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也认清到了自己的差距,只是,技艺到了一定程度,提高谈何容易。每一个层次的提升,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就像高考599分和600分的区别一样。这小小的一分,却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在世界美食大赛上,需要结合食材来考虑做什么样的菜,不同的菜,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凯莉继续说着。
“由于菜系的差别,不同品系的菜的评定方法也是不同的。就比如中餐和西餐,两种菜有各自的评判标准。”
“这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决定,安排好食材的使用和菜系的选择。”玮少这时强调到。
“而且,食材的关键点也在于是否能做出最适合的菜肴来。”凯莉回到了第二点,也就是关于食材的事上。
“食材的差别看似不大,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点的改变,在实际操作就需要重新去考虑做菜的步骤。不同的肉在同一温度下做出来的菜也是不同的,蔬菜的感觉也同样鲜明。”
“而且,加入的调料也不同,加入的料也不同。调料本身就是外来物,虽然人体里不能缺少盐分。但调料吃多了,就会影响到味觉长时影响就会分不出来,味道的好坏。如果少放调料甚至不放就要在选食材上面下功夫,首先需要新鲜,其次了解什么样的食材,炸、煎、烧、焖、煨、熬、煮、蒸什么做法最能发挥出食材的味道。”
“食材的好坏直接影响菜品的质量。再好的厨师,没有好的食材,做不出新鲜可口的美食。同一种食材,因为原材料的质量,而造成菜品的出品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凯莉解释着,其余几人都没有说话。毕竟,这一次凯莉带给他们的问题,实在是让她们有些苦恼。
“有传统,无正宗,正宗个伪概念。因为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商业、人口的迁移,料理是个不断融汇和演进的动态过程。许多你以为“传统、正宗”的菜,在当时可能是非常新奇,甚至离经叛道。”
“例如日本和牛很有名,但200年前农耕社会的日本人不吃牛肉,认为愧对神明的。直到美帝大兵入驻后才开始吃牛。大蒜是汉代从欧洲引进的,川菜的辣椒17世纪才传入中国。呆利料理常用的番茄400年前呆利人也没见过。”
“苏打粉刚发明的时候家庭主妇都吓坏了,不敢在烘焙中使用。即便你很坚持,并且固执地追求所谓”传统、正宗“的做法,食材也早就变了。敢问鸡还是以前的鸡种、饲养方式、肉质结构一样吗?菜是化肥还是农家肥?”
凯莉的观点让几人特别的震惊,特别是对于王冠霖而言,这对他意味着很大的改变,他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要去寻求改变。
“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差异而已,如果是客观自然规律的现象,无论是过去(传统)和现在(现代),自然界客观运行的规律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就像牛顿力的定律一样,“在某体系中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几百几千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客观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牛顿发现了这个定律,并非创造了它。”
“客观规律不存在所谓的“正宗”和不“正宗”的概念。不存在牛顿和其后代或学生在力的应用方面是最正宗的,而其他人就不正宗。除了时间的差异,在地球的体系中,也没有地域性的差异。牛顿在英吉利,英吉利的力就“正宗”,在其它国家就不”正宗”,这是不可能的。”
凯莉顿了顿,对几人吃惊的样子似乎没有任何意外。
“所以,并不要担心我们的动作会改变什么,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或者类似于华夏的正宗这一个说法。食物,本来就是不断演变的过程罢了。在大赛上,如果仅仅局限于旧制,是没法突破的。必定会惨败。”
