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对于扶桑教的解释,让毛文龙无言以对,正如他所言,站在朝廷的角度看待扶桑教,确实无关痛痒,都是朝廷必须铲除的祸根。
饭厅内陷入短暂的平静,毛文龙思考着要不要现在就对陕西的扶桑教动手。这个时候陕西正是大乱的时候,也正是对付扶桑教的最佳时机,毛文龙确实有些心动。
屋外这时传来脚步声,毛文龙与洪承畴闻声望去,只见全身盔甲的陈继盛大步而来。
陈继盛满身灰尘,全身脏兮兮的想来正从操练场上下来,他径直走到毛文龙的面前抱拳禀道:“总兵,陕西刚刚发来急件。”
说着,陈继盛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到毛文龙的面前。
毛文龙双眼一亮,两天完全没有陕西那边的消息,想必定是出了什么意外。他不敢迟疑,立刻拿起信封拆开观看。
信是徐敷奏写来的,说是他们拖朝廷的后腿任务失败,因为无法全军出动骚扰朝廷大军。最终全陕的起义军以失败告终,被朝廷大军驱赶得满陕西乱跑。
而陕西相信很快便会平复下来,朝廷军可谓大获全胜。
信里最让毛文龙注意的是末尾短短一句:“起义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这消息对于毛文龙来说可大大不好,也完全超出他先前的设想。
陕西的乱象不仅快速平息,还导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向河南进军。而这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叶县会在此后遭受到波及。
战场在陕西,毛文龙完全可以稳坐河南境内安心发展。可如今战场转移到河南,他还怎么安心发展?
毛文龙脸色微变,然后把信递给洪承畴观看。他向陈继盛问道:“徐敷奏那里现在如何,有没有被朝廷大军打上?”
陈继盛摇摇头说:“根据前来送信的士兵转述,朝廷军似乎在故意绕开咸阳城,他们只一心对付那些起义军。所以,此刻的咸阳城倒是安然无恙。”
毛文龙松了口气,点点头示意陈继盛自己找地方坐下。然后便望向看信的洪承畴,说:“此事你有何想法?”
洪承畴沉吟半响,才张口言道:“朝廷集结三地的大军,大举围剿起义军看来是下了大决心要解决陕西的乱象。但这样一来其它的地方必然兵力空虚,起义军大举逃往河南,也就在所难免。”
毛文龙点点头接着道:“起义军一旦进入河南,必然会让我们受到牵连。所以我们要不要立刻派出大军,拦截起义军,至少也要让他们改道别处。”
洪承畴摇摇头说:“要做到此事很难,或许会适得其反也说不定,总兵还需三思而行。”
“唉!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祸害的根源,那些起义军前来祸害河南府不成?”毛文龙很是气愤。
陕西先前他也去看过一眼,那里称之为赤地千里一点都不夸张。本来大好的田地,因为干旱土地完全干裂。连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都少能够看见,到处是饿殍,到处在打仗,到处是占山为王的盗贼。
可以说,整个陕西因为天灾**的原因,已经快要达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极限。河南府相比陕西,虽说也受天灾的影响,粮食失收,百姓多是处于饥荒之中。
但朝廷还算镇压得下来,没有像陕西那样发生大规模的起义事情。然而,随着李自成带着大批的败逃起义军到来,毛文龙想象得到,整个河南府会因为这个导火索,瞬间被点燃,然后波及到全境。
面对毛文龙的气愤,洪承畴与陈继盛都沉默不语,现在才出兵前去拦截起义军进入河南已经太迟。
无奈之下,毛文龙只得吩咐陈继盛随时做好防范,警惕强盗一般的起义军,也注意朝廷大军的到来。
陈继盛领命下去办事,毛文龙又立刻派出大量的探子,一路跟踪李自成等人的行踪,要求做到每一个时辰必须回报一次情况。
叶县因为起义军到来河南,立刻进入战备的状态,城门紧闭,农庄也加派了大量的人手守卫,确保万无一失。
毛文龙与洪承畴坐镇在毛府内统管全城,东江军全军进入战备的状态,只需毛文龙一身令下,全军随时都能够出战杀敌。
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叶县的上空,每隔一个时辰便有快马来报李自成大军的消息。
最让毛文龙感到欣慰的是,河南府的官兵已经开始集结,准备对李自成等人进行歼灭打击。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刚刚度过黄河还未进入河南的境内,朝廷军如果够快的话,完全有机会在黄河边赶走这一股起义军。
曹文诏,左良玉为代表,率先发兵围堵李自成,这让毛文龙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呵呵笑着对洪承畴说:“你觉得曹文诏与左良玉两人能够把这股起义军给赶走吗?”
洪承畴想都不想,直接说:“赶不走,并且会打草惊蛇,让那些受到惊吓的起义军四散到河南的境内。如果我没料错的话,这些四散到河南四处的起义军,会让李自成点燃河南的战火,到时便会波及到整个河南,我们的叶县估计也无法幸免。”
听洪承畴这一分析,毛文龙顿觉有理,这也意味着刚才他是白高兴一场。
洪承畴看着毛文龙脸色阴晴不定,他轻叹一声言道:“其实不止河南很快就会陷入打乱之中,四川与山西也很快会受到波及。不过,目前来看,唯有河南这一拨最为耀眼,所以朝廷对他很是重视。”
毛文龙点点头不再言语,他已经不奢望河南不被波及。而是开始转变思维,想着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混乱中,让叶县遭受最少的损失。
星火燎原这绝对是目前河南的现状,一旦起义军四散到河南的境内,李自成高举均田免赋的大旗,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
而毛文龙要想李自成在河南搞不起事,他便要想方设法不让河南的百姓响应李自成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