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军功主要是枢密院的人进行,文官只需要派一些人过来协助、监督,其他文官有别的工作要做。
当先第一件就是安置俘虏。
莫俊汇报统计数字:“这一战共俘获两万七千七百九十一人,其中工匠八千零一十三人,溃兵两千一百零六人,其余皆为工匠的家属……”
“嗯,还有五百五十人是清河镇的普通百姓,也一起被带过来了。”
大家默默的为这五百多无辜的百姓默哀了一秒钟,然后就开始兴高采烈的商讨安置问题。
薛大元说道:“断不能把他们放在一起,两万七千多人一旦抱起团来必成祸患。”
其他人纷纷点头,这些人和流民不同。
流民是无家可归,给他们口吃的就感激不尽。这些是俘虏,谁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甘宪道:“但这些工匠太重要了,如果就这样浪费殊为可惜。”
莫俊道:“虽然可惜,但安定才是最重要的,不能本末倒置。”
事情陷入两难局面,工匠聚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可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抱团。
打散安置在各地,很多工匠就无法去作坊做工,造船厂就无法扩大。
文易听了一会儿之后暗自摇头,这些人思想太僵化了,以后有必要多给他们上上课。
“这八千工匠并非都是造船匠,有些是铁匠,有些是负责加工船板的……真正核心的造船工匠五百人都不到。”
“仔细筛选,把技术过硬的工匠留下,其余打散安置在各地。”
“就算是技术过硬的工匠也不一定就要送到造船厂,铁匠可以送到炼铁厂,懂雕刻的可以送到印刷厂……”
“你们不能光考虑朝廷控制的作坊,民间也同样需要各种工匠来打造家具、农具等日常用品。”
“因为缺少相应的工匠铺子,大部分百姓家里都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农具坏了要跑很远才能修……”
“短期还没什么,长此以往总归不是个事儿。”
“我们唐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们的目的是为百姓做主谋幸福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要尽可能的让百姓过的好一点……”
“那些技术不够好的匠人,可以安置在各个村子,让他们开铺子为百姓服务……”
文易的一席话说的众人茅塞顿开,是啊,为什么非要把工匠往船厂送。
再说造船厂原本就有两千多人了,现在一下子整八千人过去,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啊。
只需要把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工匠挑出来,剩下的安置在全岛各地。
即解决了安全问题,又能让百姓得到实惠,简直是一举多得啊。
然后众人就是一通马屁,赞美国主英明之类的。
主基调定了下来,剩下的就好办了。
先把岛上优秀的工匠叫过来,对俘虏工匠进行考核,最优秀的一千名留下,其余人全部打散安置在各地。
俘虏的工匠一开始怎么想的不知道,但看到衙门给出的条件之后都非常的高兴。
和正常百姓一样分地分房子,除此之外衙门特别免费帮他们建作坊,免费提供相应的工具以及第一批用料,帮助他们开业。
人就怕对比,和之前的生活一比现在就像是在天上。
故土虽然难离,但也要看情况。
唐国给的实在太多了,只能对故土说一声对不起……不,唐国就是我的故土。
梦启城、盐城、纵北城等地每个镇子、每个村都分到了至少一名木匠和一名铁匠,一举补齐了基层工匠缺失问题。
顺利消化了这两万七千多俘虏,唐国的整体实力再次迈上了一个台阶。
这天早朝,莫俊抱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就来上朝了:
“阆湖七千人、晋安县三万一千人、东宁岛七万人,我唐国治下百姓已超过十万人大关……恭喜国主,贺喜国主。”
群臣先是惊讶,再是高兴,然后一起道:“恭喜国主,贺喜国主……”
文易也惊喜不已,他自己都没想到唐国治下百姓不知不觉居然破十万了。
对他和唐国来说,这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十万人,和东晋、燕国、百济、高句丽、凉国、秦国等大国比起来确实不算什么,但在一众小国里面也算是强国了。
比如西域三十六国,至少有三十个人口没他多。
关键是他所在的地理环境好啊,孤悬海外的大岛土地肥沃,不用担心外敌侵扰可以放心发展。
前世郑成功父子也就只有二十几万人,却能抵挡满清数十年。
就现在的世界局势,把这十万人治理好没人能拿唐国怎么样。
只要文易自己不作死,就算他关起门来当山大王,唐国也能稳定的传承下去。
远的不敢说,百年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说一句国祚稳固绝对不为过。
对于文易包括支持他的这些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
然后莫俊就上了第二个奏折,请文易称王。
他的理由也非常充分,东宁岛已经完成了初步建设,百姓安居乐业。
又打败了燕国彰显了武力,治下百姓突破十万……已经有资格称王了。
此时不称王,反而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且百姓也无法安心。
所以他请求文易顺应天意民心,建制称王。
看着惊讶的满朝文武,莫俊心中非常得意。
上次建国我落在了后面,从那时候开始我天天就盯着这件事情呢,这次终于让我赶了先抢了头功。
众人反应过来之后也连忙附和,请求文易称王。
如果是登基为帝他们肯定会反对,这时候当皇帝不但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会被天下人笑话。
但称王,文易确实有这个资格了,自然没有人提反对意见。
文易也没想到莫俊会突然建议他称王,说实话一点准备都没有。
不过还好他是知道称王的规矩的,要三请三让。
先让一下,等早朝结束在好好考虑。如果有必要称王,那就走完流程。如果没必要,就私下再和大家商量。
所以他就说了一番套话,什么现在百姓日子过的并不好,他德行功绩都不足,实在不够资格称王什么的,然后就拒绝了。
莫俊等人也没有强逼,他们同样知道三请三让的规矩。
下朝之后莫俊奏请国主称王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梦启城,然后传遍全岛,第二天远在晋安县的肖柏山等人就已经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