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大议(上)
征南将军府下,议事大厅之中,文官和武官济济一堂。
因为接下来商议的乃是关系到军政两界的大事,所以武官之中校尉及以上者全体参加,文官则由各曹主事及主簿参加会议。
另外还有梁友生和孙韫良两名记录人员,以及朱子明自安丰县招来专门负责屯田事宜的赵蒙生。
当然,大多数人都是列位旁听的,真正拿主意的还得靠白文先、刘元礼、王守财这样的大佬,武官则更像是提供相关信息的信息源。
“好了,既然都到齐了,本帅就不废话了,咱们直接开门见山,从速从快的解决一切与军屯有关的事务,制定好章程下发实施,毕竟时间不等人嘛!”
朱子明简单的做了一个开场白,然后就把目光落到白文先身上:“白老爷子,你先说说吧!”
“是!”
军屯一事毕竟是白文先提出来的,由他起头更好一些。
白文先得到朱子明示意,站出来捧起手中的案本侃侃而谈。
主要讲述了三点,一是军屯的必要性,二是军屯的利益性,三是军屯的战略性。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征南军必须进行军屯,不然铁定难以走远!
首先是必要性,征南军目前有将士四万六千余人,战马六千余匹,另外驼马、驽马又有近四千匹,单纯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一个月就要消耗六万多石粮食。
如果再算上每月至少要给士卒发放一石粮响,耗费轻轻松松过十万石!
换句话说,将军府一个月的支出其实有大半都用来养军了。
这一点是必然的,农业时代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财富有限,军队又是出了名的吞金巨兽,消耗大并不奇怪!
但每个月耗费大量资源养军,也将极大的限制征南将军府其它方面事务的进展。
比如朱子明一直想要建造的炼铁厂除了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外,资金和用度不足也是导致工程迟迟无法上马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还有造船厂方面,哪怕只是想要修建一座能够建造三百石战船的船坞都无能为力。
其它火铳、火炮的研发生产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现如今依旧只是简单造点掌心雷供大军使用,大规模列装火炮依旧遥遥无期。
没有火炮的火力支持,征南军就不具备攻坚的能力,遇到坚城十有八九是攻不下的,对征南军的发展极其不利。
火铳暂时可以不要,毕竟弓箭性能远胜火铳,三段式排队枪毙的战术有没有用谁也无法预料。
在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之前,朱子明不会贸然施行,因为一旦出现错误,将不可避免的带领征南军走向无尽的深渊。
但火炮这玩意绝对值得大力发展,利用其强悍的攻坚能力,天下任何雄关险隘都将在其面前黯然失色。
另外把大炮搬上战船,立马可以把水战方式升级,从以前的跳板作战变为大炮轰鸣的非接触作战,对往后夺取长江水域的控制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不发展不行!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钱没粮便是有天大的雄心和志气也无能为力。
因此军队进行屯田,把更多的物资让出来发展武器装备,实现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其次利益性,在白文先再次拿出的这份计划书中,将军屯人员进行了划分。
一为有作战任务的战兵,二为专门屯田的屯田兵。
二者皆要屯田,但各自的主要职责不同,战兵主要任务还是作战,屯田则是相对次要任务。
屯田兵则专门负责屯田,若无必要不会征召屯田兵作战,而一旦征召也是采取自愿原则。
之所以要这样划分,主要是因为战兵如果太过专注于屯田,往往会影响到战斗力。
其次若有突发战斗任务需要抽调战兵外出作战时,有专门负责的屯田兵看管也不至于误了农事,导致屯田收益惨淡。
而战兵和屯田兵最大的区别除了有无作战任务外,便是作为战兵有军饷,暂时每月定为一石粮食,另外上阵杀敌立功还有各种各样的奖赏。
屯田兵则只负责屯田,没有军饷,不上战场也没法获得奖励。
不过屯田兵每屯田一年可获得两亩土地,屯田满五年奖励五亩,屯田满十年则奖励十亩,依次递增,直至退役为止!
至于屯田所得粮食,征南军和屯兵各一半。
换句话说征南军相当于在招募职业农民帮忙种地,至于为何要这么做,自然有它的必要之处。
征南军将来必须要进行壮大,壮大就要有大量人员进行补充,那么到时候进行简单军事训练过的屯田兵将会是最好的兵员。
不敢保证每一个人都愿意参军,但在大量土地的诱惑下,相信绝大多数屯田兵都会愿意去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博一份家业的。
没有谁愿意一辈子受穷,如果能够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你我都是愿意去尝试一番的。
通过战兵和屯田兵的分类细化,不仅更进一步加强了军屯的可操作性,保障了将军府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还为接下来军队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可谓一举两得的高招。
最后就是军屯的战略性,军屯说白了就是在着手解决民屯发展的后劲不足、疲软等问题。
通过高效的组织机构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维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
从生产端来解决问题,而非只停留于表面毫无意义的修修补补。
毕竟只做表面功夫无异于隔靴搔痒,最终注定只能挠个寂寞。
这是一个战略的高度,乱世就是一个打烂原本旧有的腐败的一切,然后重新再建立一套新的秩序。
而新秩序恢复的重点无疑得落到生产的恢复上,不然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同时军屯也是对开荒令更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创造一大批封建社会的中产地主阶级。
而他们也将是朱子明未来统治的中流砥柱,是最为坚固且牢不可催的基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