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带着甘田和项天回到长安后,暂住在颍阴候府,重新请了一些佣人修葺、清扫将军府。
甘田和张雪多年未见,妯娌间的感情依旧十分融洽,要不是项天非要到将军府去住,甘田倒是更愿意跟张雪住在一起。
还没等到搬回将军府的那天,天子的诏令到了,要求李陵率领五千精兵驻扎到张掖和酒泉,并教将士们射箭。
李陵于是对甘田和项天说:“天子有令,我不得不前往张掖和酒泉,虽然我没时间去家里了,还请你们把它当自己家,尽早搬回去吧!”
没等甘田开口,项天第一个不同意:“你想得简单,我要跟你一起去张掖!”
李陵想拒绝,看着甘田,想让她劝劝项天。
甘田知道女儿的性格,她在塞外野惯了,来长安的这些天,项天经常抱怨无聊。
李陵以为指望不上甘田了,准备自己来劝项天。就在此时甘田开口了:“少卿,你就依了她吧,但是要好好保护她,不要让她走太远了。”
李陵没想到,甘田是向着女儿说话的,他跟甘田解释:“女儿家在军中多有不便。”
项天才不管这些,她生气地说:“你前两天还亲口答应过我,无论如何都不能一走了之,这么快就忘了?”
张雪看他们争得热闹,提议道:“妹妹啊,你就别搬回去了,留在这陪我做个伴,任由他们年轻人去闯吧!”
项天望着张雪,心中感激不已。
李陵虽然待人诚恳,但比他祖父李广更有心眼,嘴上说着不要项天跟过去,心底里哪舍得把项天留在家里?
第二天早上,李陵到了长安城外的军营,几名校尉领着各部司马,集齐了五千人马等候多时。
李陵和项天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不少将士窃窃私语:“将军怎么还带着女眷啊!”
也有见过些市面将士,比如说副将韩延年,他反驳道:“带女眷怎么了?据说当年李将军在萧关,正是一名奇女子帮了大忙呢!”
李陵登上检阅台,下面鸦雀无声。李陵一排排地望过去,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些士卒的个子普遍不高,但眼神里透露出一股狠劲。
李陵让部下拿来花名册,一看才知道,这五千人当中,八成来自丹阳、楚地,一成是建章营里选拔出来的。
李陵之前只知道“自古秦兵耐苦战”,并没有听说吴楚之地的人擅长射箭。
这五千人马踌躇满志地跟着李陵来到张掖。
李陵对项天说:“这可是我亲祖母的老家所在啊!只可惜我不知道她的家在哪里,不然我一定要去看看。”
项天说:“既然不知道在哪,就当张掖城是她的老家吧,我们好好守护它。”
李陵皱着眉说:“这五千人绝大部分是吴、楚之地的人,我担心他们没法学会我的箭术!”
项天不知道李陵为什么对吴、楚之地的人有偏见,于是问:“你凭什么断定吴、楚之地的士兵学不好箭术?”
“你不知道吗,当初吴楚叛乱,朝廷的军队很轻易就把他们击溃了。”李陵拿吴楚叛乱被快速平定作为论据。
项天偏不这么认为,她辩驳道:“不只是吴楚两国吧,还有其他的几个王也叛乱了,谁让当时的朝廷猛将如云呢?”
李陵的歪理有些站不住脚了,项天趁势说:“当年的秦军不仅击败了其他诸侯国,还战胜了匈奴,最终还是败给了楚霸王的江东子弟。”
“我相信你说的话,咱们就不要互相夸赞祖上的本事啦!不管是哪里来的士兵,我都会悉心教他们练习射箭!”李陵不想为了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惹项天不开心。
李陵让韩延年领了两千人去酒泉驻守,两处士兵每过一段时间便交换一部分,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跟李陵射箭。
李陵教了一个月,发现这些士兵果然如自己所料,个子不高,手臂自然也不会太长,大多数人无法张开硬弓。
这种情况,让李陵有些失望,李陵想过无数种办法,试图让士兵们锻炼手臂的力量,但均告失败。
无奈之下,李陵只好来请教项天,他见到项天便说:“我就说这些地方来的士兵,学不好箭术。”
“看样子,你是来找我抱怨的。”项天看李陵一筹莫展,心中暗自发笑。
李陵连忙收敛起来,问项天:“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他们快速学会射箭?”
项天想了想,突然想起一样特殊的东西,她说:“你还记得我父亲经常把什么东西挂在腰上吗?”
“不就是那双弩吗?你这下倒是提醒了我!”李陵说完便准备去找韩延年。
项天连忙将李陵叫住,问他:“你别这么着急,你知道双弩的巧妙之处在哪吗?”
