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偷心的人儿为什么还不来府里提亲?对方年龄几何,到结婚年龄了吗?”
“对方家事如何,如果来提亲,父亲会同意吗?”
想到这里,苏婉儿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但是,步子再慢,从后花园到前院自己的闺房的路不远。所以,片刻就到了门口。
此时书房中有一男子,穿一身青衣长衫,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一股书生气浑然天成,此人正是苏婉儿的父亲秘书丞苏亶。
苏亶来到女儿的书房,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画像,关键是画中的男子苏亶还认识,此画像中的人物霍然便是李恪,看到女儿画的画像,苏亶立马就明白了这几天她在做什么,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可是,他没有想到,真的没想到,女儿会喜欢上汉王李恪。他奇怪女儿是怎么认识李恪的?怎么就喜欢上他了呢?
在自己众多的儿女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长女。她不但乖巧听话,而是琴棋书画无说不通,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更是天赋异禀。所以,在苏婉儿很小的时候他就请了有名的绘画大师给她做老师,教她绘画。
他还记得曾经有一次问过女儿,说你为什么只画山水而不画人物呢?当时女儿还小,跟他撒娇的说道,她画的第一个人必须是男人,而且还是她喜欢的,今后要嫁的男人。
所以,他看到女儿桌子上放的那幅她亲手画的李恪的画像的时候就明白了女儿的心。
的确,女儿今年已经十三岁了,过两年就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她的亲事也该是自己该考虑的时候了。
可是,若是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当今的皇子,特别是一个跟皇位无缘的皇子,这样的事情他确实没有想过。
虽然汉王李恪相貌除尘,才华横溢,有大唐第一才子之称,虽然李恪的诗词和书法他也很欣赏,但欣赏归欣赏,但也没有必要把女儿就嫁给他吧。
在他看来嫁给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子还不如嫁给一个世家大族的子弟强。毕竟,他自己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子弟,而影响当今朝廷的朝局还是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中的弟子在朝说的话的分量肯定比一个没权没势的皇子的分量重。
这时,苏亶又看见了字画旁边的那首《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亶一见这字体就知道这首词肯定是李恪所作,因为李恪的字体独具一格,和大唐所有人的字体都相差甚远,这太好认了,士林中人把这种字形美观,结构严密均称,笔划挺直笔峰显露而有力,具有秀丽、整洁、大方的字体称之为“汉王体”。
苏亶也是一位爱好书法之人,所以他经常去逍遥居瞻仰李恪的汉王体,也时常试着模仿汉王体,但他写出来的字体只得其形,不得其神,这一度让他很丧气。
因此当苏亶看到这首《青玉案 · 元夕》,他便如欣赏一件稀世之宝般观摩起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意思应该是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这应该是写元夕节景象。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难道是汉王在元夕节遇到了婉儿,然后便一见钟情,因此汉王写下了这首《青玉案 · 元夕》送给了婉儿,来表发他的爱意。
婉儿应该也被汉王的相貌文采所吸引,于是双双坠入爱河,若不是婉儿钟情汉王李恪,又怎会画他的画像。
想到这里,苏亶沉吟了半晌,自语道,“还是问问婉儿吧,希望不是我想的这样。”
苏亶微微一叹,他的心里还是期盼女儿只是看到李恪之后随手所画,不是真心的喜欢他。
苏婉儿在门口徘徊了几步,终究还是走进了屋里,就见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桌前,而她画的那幅画就摆在中年男子所坐的桌子上。她上前朝着中年男子小心的说道,“爹,你怎么来了女儿的房间啦?”
“我不来怎么能知道你的心思,怎么知道你最近在想什么?最近在做什么呢?”苏亶显得有点气愤。
“爹爹说的什么话,女儿哪有什么心思啊。”苏婉儿见自己心思被父亲知道,满脸红霞的小声说道,“是父亲自己想得太多而已。”
“婉儿,你告诉爹,这幅画是你什么时候画的?你是怎么认识汉王的?”苏亶看了一眼桌子上的那副画和那首词,沉声问道。
“汉王?”苏婉儿惊道,“爹你说他是汉王?”
“这么说你是真的认识汉王了?”苏亶不理会苏婉儿继续问道,“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什么时候认识的?”
“噢,原来他是汉王,我应该早想到的,除了汉王谁还能如此风度翩翩,卓尔不群,谁还能写出如此优美的一首词?如此独特的字体。”
苏婉儿依旧没有回答苏父的问话,在她听到自己喜欢的人是汉王的时候,脑海中立马就想到了长安城百姓经常提起的那个心地善良,舍弃家产赈救灾民的贤王李恪。
那个写下了《满江红》、《破阵子》、《春晓》、《如梦令》、《侠客行》等诸多佳作的大唐第一才子的李恪。
那个创造出与书圣王羲之比肩的汉王体,有大唐第一书法家之称的汉王李恪。
可是,想到自己喜欢的人竟然是当今皇上的三子,那个被皇上都称为“英果类我”的汉王殿下的时候,她的心里一疼,好似有无数的委屈涌入心头,让她神情有些沮丧。
他是当今的皇子,是皇上最宠爱的儿子,我们真的能有结果吗?如此一想,她不由地暗暗自语道,“原来他叫李恪,是当今大唐的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