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该安南倒霉,如今正是帝国的战略空白期。
东瀛方面已经拿下,只剩下后续的梳理。
北方虽然和俄国的争端已经开启,但漫长的冬季到来,国防军只能暂且蛰伏,一切都要等严寒过去再说。
中亚这边,国防军刚刚拿下西域,进展太快,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否则可不敢贸然进军。
欧洲那边虽然很被帝国重视,但鞭长莫及,即使派遣了远洋舰队过去,帝国也只能鼓动一下局势,没办法做主导者。
新大陆针对西班牙的战争依旧在筹备中。
这里距离本土太远了,相关的人员、物资调动,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即使最理想的状态,也要明年才能动手。
因此安南这就成了当下帝国唯一的目光所在。
加上安南就在帝国的家门口,不要太方便。
为了一劳永逸,帝国出手就是雷霆万钧之势,第十五师和陆战一师一南一北夹攻,后边分别跟着两个治安师平定地方。
别看出动了二十多万大军,但实际上这一战帝国大赚特赚,国库甚至一分钱都没有支出。
究其原因在于,民间对于出兵安南的热情十分高涨。
安南近在迟尺,因此帝国的商人们对安南的情况了如指掌。
肥沃的土地,密集的人口,天然的位置,每一样都蕴含着海量的财富。
当帝国发动收复安南之战后,商人们就踊跃地活动起来。
帝国和以往的封建王朝不同,并不喜欢吃独食,也很愿意让民间参与进来。
每当国防军打下一块地方,派遣的官员就会在军队的配合下,对当地的地主和士绅进行残酷的清理。
这一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安南的士绅和地主,还想要重复永乐年间的做法。表面上欢迎帝国的到来,从中渔利。背地里又鼓动民间反抗,搞两头吃。
如今的帝国在处理这种新占领区的时候,早已熟门熟路。
普通的百姓知道什么呀?
他们也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始终饱受疾苦。
帝国来与不来,他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始终看不到希望。
相反他们还会因为同族同语言的关系,受到本地士绅和地主的蛊惑,将对生活的不满转嫁到帝国头上。
当初大明在安南就是这样被搞的焦头烂额,最终不得不撤军的。
大明的朝廷因为同样是地主阶级,所以无法看清其中的本质,但帝国却不一样。
新兴的资产阶级本就对霸占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充满敌视,能够痛快消灭,那还等什么?
相比起普通百姓,把本土的地主阶级铲除一空,也就等于是让当地失去了反抗的土壤。
虽然地主阶级势力强大,不甘心灭亡的情况下造成的动乱也更严重,但只是一时的。
有国防军强大的武力支撑,帝国根本不怕动乱,相反还能够通过战斗彻底消灭地主和士绅。
再一个,安南的地主和士绅对帝国也不太了解,一开始并没有什么防备。
帝国的官员们充满利用了这种信息差,上来就是风卷残云的霹雳手段,完全不给地主、士绅反应和应对的时间。
大批大批的地主和士绅被消灭,地位底下的商人得到扶持,备受压迫的农民得到好处,安南迅速开始变天。
哪里的人都是一样的。
得到好处的情况下,屁股都会迅速转变。
从安南统治阶级手中缴获而来的巨大财富,被帝国官员进行了细心而妥善的处理。
大型资产要么转卖给了帝国商人,要么和帝国商人合股,从而得到帝国商人支付的好处,转化为了国防军作战的军费。
帝国商人早就对安南的财富垂涎三尺,怎能放过这个机会?
有实力的单打独斗,实力不足的就联合起来,组成集团公司下场。
比如潮汕商人就联合起来,从政府手中购买了岘港码头百分之四十五到股权,也让政府收入了一百八十万元。
光是这一笔生意,就完全抵消了陆战一师的军费。
除此之外,广西和云南甚至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起来购买了红河平原大约两百万亩的耕地。
这些耕地有效解决了云、桂两省耕地不足的窘境。
可以预见到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光靠这些耕地,两省都不用为粮食担忧,从而也解决了国家的大麻烦。
大型资产只有帝国商人才能吃得下,至于土地则被官员们主持,分配给了安南百姓。
这个大杀器一使出来,安南民间对帝国的仇视态度迅速消失。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
拥有了土地,就等于拥有了活路。
尤其是帝国免除农业税,每年仅仅只需要上缴产出的十分之一,其余的都是自己的。
这种好事,从前想都不敢想。
也不能说安南的百姓见利忘义,心无国家,实在是这个年代除了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就没有什么家国概念。
加上政权变更频繁,又总是饱受压迫,让普通百姓都活的浑浑噩噩,只专注于眼下的活路。
谁能给他们活路,谁就是爹!
商业立国的帝国,对于土地的渴望不高,因此可以匀出一定的资源给予这些百姓,立刻就成为了这个时代少有的善良之辈。
安南百姓看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当然不愿意再回到从前贫穷的生活,立刻化身为了帝国最忠诚的拥趸。
而有了如此强大的民间支持,帝国的进展怎么可能不顺利?
五月十五,风尘仆仆的阮军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赶了回来。
他们没有在岘港停留(此时岘港还在阮氏手里,但已经被帝国卖了),而是火速南下,希望尽快收复丢失之地。
见敌军疲师而来,郝华清差点笑晕过去。
“马上给慕容复副师长传信,让他在南洋舰队的配合下,直扑岘港。其余各部,立刻前出,我要在广义和阮军一决胜负。”
陆战一师前师长唐文焕已经就任海军部副部长,郝华清觉得自己也可以更进一步了。
消灭阮军,就是他的扬名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