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明白了!”
一旁的朱慈烺到底年轻,脑子比较活,片刻间便醒悟了过来。
他惊呼一声说。
“老二他的意思是,带着几百万的灾民过去,把灾民给编练成了行伍之后,给他们发上武器,编成军队,哪怕是流寇那样的乌合之众,可是这么多人在,南边的那些个士绅们也不敢反对!”
“而且,儿臣以为,还可以把这些百姓们,重新的编练成新军户!”
“新军户?”
崇祯朝朱慈烺扫了眼,有些惊讶,因为大明朝眼下的军户,那都已经是反面教材般的存在了,这还搞新军户?
“对,就是新军户!”
一旁的朱慈烜却是附和一声,有些佩服朱慈烺。
这一点,他可没想到,听朱慈烺这么一说,才醒悟过来。
“南边有大量的官田,根据各地官田的数量,给这些北方的灾民们分田地,让他们耕作,在各地都留下一些这种北边的灾民,然后呢,将他们编练成军队,不图他们能跟鞑子打仗,只要他们能够镇的住地方的大户就成!”
“如此一来,便用不着朝廷派强军到南方坐镇了。”
“而且,军户一制,虽然眼下咱们大明朝的军户朽烂异常,可是,依我之见,这军户制度,也不是无可取之处的!”
朱慈烜说。
军户制度虽然在后世被诟病良多。
但是,在朱慈烜看来,军户制度还真有他的可取之处,毕竟,军户制度要真那么垃圾,那朱元璋他老人家当年的横扫天下的百万明军是从哪来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军户制度省钱!
几乎不需要朝廷拨银子,就能够维持下来,就像是终明一朝,除了九边军需,还有嘉靖年间的东南抗倭外,几乎就没有什么额外的军费支出!
所以,留下一些灾民,编成军户,给他们分田地,让他们镇守地方,替朝廷看着那些个大户,以保证官绅一体纳粮制度的与清田的顺利进行,是十分有必要的!
“朕明白了,朕明白了!”
崇祯拍着大腿。
“对,就应该这么办,不过,这百万灾民所需要的粮草,至少也得准备上百万石吧?”
崇祯喃喃道。
是啊,几百万灾民,到了南方之后不用管了,直接的去那些地主老财家里,就跟后世电影里面演的那般,吃大户,吃霸王餐就成了。
可是,在从北面到南边,几千里跑呢,得走上一个月呢,这么远的距离,一人至少得备上个几十斤的粮食吧?
“这个好办!”
朱慈烜拍着胸脯。
“眼下,改漕运为海运,已经开始了,您的两位亲家,我的老丈人,还有宫里的市舶司的船只,走海路一趟也就是半个月的功夫,就能够从江南把粮食给运到京城来。
“还怕缺粮食吗?”
“别的不说,这一回咱们跟鞑子打这一仗,京城里面可是缺粮的很,可是咱们手下,二三十万人啊,愣是一点吃的都不缺,吃的就是他们海运运过来的江南精米!”
“如此便好。”
崇祯微微颔首,又不禁感慨,改漕运为海运,确实是一件好事。
“而且,不只如此,还可以修一下淮河了!”
“北面的灾民多了去了,呆在北方,早晚都得反了,而新军户又用不了那么多,以工代赈,修一下淮河的话,淮河两岸就不必再受水灾之害了,那么的话,便可以平白的多了两岸数千万亩之田地啊,有了这数千万亩之田地,即便是朝廷把这些田地给卖了,也能够值个几亿两的啊!”
朱慈烜继续说道。
漕运这玩意,说实在的,真心不是太好,尤其是放在当下这个大航海时代而言,因为北京,还有南方的粮食产地,距离海岸线,都是十分的近的,就像是北京,从北京天天津,不过三百里路!
而且,还有水路可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走京杭运河,实在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运河河运的成本,可比海运高的多了。
因为海运只需要维护船,而不需要维护河,而漕运就不同了,需要维护运河!
由于黄河夺淮入海,而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河水当中,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淮河的河道,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抬升,在淮河下游,形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当时间进入到明朝末年的时候。
淮河两岸可以说是无岁不灾啊!
在这样的灾害面前,历史上的明清两代,却都没有下定决心,去治理淮河的水灾,倒不是因为无法治理,事实上,在有的时候,明明有办法保住淮河沿岸的百姓,可是,他们却不能保!
历史上,清朝道光年间,曾经有数次主动打开淮河大堤,放河水淹了岸边数千万亩田地的事情发生过。
而在明朝,这样的事情,同样有之!
由于首都在京城,所以,明清两代朝廷,必须依赖运河每年运抵北京的数百万石粮食方可生存,而一旦淮河水过多,倒灌入运河,那么,便会中断运河漕运。
在明朝,对于南方的淮河两岸,在面临水灾的情况下,有三个东西需要保!
首要的,是运河,其次,是风阳中都,最后,才是淮河!
连老朱家的风阳祖陵都排在淮河之后,可想而知,淮河附近的百姓,是有多惨,几乎每年,为了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朝廷会主动的蓄洪之后,然后,放水淹没两岸。
这么做,无疑是忍痛割肉,只求保住京城的漕粮北运!
而眼下,已然改漕运为海运了。
那么,说实在的,运河就已经没那么的重要了!
“我的意思是,想办法,把淮河给治理好,顺便,再把黄河给改回原先的故道去,否则的话,黄河依旧夺淮入海,那么,即便是咱们能够在淮河两岸,修建一条大堤,用不了多久年,就特喵的又不行了!”
“所以,得沿着原先的黄河故道,清理淤积之后,把黄河水,引到山东,从渤海入海!”
朱慈烜解释道。
“这是好事。”
崇祯不假思索的点头,治理淮河是历代统治者们都想办的事情,因为淮河两岸可是适宜耕作的田地,再加上荒废了数百年,肥力极高,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么大的平原,这么多可供耕作的良田,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忽视。
以前为了保漕运而不得以为之,现在既然有了办法,那自然是要好生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