李陵这才想起来,恭业不是第一个用弩的人,但他擅长制作弓弩和陷阱,双弩自然有它的特殊之处。
项天看李陵停下来了,便找来一块被风化的石头,在石板上画起来。
项天凭借着幼时的记忆,尝试了好几次,才把双弩的机关全部画出来。李陵站在后面耐心地观察、揣摩。
直到天快黑了,李陵终于看懂了其中的奥妙:弩不仅有箭槽,弩机(扳机)上面还有望山(瞄准器),上面标有刻度。
李陵如醍醐灌顶,笑着对项天说:“仿照这种做法,士兵们稍加练习,就能掌握箭矢抛射的规律,也就很容易射中目标。”
项天回想起父亲生前的装扮,忍不住告诉李陵更多有用的信息:
父亲还有个上弦的巧妙办法,腹甲两边装有挂双弩的铁钩,他习惯性地将弩弦分别挂在铁钩上,轻易地将双弩上弦;
这还不算,父亲将弩箭用丝线挨个捆在腿甲上,一旦双弩上弦了,他只需将箭槽贴在腿上,便能箭矢夹起来装进槽中。
只不过恭业自从有了盘龙戟,便很少用双弩了,因为凭他的武艺,弩箭杀敌太慢了。
李陵听项天告诉他这么多,他心中便有了大胆的想法,干脆让士兵们练弩吧!
李陵转眼有想到,士兵们的力气不能跟恭业比,于是对项天说:“士兵们连硬弓都很难张开,要他们给弩上弦岂不是更难?”
项天呵呵笑道:“凭我双手的力气,未必能张开捕兽的铁夹子,但是我可以用脚将它踩开,你想明白了吗?”
“你说的对,士兵们可以用脚把弩踩在地上,通过腰部发力给它上弦,你真是太聪颖了!”李陵由衷地佩服项天的智慧。
李陵总结了两人的想法,用笔画了轮廓图和细部大样图,让两郡的士兵,加紧按图制作弩和箭。
又过去了一个多月,弩和箭基本上制作完成了,李陵便开始向将士们讲解如何用好弩箭。
这一次,总算没有再让李陵失望。
将士们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用弩,但等到熟练后,发现自己用弩确实比用弓威力更大,射得更准,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笨重,很难在马背上使用。
李陵原本是想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像霍去病那样千里奔袭,没想到意外地练出一支神射手。
李陵在听到将士们的想法之后,觉得确实有必要将战马和弩箭结合起来,因为在野外,步兵对战骑兵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这一次,李陵没有再去找项天,他觉得不能什么事情都去问一个女人。
在春秋战国时代,通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所谓的乘就是指战车,由于到了战国末期,以攻城为主,战车逐渐被淘汰,即便是大汉还保留着轻车。
李陵又产生了一个在常人看来很奇怪的想法:马拉弩车。
只可惜,这次朝廷给李陵配备的军马有限,李陵虽然有想法,但只能尝试一下,无法批量投入。
即便是尝试,李陵也取得了很理想的结果。他让工匠加高了战车,在战车四面各安装了一架弩机,解决了弩车行动迟缓的问题。
李陵如今只盼着能够早日与匈奴交战,让他们尝尝弩箭的厉害。
匈奴前些年,和汉军交战一直处于劣势,很大的原因是匈奴人不喜欢穿戴盔甲,确切地说,是他们冶炼的水平有限,无法装备足够的铁甲。
汉初,匈奴凭借着骑射的优势,与汉军交战胜多败少。但自从大汉冶炼的技术突飞猛进,匈奴普通的弯刀,根本抵御不了大汉的百炼钢刃。
那时候,匈奴还保留着不少的铜箭镞,等汉军装备了铁甲后,铜箭镞便很难射穿铁甲,这就是“一汉抵五胡”的根本原因。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匈奴想像白登之围那样羞辱大汉的时代,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了。
匈奴这次之所以敢卷土重来,就是因为西迁西域的这段时间里,掌握了先进的炼钢技术,所以想借此再度称雄北方。
如今的匈奴,开始配备一定数量的重骑兵,为战马披上了马甲,披甲战马不容易被从天而降的流矢射杀。
重骑兵的出现,得益于马镫的出现,骑兵的双脚踩在马镫上,冲锋时就能保持身体平衡了。
骑兵可以借助战马奔跑时的冲击力,不再是仅仅依靠自身的膂力,重骑兵高速冲锋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面对铁(钢)甲,弓箭有些“力不从心”,除非是正面射中,不然很难射穿。当年在飞狐关李广没有射死伊稚斜,就是这个原因。
有坚盾就会有利矛,弩箭的离弦速度比弓箭快,抛射角度小,再配合锥头箭,就能轻易破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