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最好是不要帮李如松效力,而是进入兵部尚书府。这倒不是说,李如松比起兵部尚书这边地位低,而是王子晋的目标是立功,然后受封赏。也就是说,他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朝廷和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
在历史上,李如松是第一次明军大举入朝时的提督,拥有军事上的全部指挥权,如果王子晋这个知道很多朝鲜战争细节的家伙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而李如松又能从谏如流的话,这一场朝鲜战争很可能打出一个很漂亮的战果来,甚至一战定江山也未必可知。
不过,在李如松手下有两个不好,首先就是李如松这个人不好伺候,他对于文弱书生的王子晋肯定是不会信服的,将门世家只会看拳头说话,徐渭那也是有了抗倭战争的战绩打底,才得到了李成梁的礼聘的。因此李如松会在多大程度上听从王子晋的建议,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能谋而不能用,岂不要急死人?
第二点,就是李如松并不缺人。在他的手下,骄兵悍将有得是,而且已经是个很成熟的团体了。一个很成熟的团体,就意味着新来的人要想在这个团体中取得高位,难度要加倍提升,而不管李如松再怎么信任他,他的地位提升都会造成对现在李家兵将们的威胁。最终很可能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王子晋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功劳却都落到别人的头上,他自己只能喝点汤水而已。因为李如松身为辽镇和宣府官兵的统帅,他也不能罔顾属下们的心意,随心所欲地提拔他这个外来户。
所以说,能打赢日本人固然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没他的话大明朝最后也打赢了,况且打仗的地方又是在朝鲜,而不是在大明的土地上,这就让王子晋对于朝鲜战争胜败的大局观变差了很多。况且,大明的阁老王锡爵,能因为一件近乎莫须有的事情派人杀他,打压他,他又为何要牺牲自己来保卫大明?
而相反,兵部尚书石星手下并没有直系的兵将,所以历史上他才会招揽了沈惟敬这样的人,来办理中日两国之间的谈判邦交。在历史上,沈惟敬介入朝鲜战事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李如松,李如松只不过是指挥了一年左右的战争,而沈惟敬前后足足混了六七年之久,往返中日之间就多达十余次,如果王子晋能在兵部尚书石星那里取得和沈惟敬同样的地位,甚至取而代之的话,这中间可供他发挥的余地简直大得难以想象。
简单的说,在朝鲜战场上,大明朝并没有单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把握,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否则这一仗也不会要拖上七八年之久。在这种前提下,政治和外交手段就变得格外重要,可以说,那才是真正能影响到战争全局的位置。
而王子晋要图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如此,他又怎么肯把自己和李家完全绑在一起?不过话说回来,李如松在朝鲜的地位又会很特殊,不和他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事,历史上沈惟敬就差点被李如松给砍了脑袋。因此王子晋思前想后,才意图把自己和李如松之间的关系确定在一个恰当的程度,既要有合作和沟通的渠道,又不是完全站在同一立场上。
在向李如桢和盘托出自己的打算时,他的心里着实紧张得不行,手心都在一阵阵地冒汗,这要是惹恼了李如桢,人家可是锦衣卫,那北镇抚司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弄死自己这么个小书生还不是轻松写意?
哪知峰回路转,努尔哈赤居然会出来给他解围,听那话音还是得了李如松的吩咐。王子晋听得分明,脸上虽然没有那么惊诧,其实心里和李如桢几乎是一样的心情,李如松哪来这么大的肚量?不像历史书上描写的他的性格啊!
不过话说回来,史书上人物的面孔,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毕竟历史更多地是记载一个人的作为和他的影响,而不是一个人的人品气量。
虽然很不解,但李如桢还是很尊敬大哥的,也就不好去为难王子晋,只是鼻子里哼了一声,拿手指点了点他:“王相公,在下也见过几个狂生的,像你这么狂的可没有,在苏州你敢跟我翻脸叫人动手,在这你敢顶撞我大哥,好,好样的!我大哥要我放过你,算是你的运气,不过也不知道你明不明白,今天你错过了什么?”挥手叫外面的李鱼儿进来,把王子晋送了出去。
李如桢想想还是心里纳闷,抓着努尔哈赤就问:“野猪皮,我说我大哥真是这么说的?你可不要诓我,大哥那人最见不得的就是狂生,这小子这么狂,对着大哥指手画脚说什么军事必败的,大哥居然能放过他?”
