水准,组建了一个幕僚团队,随后全身心投入到当时的建设中去。
当时的曹丕,真的是脸都笑歪了,直接准备劝降一下诸葛亮。
然后被诸葛亮打了一波脸,有些可惜,说起来的话,如果诸葛亮能够有一些休闲的时间,来吟诗作词的话,他的成就应该不会太低。
但可惜。
他太忙了。
一方面,他在编写蜀国的刑法,蜀科,并且将之编篡完成,另外一边还要大力的发展经济,年年的征战导致大量的土地抛荒。
他将土地国有化,进行再一次的分配,让抛荒的土地再一次被人所种植。
兼并土地的问题也有。诸葛亮就只能够从法律上打击土地兼并,并且不断的抑制兼并的进行。
同时因为蜀地人口不足,诸葛亮又必须负责军屯的事务,让军队也进入到百姓当中进行土地的耕种,减轻赋税,休养生息。
甚至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地方,道路不通,甚至还有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诸葛亮还要重修都江堰,在灾害严重的地方,重新规划,建设水利设施。
当时偶尔也发生一些叛乱,诸葛亮也是亲自带兵前往南中,平定之后,还因为南中地区尚未开发,人民蛮荒。
诸葛亮还需要在这里推广中原百姓的农耕技术。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一个盗贼问题,诸葛亮都亲自过目。
用他最大的水平,最大的能力,来维持蜀汉这个政权安稳的运转下去。
不是不培养人,是因为当时的蜀国,已经不能够容忍任何一步走错的机会,每一步,都要走到最好,最妙的地方!
这样,才会有一丝丝的机会,能够完成,那茫茫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伟业。
匡扶汉室!
终于,如此的勤劳之下,蜀国终于再一次的慢慢恢复。随之而来的。
自然就是北伐!
但是在北伐之前还要说一次,尽管诸葛亮后面也是连连征战,但至少,国内的压力真的不算是很大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许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民变的次数。
一般来说,民变都是活不下去了,然后被镇压,所以参考这个东西,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而整个三国时期,曹魏地盘民变了二十四此,东吴民变了二十三次,而蜀汉则是三次。
这个数据,或许很能够说明一些情况。
北伐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曹丕这个人,也算是乐极生悲,当皇帝不过七年,就驾崩了,死的时候才四十岁,姑且算是英年早逝。
这机会不就来了吗?当时诸葛亮恰巧五十岁,多年的休养生息,即便是一州之地,其实也有一战之力。
于是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
出师表.....这篇文章我也不需要多言,没有多说的意义,毫无疑问的好文章,流传千古,没有问题。
于是北伐开始,第一次北伐,孟达作为内应。直接暴露,被司马懿杀了。
另外一边,在陇西本来打得还不错。
可惜,守街亭的人是马谡。丢了街亭,就是两面夹击,还打什么?
自然只有撤退。
这次北伐,可以说是无功而返,但也可以说,最起码得到了一些好处。
最大的好处,应该就是一个叫做姜维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天水麒麟儿。
失败的确是让人心中悲凉。
更是让诸葛亮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如果关羽还在,荆州还在,又哪里需要孟达作为内应,如果张飞还在,刘备还在。
那么又哪里需要马谡去守街亭。
如果他们还在,结果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只能说,没人知道。
时间不断的推移,历史上的那个汉朝,也逐渐的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不断的远去。
人们会记得当下,但不会记得曾经。
人们会记得十几年前的事情,但几十年前的事情,却会渐渐的忘记,因为已经换了一代人。
他们看到的是魏国,而不是汉朝。
时间的车轮不断的滚动,诸葛亮的北伐已经不再是和魏国作战,而是在和整个天下的大势,进行着作战。
诸葛亮不想放弃,就算是只有一州之地,也是如此。
蜀地无骑兵,就以步兵为主,以步克骑。魏军骑兵惧怕连弩,那就创造诸葛连弩,限制魏骑。
军中无将,诸葛亮就亲自编写兵书,将当将军的一切,清晰的写在上面。
人力有时尽,但诸葛亮觉得,他还没有燃烧殆尽。
木牛流马,馒头,这一切的演变所最终指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匡扶汉室。
二次北伐,诸葛亮于陈仓便不得不后退,随后魏国大将王双赶到。
随后被诸葛亮以步克骑,阵斩之。
以步克骑四个字的含金量有多高,秦戟不想赘述,历史上能够做到的人,屈指可数。
第三次北伐,小胜。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亲自出战,两边野战正面硬碰硬,司马懿直接被诸葛亮吊起来打,但有一说一,李严是真的不行。
延误了粮草,诸葛亮无奈撤军。
张郃准备来一场追袭,多少弄点东西回去。
然后就把自己弄了进去,一代名将,直接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