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问得很含糊,可是王子晋明白,他并不是在问,这一战应该怎么打,而是在问,要不要提出和谈?因为对倭寇用缓兵之计,这一点王子晋对李家父子早就说过了,上次出使,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尽管由于倭寇出兵太快,这个目的算是落空了,不过也是打开了一条和日本方面接触的通道,现在再要跟日本开启和谈的话,这个基础就很好了,而不必在小西行长发出的那种条件上开展谈判。
看似寻常,其实这一点很重要,谈判是以什么方式,什么基础开展,对于谈判的顺利进行和成果达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明朝和日本方面,很久都没有正式的官方往来,这一条以兵部尚书石星的名义建立的渠道,对于大明朝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这,才是王子晋他们前次出使最大的收获。
如果没有这次出使,现在大明朝如果要和日本谈判的话,一开始以什么名义就很叫人头痛了。以朝鲜保护国的名义的话,那么大明朝应该提出的不是划界谈判,而应该是倭寇退出朝鲜的时间表,否则天朝上国体面何在?而日本要和大明朝谈判的话,就得先让大明这个体面能得到满足,然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来。
历史上沈惟敬那个大笑话之所以闹出来,也跟这个很有关系,双方的立场和条件,一开始就南辕北辙,照理说这个谈判根本就无从谈起的。可是当时大明朝内部不安宁,谈判是很容易出成果的解决方式,大家都拼命给沈惟敬施加压力,沈惟敬实在是逼得没办法了,和谈不成他就会掉脑袋!这种情形之下,他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出欺骗性和谈的把戏来。
现在那就不同了,大明朝完全可以以问罪辩诬的形式,要求日本停止军事行动,重新坐到谈判桌前来,因为你丰臣秀吉给我大明朝写了信,向我诉苦了,是因为那些原因,你才向朝鲜动手的啊?那么我天朝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介入,先要求你停止进攻,然后把这些事情的是非给弄清楚,这多正大光明,多有体面,除了我天朝上国,谁有这面子调停你们两国的战争?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谈判,那主动权就完全操于大明之手了,极端一点说,这种情况下达成的和议,甚至都不能约束大明朝,大明朝只承担背书和监督的责任即可。
这当然只是理想的情况,日本那边都是一帮半生厮杀的厉害人物,哪个是傻子?王子晋也不接这个茬,哪怕他再怎么胸有成竹,这和谈的话还是不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连沾边都不沾!他只是将自己跟石星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大讲倭寇必败我军必胜,说道依旧头头是道,听得三个情报头子是大皱眉头,他们又不是管国家战略的,谁耐烦听你说这个?
李如桢还好一些,他是将门出身,朝鲜的战事又是李家关心的内容,还能耐下性子听一听,那两位东厂铛头则是受不了了,因为王子晋这家伙实在是太能说了!光是回顾一下日本战国的简史,就说了足足一个时辰,从应仁之乱说起,各路大名你方唱罢我登场,说到什么战国三大夜战,战国四大夫人(其实是三夫人,王子晋没说错,俩太监心不在焉听错了,也不怪人家,太监谁关心女人八卦?),居然还有和尚成了诸侯的!这什么国家,什么风俗?
等到说及桶狭间之战,织田信长崛起的时候,俩太监之中有一个忍耐不住了,强烈要求王子晋切入正题,王子晋满口答应,说正题这就来了,丰臣秀吉就是在这一战中崛起的!好吧,俩大铛头听到这名字,这是现在朝鲜战场的罪魁祸首,了解一下主要敌人还是很有必要的,继续耐心听吧?
结果就是这一段,王子晋是最熟的!也不是他用功,实在这一段是战国游戏文化的重头戏,光信长野望就十三代,外加五代太阁,德川家康也有若干游戏作为主角,加上什么巴沙拉啊无双系列啊,王子晋玩得手都软了,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哪里会不熟?
加上他现在是有意灌水,就是要熬的这俩太监坐不住才好,于是更加抖擞精神,把自己肚子里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日本战国知识集结起来,一轮一轮地向这两位太监轰炸。搞情报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往往最困难的地方并不是获取情报,而是如何从大量无价值甚至是误导性质的情报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其过程堪比沙里淘金!
东厂的大铛头,这方面当然是精英加翘楚,可是被王子晋这么一口气不歇劲几个时辰轰炸下来,也实在是受不了了,因为这家伙真的是太能说了!光一个丰臣秀吉发家史,他就从早上说到了中午,中午吃午饭边吃边说,吃完了上茶边喝他边说,茶喝完了这日头也就偏西了,俩太监回过神来一想,不能让再让他说下去了,看这架势,说到晚饭点这人也不带停的!
