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这一年当中可谓是好事成双。
这第一件大事,就是始皇帝陛下的胡姬,为皇帝诞下一位公子。
皇帝陛下赐名胡亥。
与公子扶苏降世之时截然不同。
始皇帝陛下为了胡亥公子的降生,大赦天下。
当然,那些被赦免死罪的囚犯,全被送去了边关。
修建万里长城!
民间传言,既如此,还是难逃一死。
只不过从一刀摸了脖子。
变成活活累死,或被打死罢了!
但明眼人还是能够看得出来。
始皇帝陛下对于胡亥公子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公子扶苏。
好在公子扶苏一直被王爷收养在一字并肩王府。
在寻常人眼中,大秦帝国的两位皇子。
一个被王爷看中,一个被始皇帝陛下偏爱。
也算得上是平分秋色。
当然,这也只是寻常人的见地,仅此而已!
这第二件大事,莫过于王翦将军平定了百越。
盘踞于淮南的楚国残余。
终于被王翦大军所灭。
楚国上将军项燕战死。
最后一位楚王熊启自杀殉国。
王翦大军一路南下。
一举攻破南北两越,至此百越之地彻底归为大秦国土。
秦始皇嬴政算是彻底完成了统一大业。
咸阳城阿房宫正殿。
嬴政翻看着李斯早朝呈上来的奏章。
面色阴沉似水。
万里长城已经动工修建数月。
从各地征召壮丁一事进展极为缓慢。
就连各地押送的死囚罪犯,也没能按规定的行期抵达。
边关回报,工程进展极为缓慢。
一连串的坏消息令嬴政本就不畅快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
砰!
嬴政随手将一卷柱间狠狠地丢到地上。
一旁的赵高,吓得浑身一颤。
连忙踏前几步将柱间从地上捡了起来。
目光在奏章之上扫过。
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奏章正是接替章邯兼任禁卫军少卿一职的杨端和所奏。
杨端和说,修建万里长城一事,劳民伤财。
在全国强行征召壮丁,民怨沸腾。
如果单单如此,倒也没什么。
自从始皇帝下旨修建长城以来。
以李斯甘罗为首的百官,也曾多次这般谏言。
虽然每每惹得皇帝陛下不悦。
但陛下也从未因此责罚过任何进言的朝臣。
可是杨端和奏章末尾那一句话,似乎才是惹怒皇帝陛下的真正原因。
“杨端和少卿所言,不过是朝臣所议之事。”
“请陛下息怒,保重龙体。”
嬴政冷冷瞥了一眼赵高。
“传朕旨意,加封杨端和为城防军统领。”
“禁卫军少卿一职,暂由司马欣接任。”
听到皇帝陛下口谕。
赵高内心不禁一阵唏嘘。
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在给杨端和加封官职。
而实际上....
城防军统领,眼下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的闲职。
自从韩战挂帅出征。
征集百万雄师西征。
别说是城防军,就连守卫咸阳的禁卫军也全被调集出征。
目前的两万禁卫军,几乎全是新征召的兵丁。
就算将来王爷班师回朝,恐怕城防军也不会再存在。
如今六国已经被韩战扫平。
都城咸阳周围自然无需大批驻军。
城防军被外调早已经是定局。
即便是城防军依旧健在。
城防军统领也绝对和禁卫军少卿没得比。
县官不如现管。
谁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呢?
而此时被提拔为禁卫军少卿的司马欣。
正是韩战帅军出征之后,皇帝陛下新晋提拔的心腹。
韩战出征两年之久,咸阳的天,早已经不是两年那般晴朗。
皇帝陛下不但大大削弱了丞相李斯的权利。
就连平定百越之地的王翦将军,也被皇帝陛下下旨,就地驻防。
如此一来,王翦的大军,就彻底成为了镇守大秦西南大门的戍边之军。
而新晋征召的十万大军,也全部交由皇帝陛下的另一个心腹将领董翳之手。
韩战西征的捷报频频传来。
而皇帝陛下却丝毫没有任何封赏的圣旨下达。
对于韩战这般盖世功勋。
皇帝陛下到底是如何思虑,赵高自然不得而知。
但杨端和最后所言,如果王爷得知此事,必定不会同意。
这无疑是始皇帝震怒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嬴政,早已喜怒不形于色。
即便杨端和的奏章令其震怒。
但那张不再稚嫩的脸上,丝毫不见怒色。
“朕让你负责教导胡亥写字,如今可有成绩?”
嬴政话锋一转,突然跳过了杨端和一事。
思绪跳跃之快,令赵高有些跟不上节奏。
“陛下,胡亥公子虽然年幼。”
“但天资聪慧。”
“日后必定可为陛下分忧。”
嬴政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
赵高这货,避重就轻。
成功躲过了关键问题。
只是那胡亥不过一岁的光景,哪里能够写字?
虽然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何这般急于教导公子胡亥。
但听闻公子扶苏如今已经熟读兵书。
更能与李斯甘罗等人论学。
想必始皇帝陛下更希望这样博学的皇子是胡亥也未可知。
“陛下,董翳将军有要事启禀。”
正当赵高不知该如何应对之时。
阿房宫外的小太监突然入宫禀报。
嬴政转身坐到龙椅之上。
对着赵高轻轻挥了挥手。
赵高手中拂尘一抖,“宣!”
“臣董翳,启奏皇帝陛下!”
“陛下命臣寻找的原燕国大乐师高渐离,已经在易水一带寻得。”
小太监一字不落地转述了董翳的启奏。
嬴政闻言,顿时面露大喜之色。
对着一旁的赵高说道,
“传闻燕丹手下大乐师高渐离。”
“击筑天下无双!”
“朕命人苦寻多年,如今终于找到!”
“传旨,命董翳将高渐离送至咸阳,为朕击筑!”
看着小太监快步退去传旨。
赵高一张老脸顿时泛起一抹狐疑之色。
传闻这高渐离与昔日刺杀秦王的荆轲,乃是生死之交。
当年一字并肩王韩战,万里追杀燕丹。
高渐离至此下落不明。
王贲曾奉旨翻遍了原燕国旧地。
始终没有发现高渐离的踪迹。
而就在两年前,曾有人上奏,在楚国境内发现高渐离的踪迹。
如今董翳却这般轻易的在易水一带找到高渐离。
这一切,似乎太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