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的哥哥还是动手了,一切都来得猝不及防,而且很有喜剧效果和讽刺意义。
当年他的哥哥对他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现在他叫自己儿子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解决边境问题。
当时可以说是多事之秋了,那年正好赶上南方那边闹水患,南边的起义又闹得十分的严重,若是不及时遏制的话,想不出会有什么后果。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方的匈奴也是一样的不消停,两面都要安抚,实际上已经是危难交加了。
而当时先帝的身体可以说也是每况愈下的,没人知道他拖着那样的身体还能够挺到什么时候,但是大家当时普遍都觉得,可能是大楚的气数真的尽了。
但是当时作为皇子的如今的皇帝,却没有这个想法,一来本朝的根基实际上还是在的,二来就是因为他也不大愿意承认,毕竟作为既得利益者,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家的江山改朝换代,尤其当时皇上还是抱着角逐这个位置的野心的。
所以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
当时的朝局可以说是十分的复杂了,一方面外患不断,另一方面朝廷的内部也差不多是勾心斗角,这倒是让人有些想不到,一般来说外力的作用都会让内部的人暂时安静一些,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所有的事情都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实际上不管是原皇后所出的嫡长子,还是现在皇后所在意的幼子,实际上都没有什么表现,对待朝政都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是党同伐异倒是做的很在行。
这一点在皇上的哥哥,当年的鲁王身上体现就十分的明显,那个时候的鲁王还是很能够争夺一些东西的,尤其是权力方面,但是这个人的斗争方式就是明显的不怎么上道了,他斗争了这么久,始终都保持着一个基本上的原则。
那就是自己不出彩不重要,但是一定要保证别人是犯错的。
当时的那个情况,皇子要是想要做出什么样的政绩来,就一定要保证实际上自己是在一个人的监督之下的,也就是说在领导的眼皮子底下。领导,也就是他们的父亲。
但是匈奴远在北边,是不可能在朝廷里面坐着就能够抵御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实际上就算是抵抗了也说不定捞不到什么好处,因为保护百姓不受匈奴的伤害是他们应该做的,每年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除非能够把匈奴从草原上彻底的赶跑,但是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别说是他们,就是他们的爷爷辈也没有能够做到这种事情,所以阿这种可能基本上就是被排除的。
但是要是赈灾就不一样了,这种灾年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够碰上的,赈灾这个事情,不仅能够在朝廷指挥,而且还可以联络地方官员,里面的油水还不少,出了事情自然是有主管的大臣顶着,皇上的嫡长子是谁都不敢动的,这一点鲁王还是很有自信的。
再加上先皇对他的宠爱,这个差事实际上他是志在必得,说不定这个差事要是办好,自己就可以直接册封为太子了,那个时候就谁也别想动摇自己的位置了。
这个活定下来了,剩下来就是谁都不想要的活计了,也就是那个抵抗匈奴的活计,鲁王自然是不会自己去的,最好自己的手下也不沾边,而且能够损害现在皇后的利益,必须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
晋王是肯定不能去的,别的不说,就是年纪这一方面就还太小了,皇后本来就宠爱幼子,加上这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万一要是真的把这个弟弟折进去了,自己作为居间人,却是也没什么好处。
那好的选择就是自己这个二弟第了,实际上鲁王一直是把他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倒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实际上最近这个人实在是太显眼了,不说别的,身份首先就太尴尬了,自己是元皇后唯一的孩子,他却是现在皇后的长子。
要是这么轮起来,实际上也能算是嫡长的,就是时间上自己是出生在前面就是了,但是鲁王的心里实际上是一直瞧不起当年的皇上的,毕竟他的母亲就是后面来的,谁家的继母也是比不上自己的母亲的。
更何况当年鲁王母亲,也就是元皇后还没死的时候,皇上就跟现在的这个皇后的感情已经很好了,想来想去,说不定还是现皇后插足了他们俩之间的感情,不然鲁王的母亲也不会就去世的那么快。
这就是一桩仇恨,这也就算了,鲁王当年的年纪还小,不记得这件事情,跟他们的概念也没有那么的清晰,就是自己身份地位比较尴尬,心里有些不舒服就是了。
但是皇上出生之后,一切就又不同了,本来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因为皇上的出生,反倒是有些暧昧不明了起来,说他是嫡长子也行,说这个是嫡长子也行,这就是让让他最难受的事情。
若不是因为皇上的出生,或者说皇上出生得再晚一些,鲁王实际上就已经被册封成太子了,到时候就没有谁能够动摇自己的地位了,他是这么想的,所以对现在的皇后,和当年的皇上,心里都是充满了怨恨的。
倒是对晋王没有什么感觉,一来晋王不是嫡长子,对自己的地位上没有什么威胁,二来就是晋王实在是太小,就算是皇上的皇后喜欢他宠着她又怎么样,倒是自己已经羽翼丰满,他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要是再给他十年,倒是有这个可能。
但是看当年先皇的情况,哪里还有十年的时间给他长大叫他羽翼丰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比起当年的皇上,鲁王更加的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弟弟,也愿意在晋王的面前表现出兄友弟恭的样子,最起码能够得到几句夸奖,还有就是能够得到父皇的赏识,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