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修、王瑰、胡毋班等人的死亡,给天下士民敲响了一记警钟!
要是在以前,像他们这种海内知名的官宦士族,无论如何都能保持一份体面。
没想到居然也会惨遭刑戮……
这份血淋淋的现实,让所有人都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
韩融回到长安后,心中庆幸万分,对刘备满怀感激。
先是上交了刺史焦和的遗表,然后便驶向蔡邕的府邸。
因为刘备曾经拜托他,一定要尽力说服蔡邕离开长安。
为了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韩融自然不遗余力!
……
等到韩融离去,蔡邕跪坐在几案后面,长叹一声,久久不语……
想当初,刘备也曾用雕版印刷之术,劝说他一同离开雒阳。
当时他觉得此事耗费太大,难以实现,就没有同意。
没想到,转眼之间,就来了一个凶狠残暴的董卓!
在身死族灭的威胁下,蔡邕也不得不委身侍贼,曲意奉承。
不过,亲眼看到西凉军的种种暴行,也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
如今,没想到刘备再一次要他离去……
甚至还不惜拿出了北海相之职,要建立所谓的儒道乐土。
这个提议,就更加不现实……
不过,只要能离开这个魔窟,就是蔡邕所梦寐以求的!
至于其他,哪还顾得上?
只是,有一点他还不太明白……
刘玄德与自己无亲无故,为何要频频出手,帮助自己?
就在这时,从内堂走出一个倩影,跪坐在一旁,柔声问道:“爹爹,你在为何事烦恼?”
“琰儿……”蔡邕苦笑一声,讲出了自己的疑惑。
蔡琰心思灵慧,似乎猜到了什么,脸色微微一红,悄悄的瞥了父亲一眼,转而回答道:
“不管怎样,只要能离开长安,终归还是一件好事!”
“爹爹还是仔细想想,应该如何说服董……相国?”
“也是!”蔡邕点点头,感叹一声:
“等我们回到了关东,就不用像这样整天担惊受怕了……”
……
“这些逆贼!”
董卓怒骂一声,狠狠的拍在几案上。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袁氏兄弟斩杀了自己派出去的使者!
那些人都是朝堂高官,天下闻名,又是以朝廷使节的名义,前去调解。
没想到……居然被他们毫不犹豫的当众斩杀!
这可是在狠狠的击打朝廷的脸面呀!
不过,袁氏兄弟也不差这一点了,当初他们攻破皇城,堵着城门,诛杀阉宦,就已经把汉室朝廷的脸面与威严踩在脚下。
如今,杀几个使者,又能如何?
“袁氏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董卓喘着粗气,恨得咬牙切齿。
另外一个便是刘备送来的遗表……
你这是糊弄鬼呢?
刺史焦和的品性,谁人不知?
自恃清高,夸夸其谈,迂腐无能,崇信巫卜!
他会推荐你来继任刺史?
还能提前预知到徐荣?写好荐表?
董卓把几份荐表抖落到身前的几案上,恨恨的大骂道:“连字迹都不一样,刘备那匹夫就想如此糊弄朝廷?”
“唉……等等,这个字迹怎么那么眼熟?”
董卓拿起徐荣的荐表,在身前抖了抖,朝着众人问道:“你们过来看看,这个是不是徐荣的笔迹?”
周围的将领聚拢过来,搭眼一看,就认了出来,连连点头:“正是那厮的笔迹!”
“欺人太甚!”
董卓怒吼一声,把所有的荐表扫到地上,恶狠狠的咒骂道:
“刘备这匹夫,欺人太甚!”
你偷偷的代替别人,篡改遗表,也就罢了……
居然还敢让本人举荐自己为官!
你这明明就是在挑衅吧?
你还有没有把汉室朝廷放在眼里?
一旁的王允低头看了看地上的荐表……
既然是徐荣自己推荐自己,也就意味着青州刺史的官印,就在刘备手中!
“这些年轻人呐,一个个的全都胆大包天!什么都敢做!”
王允暗叹一声,摇了摇头。
“子师,你以为刘备那厮想要干什么?”
董卓平静下来,转头问道。
“自然是为了讨官!”
这不是明摆的事吗?还有什么疑问。
“那厮千里迢迢,奔赴雒阳,又跟老夫打了两仗,只是为了讨官?”
董卓感觉很是委屈,想要升官,你就早说嘛!
为何要一言不发就直接开打呢?
“他要是和和气气的前来讨官,相国会答应吗?”
“这……”自然不可能答应!
董卓暗自摇了摇头——
刘备那匹夫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从一介白身,骤升至两千石的高位,岂能再给他继续升官?
“既然如此,老夫不答应就是了!”董卓自然不会让他轻松如愿。
“就算相国不答应……”王允苦笑一声:“也挡不住那厮回去任职!”
其实,在董卓撤回关中之后,汉室朝廷便对山东之地,彻底失去了管辖能力。
地方官员互相举荐,根本不需要朝廷任命,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就能坐稳官位。
刘备此行,也是这个打算!
能够得到朝廷任命,自然很好。
若是得不到,自己带兵回去强行任职,又有谁能阻挡?
“确是此理!”董卓暗叹一声,默然无语。
“相国——”
王允拱着手,郑重其事的说道:“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如今登高一呼,中原群雄便赢粮而景从!”
“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却悖逆朝廷,贪得无厌,又与袁氏相恶,不如暂且满足其欲,令其互相争斗!”
“相国据形胜之地,拥朝堂大势,待到中原群雄精疲力竭,便可出关以定天下!”
王允虽然心中厌恶董卓,但对目无朝廷的刘备与袁氏,更加仇恨。
此番为其谋划,也算是尽心竭力。
当然了,在他的计划中,等到时机成熟,就可除掉董卓!
到那时,率兵出关,平定天下的执政者,便是自己!
“有道理!”
董卓连连点头,不过,一想起刘备举荐的北海相蔡邕,他又面露迟疑:“只是,老夫对伯喈先生很是敬重,难道也要把他外放出去?”
“这……不如把伯喈先生请来,问一问他自己的意见?”
王允此时,对蔡邕还没有恶感,自然不会阻挠。
“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