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这些衣服好看是好看,就是也太贵了。”
宋美芳有些拘谨地照着镜子,看着镜子里有些陌生又熟悉的自己,心里有些恍惚,这还是自己吗,这种时髦洋气的打扮,说是过去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她也是相信的。
唐卫国目光温柔专著地盯着镜子里的倩影,宋美芳娇嗔地撇了一眼唐卫国,这孩子都在旁边呢,怪让人不好意思的。
见到妻子有些害羞的样子,唐卫国反而哈哈大笑起来,显然心情十分不错。看着妻子拘束但是又忍不住屡屡瞟向镜子里的自己,嘴角是抑制不住的欢喜,唐卫国飘荡不安的心终于落下。
一家人都一起去省城,这种举动已经算是十分疯狂了。但是唐卫国思前想后,觉得他们都是一家人,家里做出的重大决定,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份子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尤其是唐卫国清楚的知道,这个做生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下来,而且从前家里也没有做生意的人,万事开头难,他连一个可以学习的经验都没有。甚至唐卫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唐卫国也不希望,在这个时间里错过孩子的成长。
他原本下定决心去经商的目的,就是想要给家里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拥有更好的条件。否则按照他的文凭和工作经验,即便工厂真的倒闭了,他也能找到其他福利待遇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
但是唐卫国不甘心,唐家祖上是阔绰过的,就包括他的母亲唐李氏,骨子里还是优雅从容,那是在哪种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一举一动中都自然流露出自信淡雅。
后来唐家渐渐落败,但是依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小时候是见过家里的宾客满门,父亲可以安心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家里的琐事家务有佣人操持,父亲可以不被金钱养家糊口的责任所拖累。
唐老爷子当初也是留扬海外最后学成归国的,他学习的是古典文学,唐老爷子骨子里自然而然沾染上了文人的刻薄和骨气,包括唐李氏,从前也是书卷不离手的。
虽然后来唐家遭到沉重的打击,那时毕业没多久的唐卫国,就被分派到了宋美芳家里的公社,在最脏最累的牛棚里工作。到了冬天大雪纷飞、寒冷刺骨,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唐家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从小到大的眼界教养,还有脑海里的知识。唐卫国从前家里环境不错,虽然聪明但是颇爱玩闹,心思不在学习上。为此唐老爷子生前没少揍他,唐李氏也无可奈何。
即便这样,唐卫国也拥有着大专文凭。这个文凭在唐老爷子看来,就是家里成绩最差的。但是唐卫国在公社里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仰仗的就是这份轻飘飘的文凭学历。他最初是在几个公社联合创办的公社小学教书,但是他头脑灵活,眼界见识不是普通读书人可以相比的。
后来唐卫国积极帮着生产社处理公务,然后渐渐的到了镇上,再到县城,再然后通过考试成为县里第一家工厂的首批员工。这些都是从小良好的教育环境,所给予他的财富,是他能够在低谷时期,依旧能够积极向上的资本。
而让唐卫国下定决心要居家搬往省城,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时候让唐卫国无能为力的是,越是家境清寒的人家,对于子女的学业总是赋予了很高的期盼,但是却给予十分可怜的资源。
这两年从前的很多制度都取消了,但是过去很多年里。大家一方面觉得羡慕读书人有文化明事理,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读书的事情并不上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没有给家里帮忙做点农活来的重要。
这听起来好像自相矛盾,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荒诞又可笑。唐卫国入学的早,从大专学校毕业还是个未成年的少年。他在公社小学里给孩子们教书,除了第一天上的第一节课,教室里的孩子从来没有一天是到齐的。
上课的中途,就会听到’大林,你妈叫你回家割猪草,你动作快点!’、’大山,你来帮我去地里挖点蚯蚓,给咱家鸡补补’....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直接是无视了唐卫国的存在,就堂而皇之把自家孩子叫回去,帮忙干活去了。
这也是有几分大家因为唐卫国年轻的缘故,但是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就是能够认字会数数就行了。毕竟如果真的学那么久,上学本子笔都是要花钱的。在这一方面,大家是不约而同的吝啬。
唐卫国那时候年轻气盛,一方面气恼学生家长就这么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对那些不知道好好学习的孩子,同样也是恨铁不成钢。家长不重视,这些正处在调皮捣蛋年纪的孩子,一个个就跟皮猴子一样,更加坐不住。
寒门难出贵子,这不是一个夸张的说辞。所以唐卫国一直为妻子宋美芳感到骄傲自豪,因为之前高考的取消,所以宋美芳一路咬牙艰苦念到高中。宋老爷子和宋钱氏的性格,对宋美芳念书这件事颇有微词,觉得宋美芳一个女孩子,心太野了,至于学费什么的,更不可能。
所以宋美芳可以说是半工半读,靠着学校里的奖学金一直上到高中。为了节省下来住宿费,宋美芳每天四五点,就抹黑靠着双腿走到县城里,放学以后要先把家里水缸的水挑满,家务做好,照顾弟妹以后,再勉强挤出来一点可怜的时间,用来学习。
这种坚持不是一天两天,在家里没有任何精神活着物质上的支持,宋美芳硬是咬牙坚持了六年。唐卫国知道后,深深被宋美芳坚韧的打动,两人情投意合,又有很多共同话题,很快就暗生情愫。
后来宋美芳通过考试,进入纺织厂当上了女工,当上工人是十分光荣的一件事。原本唐卫国以为,有了宋美芳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生产队里的村民,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会更加重视了。
毕竟唐卫国在公社小学教书了几年,也是殷切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起初确实有很多家长激动起来,把孩子一窝蜂地塞到公社小学里。可惜还没过两天,这些孩子又要被沉重的家务拖累。
课本上的知识还没学明白,如何砍柴挑水、如何赶猪喂羊、如何照顾弟妹,这些孩子们都掌握的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