努尔哈赤跟李如桢是从小认识的,极为熟稔,露出很憨厚的笑容道:“三爷,这小人就不知道了,大爷是另有打算?小人只是来给大爷传个话。”
李如桢皱着眉头想了会,还是摇头:“大哥那个人,他要是不想说,谁也问不出来。况且这人本来就是他招来的,由得他,我找我爹去,野猪皮,你几时回建州?”
努尔哈赤还是笑得很憨:“已经换过敕书了,这几日就走,大爷叫小人回去以后多多派人越界去朝鲜,打探彼处军情,这可是大事,得赶着办。”
李如桢哦了一声,丢下努尔哈赤便走了。他穿过几处庭院,沿途漫不经心地冲着下人家丁们点头示意,直到后院的演武场时,才慢下脚步,神情也庄重起来。
那场中风声呼呼作响,显然是有人在舞动什么长大兵器。李如桢嘴角露出笑容,轻轻地走进去,只见演武场收拾得干净整齐,二十多条大汉环伺周围,场中一条矫健的人影纵横来去,手中的长枪舞动的风雨不透,倏地收回站立原地,众人齐声叫好。
李如桢笑着迎上去,先借过长枪,再递过一块热棉巾:“爹,你老人家身手还是这么敏捷,孩儿看您到一百岁都能这么的。”
那人便是威震辽东数十年,刚刚回到京城享福的宁远伯李成梁。此时的李成梁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然而身手敏捷身体健壮,丝毫不亚于壮年,只是脸上皱纹略多一些而已。
他一面擦汗,一面呵呵笑道:“你这老二,在京城待了几十年,人也滑头了,这么溜须拍马地说话,是惹了什么乱子么?”
所谓知子莫若父,果然不错,李如桢这一句话就被李成梁给看穿了。他也不当一回事,陪着李成梁一面走,就把方才王子晋和李如松见面的过程说了,顺便也将王子晋的背景介绍一番。他身为锦衣卫指挥同知,手里的资源非常人可比,在苏州时就把王子晋的事迹打听得七七八八,只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就连他也找不出王子晋的出身来历,这个人就好像是从地上蹦出来的一样。
话说回来,其实大明朝这个时代,通讯和交通手段落后,朝廷官府对于地方百姓的控制也很不严密,锦衣卫对官员的监视比较严,对老百姓就顾不上了,再加上也没有后世那种户籍制度和基层组织的配合,有个人从石头里蹦出来也不是多么稀奇的大事。别说是个普通老百姓了,正史上都有很多名人找不到出生年月呢!
李如桢比较感兴趣的是,从王子晋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人的脑子明显和常人不同,想出来的主意都很匪夷所思,偏偏又都有很好的效果。这样的人若说没有经过相当特别的训练,稍有点大脑的人都不会相信,可他之前到底是在什么环境下受得这种训练呢?
李成梁听得很是认真,以他的阅历丰富,见识之广,却也没怎么听说过王子晋这样的人,白手起家半年就赚到十几万两银子的身家,忽然一夜又败落了?然后跑到青楼落脚,如今又到了京城想要出人头地?这人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啊!
传奇,李成梁听过也有一些,但是能让徐渭另眼相看的传奇,就由不得李成梁不重视一下了。他沉吟片刻,便微笑起来:“老二啊,你还是没读懂你大哥。这个人,放出去,比攥在手里强,你大哥现在,就是放他出去。”
老爹比自己能了解大哥的想法,李如桢半点都不奇怪。他也不是没脑子的,只是和李如松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半天都没明白,而李成梁显然站的高度甚至超过了李如松,所以一针见血。
李如桢想了一会,这才恍然:“爹,您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既然是想借此次朝鲜战事的机会出头,哪怕他现在不肯投效我家,将来等大哥统兵东征,他也定会到大哥的帐下。因此现在放他出去,将来大哥用起他来就更加从容自如?”
李成梁微笑点头,眼神却渐渐锐利起来:“我李家镇守辽东多年,立下战功无数,保得百万黎民不失,到头来却落得个削我兵权,断我根基,调我回京的下场,可知朝廷不足恃!此番朝鲜战事,是个大好的机会,我家百年之时运,在此一举,容不得半点闪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