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节,在李佑上辈子里没有太深印象。但在国朝官场,却是最重要并不可取代的日子之一。
冬至节与元旦节、万寿节一起,为每年仅有三次的大朝之日,这天皇帝御皇极殿,百官入贺,端的是隆重无比。按礼节,天子还要入贺慈圣宫,百官也要入贺东宫,不过现在没有太子而已。
其实对京官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过了冬至节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放假时间!按纸面规定,官方假日是冬至节三天、元旦五天、元宵十天,其实操作中都是从冬至节一口气歇到元宵后了,当然中间夹杂着元旦节入贺、南郊祭天等大礼。
从制度上看,饱受朱家苛待的大明官员们每年也就这一次官方长假,或者说就这一次休假时间。作为假期开端,冬至节自然在官员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了。
但在冬至当日,李大人作为被人羡慕的大朝会导驾官却累得半死,据记载步行路线图如下:
刚过半夜便入宫走到乾清门,伙同他人迎出天子到建极殿,又伙同他人从建极殿裹挟(此词大不敬)天子到正殿皇极殿,仪式完毕后再从皇极殿裹挟天子回建极殿。
随后从建极殿继续裹挟天子出发去慈圣宫,又从慈圣宫出来将天子送回大内才算了事。
等李三官做完差事回到寓所已经是下午,朝服都懒得脱,倒头上床像死猪一样睡到次日早晨。
二十三日,李中书去内阁晃了一圈。下午内阁开始封印关门。晚上按照惯例用公帑设公宴,所有中书舍人大吃大喝一番后如鸟兽散,各自回家过年。
没了公务,心里忽然闲下来,人就会多愁善感一点。
夜间独守空闺的李佑忍不住长长叹息,又该过年了啊,每逢佳节就思亲。如果在京师坐稳了位置,明年是不是购入宅子将全家搬到京师?
其实新鲜劲过了后京城也没什么意思,做官不像官,完全没有作威作福的快感,也没有在地方的虚荣自在,更别提这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要不要求一求许尚书,谋个外放回江南的位子?
二十四日,尚宝司也有公宴,盛情邀请李大人去参加。按说李佑的尚宝司丞是个虚衔,不用去参加尚宝司的活动,但他莫名其妙兼了导驾官这个固定属于尚宝司的差事,所以也被尚宝司毫不见外的邀请了。
尚宝司里多是权贵子弟恩荫入职,换句话说就是气质很纨绔,直接在本司胡同里包下了大场子,美人满地走,醇酒论缸有,戏曲杂耍一应俱全。
对此李大人感到很对胃口,便忘了这几日的疲倦,不辞辛苦的欣然应邀了。
欢声笑语,觥酬交错,酒池肉林,今宵酒醒何处…李佑再睁眼时,怀里是一个不认识的美艳丰盈的裸女。
两人眼对眼,她小心翼翼问道:“老爷是不是那个在宫中做事的苏州李才子?”
李佑下意识点点头。
“啊!”裸女激动地尖叫几声,顾不得穿衣裙也顾不得外面天寒,下床飞奔出去。又隐约听见她语无伦次地喊道:“刘妈妈!奴家昨夜睡了苏州那个李才子!行里都晓得他要采风制圆圆曲的!大仙保佑应在奴家身上了!”
李才子惆怅的无语,昨晚那些混蛋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什么货色?皮囊不错,但完全没有内涵啊。趁着别人没来骚扰之前,他立刻匆匆套上衣服走人了。
插几句后话,自此本司胡同刘妈妈院中开始厚颜无耻的炒作“小圆圆”名号,一直传进了林驸马耳中,又从林驸马嘴里当笑话传入了归德长公主耳朵里。千岁殿下心里冷笑几声,李佑不是说圆圆曲只为她一个人念过么?
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小圆圆”此人一夜之间便从京城突然消失…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据不可靠消息是回大同老家了。
听到此事,李佑忽然觉得…也许不要将妻妾接到京师来比较好?
后话不提,却说二十五日这天,从本司胡同回到住所的李老爷是属于婢女小竹的,因为据左邻右舍大娘传言都城隍庙年前庙会在今天开场了!