“之前华夏也有许多的厨师来参加,他们做出的食物的确可以算得上是世间罕有,也震惊了欧洲的许多厨师,可是,华夏的厨师不愿意去改变,一直去坚守旧制,也太过于古板,菜式的改变,对他们而言,也意味着,失败。”
“而对于欧洲的厨师而言,改变对他们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四川的花椒,我最早吃到这个是在波士顿的一家欧风餐厅,菜单上有非常经典的calamari,在描述里就赫然写着加入了来自华夏的四川花椒。点了感觉味道很不错,类似于椒盐。其实呢,我觉得大部分炸物借鉴了这个都可以上升一个档次。”
“而后我又在美帝人的甜点里发现四川花椒。在纽约有名的PerSe推出的shortbread,奶油酥饼?曲奇?差不多就是这东西吧,里面也加入了一系列的奇特香料。这次少量的花椒竟然还和饼干很配,硬生生地吃出了一股薰衣草的味道。”
“这东西已经俨然从一个冷门异域的调料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挚爱。所以,不同的食材的混搭,也能给食物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凯莉喝了一口下午茶,道:“再者,影响食物口感的,还有厨师们的厨艺。虽然参加世界美食大赛的厨师都是世界名厨,但是,各个国家的美食习惯不同,这也就造成的每个厨师厨艺的差别。”凯莉认真地给几人剖析道。
“其实客观的说,中餐有一点被法兰西菜完败的,无论是地位还是技能上,那就是甜品。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就是双方对于甜品地位的不同。”
“而且,中餐把甜品当作点心来看待,一般在放松享受的情况下吃,比如粤式早茶,苏式船点,所以虽然中式点心品种繁多,但在制作难度上比不过法式甜点,方法上的多样性也不如。”
凯莉说的不错,想一想,西餐里的甜点作为饭后的收尾,所以对甜品的要求非常高。你在吃完一份燕鲍翅大餐后,如果给你下一小碗袋装酒酿小圆子或者来个XX码头奶黄包作为结尾,你什么感觉?
还有,老外厨师太依赖厨具了。你拿掉他的粉碎机,估计一半的汤他就做不成了。至于其他答案里提到的分子料理,拿掉他的设备你看他是不是还能呵呵哒,顺带一提,分子料理没什么了不起,只是理论上的进步,跟传统厨艺没有什么关系,还有棉花糖是分子料理,素斋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分子料理,但素斋也不依赖设备。
首先,先说对食物的包容性和对菜品的态度。
先说菜,如果在国外厨房混过或者看过美版顶厨的,都能发现,老外对于一盆菜的定义非常死板,一盘菜的构成,必须要有主菜、配菜、酱汁,然后摆盘。要是你把一盘鱼香肉丝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同样的,他们对于看起来不太能吃的食材也不会去动脑筋思考。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帝“亚洲鲤鱼”(其实就是白鲢鱼)泛滥,你以为美帝人没考虑过吃这个选择吗?结果他们怎么吃?鱼肉切片,烧烤!
再把话题拉回来,老外看到那些看起来不能吃不好吃的东西,绝对不敢去尝试的,当年番茄从美洲到了欧洲,用了多久才有一个西班牙人冒死去试吃……所以你指望他们有酱油、醋这种调料?不过说到这里,为什么发霉的奶酪他们倒吃的欢。
所以在厨艺的延展性上面,老外对于我们人来说很弱,他们在自己画的圈圈里不太会跨出去。其实在摸索一种新的食材怎么弄才好吃时,才会有新的技艺被挖掘开发出来。
从凯莉的话中,陈锐有了很深的觉悟。
其实对美食的定义没有那么的单一性,对食材充满了包容性和想象力。这种包容性的态度高于一切对食材处理的技术。
……
先前的华夏厨师并不太注重食材,虽然在技法上欧洲的厨师无法与华夏的厨师相比,但是,在食材上的巨大差距,让老外占了不少便宜。
不过,让陈锐觉得欣慰的是,华夏的技艺要高外国的厨师太多太多。
为什么觉得西餐这么神,其实更多的是那些土豪们吹出来的而已,什么米其林三星,其实还不如家里老妈做的呢。
……
众人探讨完之后,来到草坪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小陈啊,这个凯莉把这些吹得这么神,我现在都开始怀疑我自己了,怎么办啊?”王冠霖知道西餐是他的弱点,现在不免有些担心。
“老王啊,怕什么啊,西餐再厉害还能比得过我们吗!”廖杰夫很是自信,安慰道。
“不错,虽然凯莉小姐强调了这么多,我们无须担心,未来谁能看得见,不过凯莉小姐说的,我们牢记便是。”陈锐也很是自信,毕竟,陈锐相信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