关键是,两位太监这次来,也不是就要从王子晋这里得到什么,主要还是想要更加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个人。这段时间以来,各方面关注使团人员,关注日本和朝鲜方面局势的一个结果就是,虽然王子晋没有回到京城,可是京城已经有了他传说!
没错,所有的人,不管是恶意还是善意,不管是和王子晋有故旧还是有嫌隙的,只要说到日本之行,和朝鲜的归途,总是绕不开王子晋的存在,好像整个使团都是在他的影子之下发挥作用的,如果不是他,这使团说不定在日本,到现在都还没回来呢!
一个人这么说,大家不在意,所有人都这么说的话,哪怕措辞不同,程度不同,可是听者自己就会从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来。发现这么一个重要人物之后,再一打听,此人居然没回来,留在朝鲜准备打仗了!再后来,居然就直接在有关朝鲜战事的邸报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而且还是一场大胜仗!
大明朝很重视军功,这不假,可是冷兵器战争有其规律,绝大多数时候都很难出现大的伤亡,看上去很惨烈,上万人的战斗打下来,可能只死个几百人就分出胜负了,这都是冷兵器战争的特点。某些小说上描写战争,动不动就是全歼,几万颗人头拿出来吓唬人,其实那都是扯淡,白起打了一场长平下来,前后好几个月,堪称是倾国之战,连对手的主将都斩首了,最后俘虏还是超过了对手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
翻开明史也可以有所借鉴,李成梁坐镇辽东二十年,十次大捷告慰太庙,其实斩首多半都是几百级而已。因此这一次祖承训部在朝鲜,一千人打败了一万多日军,还斩首几百级,对于京城和各地的大明君臣来说,当真是犹如洪钟大吕一般响亮!至于这一战其实打得有点窝囊,没有克尽全功,这一点大家就不去想了。
话说回来,真要凭着一千骑兵就想全歼两千多日军,还是成建制的(单独一个大名指挥下,所有主要兵种都有的军队,也可以叫做成建制了),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小西行长援军到来的时候,大村喜前部的主力,也就是他自己的旗本队,已经安全进入了顺安小村,其余的败兵也都在纷纷向村内逃窜。在那之后,这仗就不是那么好打了,步兵为主的日军在村庄里面,其与骑兵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将会迅速拉近,而先前没有发挥威力的铁炮部队,在距离拉近、骑兵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势必会给明军造成很大的杀伤。
因此这一战真的打下去的话,虽然明军的胜率还是会比较高,不过想要全歼日军还是不大可能的,最可能的结果,也就是多砍几百颗脑袋,然后大村喜前组织起铁炮和枪阵来,趁着夜色且战且退,外加有些勇敢的武士冲出去求援报信——结果还是差不多就现在这样!
这也是王子晋后来对于抓奸细这事并没有那么急切的原因,因为说到底,战争还是要看实力说话的,奸细决定不了大局!
局外人可不这么看,对于朝鲜这场战事,其实大明朝内部总体的论调是比较找不到北的,因为这个对手很陌生,作战的场地也很陌生,而大明现在的情况,其实就是外强中干,朝廷的财政极其不乐观,这还是张居正十年改革以后留下来的老底子!因此朝野也有很多人是主张不要打这一仗,就让朝鲜自生自灭的。
万历当然不能这么看,这位皇帝别看和朝臣闹别扭,或许整治大臣的手腕比不上他爷爷嘉靖,可是身为皇帝,他的眼光还是比较好的,朝鲜这个地方丢不得,因为一丢辽镇就会不稳!大明的对手,可不仅仅是那个岛国上的倭寇,最大的敌人还是来自北方,而朝鲜的丢失,则很可能打破北疆现有的平衡!
因此万历的心中,也一直在想着这一战应该怎么打。而从王子晋入朝以后的种种作为,这个人的视野显然是超越了一个区区使节的范畴,他是着眼于全局,来规划他自己的行动的!布置情报机构,敦促朝鲜方面囤积粮草,召集民夫整修道路和防御措施,指点朝鲜水师行动,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出了王子晋对于整个朝鲜战场的超卓视野来。
这,才是万历皇帝想要见到王子晋的真正理由。而这两位太监,就是奉了东厂督公张诚之命,到李如桢这里来为皇帝打个前站,看看这位到底是个什么料子,说白了就是万一王子晋是个银样蜡枪头,你出丑就在这里出吧,别到圣驾面前去了!
所以王子晋的感觉非常准确,这就是一场面试。可是到了这份上,俩太监也都无法继续保持沉默了,总不能让他再这么胡扯下去吧!
其中一个太监咳嗽了一声,试图打断王子晋的话,衰就衰在闭嘴不说话太久了,喉咙有点干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