这次李老爷正处于假期,没有借口再推脱不带小竹去看热闹。去就去罢,虽然没有过年的意思,但买点年货吃食意思意思也好。
之后几天,习惯性的打扫卫生送灶君。一直到除夕这日,李佑住所里实在没有过年的感觉,思念妻妾的思念妻妾,思念父母的思念父母。
“去!你们把门神贴了去。”李老爷招呼道。
这件事上李大人又在自家胡同里露了一小脸。因为他的门神钟馗是宫中赏的,据说与乾清宫的门神样式一样,制作精良夺目,带有金边小框。
同住草绳胡同的官员人人称羡,听说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高官显贵才有此殊荣得到皇家赏赐,李大人也有这么一张真是天恩浩荡。
景和八年元旦凌晨李佑去参加大朝会,出门时发现自家门神已经不知去向,对此他只能无奈苦笑。
元旦大朝,对李大人简而言之,一样累人。但后面还不能歇着,该拜年了。
京师官场的拜年风气,那是与任何地方都不太一样的,因为没有任何地方的官员数量比得上京师。
李大人早早就分好了工。关系比较密切的官员大佬,卢尚书许尚书赵总宪朱部郎曹郎中秦舍人林驸马以及四大阁老这类的,他亲自上投贴,至于人家见不见另说。
张三的任务是背着一兜名刺,在官员住宅集中的地方望门投帖,今天在西城,明天去东城,借用李大人上辈子的术语叫做“扫街”。
韩宗的任务是在家里准备好笔墨麻袋,接收别人投来的拜年名刺,同时做好登记。
不止李佑,官场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京师官员何止数千,真要拜年谁能拜的过来?全都是早早准备好名刺或者也叫名帖,到了拜年时仆役四出扫街,看见有头有脸的大门就扔一张过去。
漫天飞舞的名帖就好像上辈子的拜年短信,有些道理和人性真是古今相通,李佑感到好笑的感慨道。
卢尚书家门口的官员真多啊,许尚书家门口的官员更多啊,赵总宪家门口的官员也很多啊…到自家门口的人也不少啊,不过都是仆役之流,名帖倒是收了一麻袋。
正月初七,景和天子首次亲自进行郊祭,合祀天地。李大人又很不幸的作为侍班官随扈。
这比大朝会更累人,文官武官内监侍卫仪仗卤簿等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强打精神从凌晨折腾到晚上,顶着风从宫中折腾到南郊,再从南郊天坛折腾回宫中。
在皇极殿里庆成宴上,李大人捧着象征皇恩但已经冷冰冰的饭食,简直苦不堪言,难以下咽。心里再次考量起京官与地方官的利和弊。
说起来今天李大人还是立下了大功的。在漫长冗杂的过程中,半路上少年天子也忍不了,一发小脾气就要回宫,惊得一干大臣拦在辇毂之下苦苦谏君,僵持在那里。
李大人这南方人长时间在户外,被冻得脑子不清醒,仗着近期经常天颜咫尺已经和皇上混了个脸熟,一时冲动趴在銮舆边上小声对天子谏道:“陛下!生活就像小娘子被强暴,反抗不了就闭上眼睛享受罢。”
景和天子目光奇异的把李大人看了又看,他第一次从大臣嘴里听到如此荒诞不经的话,可是细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心有戚戚的点点头,愁眉苦脸的继续前行。
负责典礼的礼部员外郎朱放鹤在冷风中擦擦热汗,悄悄对李佑道谢:“多谢你了,但下次不要那样君前失仪比较好。”又询问道:“对了,你对陛下说了些什么?”
两次大朝和一次郊祭,总算都熬了过去,转眼又到元宵节。东华门外的灯市,那是必须要看的。
再过了元宵,朝廷上下都该收心上工了。但是在悠悠的太平岁月里,目前又没有灾害战乱这类大事,上班何必如此着急。
二十一日,李中书回到内阁办公,但他心思尚未完全从假期中恢复过来。瞥了瞥公案上零零星星的几本奏章,看来别的衙门也都没有完全恢复运转,不然不会只有这么几份奏疏。
李佑打了个哈欠,又发了片刻呆,追思一下昨天那个舒适的懒觉。才慢慢拿起案上奏疏,开始登录分发。
不过在看清了题目之后,李大人松弛的身躯打了个哆嗦,又紧紧绷直了。这本奏章题目是《请行京察疏》,作者是朝廷中著名白金大神吏部尚书许天官。
终于要开始了…李佑略带几分紧张的打开细览——“景和以来,虽赖慈圣宫励精图治,然天下承平日久,懒惰懈怠之风遍布朝内,政务迟滞屡禁不绝。近岁国家固然无事不彰,一旦有变易生积重难返之患。臣不敢不居安思危,以为必经重振纲纪、刷新吏治。”
李佑嘴里反复念了几句“重振纲纪、刷新吏治”,这就是许天官的口号?
京察六年一次,由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联合主持。这是对京师官场进行的全盘大考察,特点是不表功只找茬,并定下了名目条例详细对照。
其实国朝大部分时间里京察不会太认真,大臣体面总是要给的。但京察如果认真起来杀伤力极大,许多历史经验表明,一次激烈的京察往往是朝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明真相的人或许以为现在年头到了,许尚书出来走个过场。但被打上了许尚书烙印并被许尚书送进内阁的李佑,又经过兵部卢尚书的提醒,当然对许天官的心思有所了解。
才安稳几天,又到多事的时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