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韩邦奇的邀请
韩邦奇看着周梦臣,心中暗道:“我这个师侄,实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而今之势,就是王兄在世,也不逞多让了。甚至还要让他一头,毕竟才三十出头,将来富有春秋。恐怕将来直追王阳明。也未为可知啊。”
“何不请他去横渠书院讲学,一来也算是为后辈小子,结一个善缘,二来,也听听这位气学后起之秀,有何造诣?”
韩邦奇这一段时间,虽然与周梦臣走得很近,但是很多事情,都是关注得是具体事务,而没有谈论学问。对周梦臣的看重,更多在于周梦臣的政绩,而不是周梦臣学问。学问这东西,纸上的大多都是死的,唯有当场辩驳谈论,才能见真根底。
而且韩邦奇也知道,周梦臣称他一句师叔。其实他韩邦奇与周梦臣的关系并不算太亲近。与韩邦奇亲近的是王廷相。奈何王廷相已经去了十几年了。真要说周梦臣是吴廷翰教出来的,韩邦奇与吴廷翰有几面之缘,关系并不算太近。
毕竟远隔重山,也近不起来。
他在的时候,这个关系尚能维持,但是他去了怎么办?真正的大儒都避讳谈生死之死,在韩邦奇看来,他已经六十多了,往后多活一年,就是多赚一年,如果而今死了,也算正常。
到时候,关中学子如何与周梦臣搭上关系?
韩邦奇想明白之后,说道:“贤侄,而今关中赈灾也差不多,不知道朝廷何时召你回京?”
周梦臣一愣,说道:“我倒是想在关中多待一段时间。”随即长话短说,将北京而今的局面给韩邦奇描述了一下。韩邦奇听了,顿时脸上露出怒色。说道:“严嵩奸贼。”
陕西好容易有一人进入六部。就这样被放逐到南京了。周梦臣与王用宾关系并不亲近,不代表韩邦奇与王用宾关系不亲近啊。
而且陕西人在官场上本来就少,大多与严嵩不对付,原因无他,曾铣案,很多陕西官员被波及,也不乏陕西在军中的子弟,也都被打发了。
而且陕西人性格都比较直,向来看不上,腹中长虫的南方佬。双方的文化氛围,学术喜好,完全不同。
韩邦奇对严嵩能有什么好看法?
韩邦奇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说道:“如此也好,既然你想多留几日,不如去一趟横渠书院吧。横渠书院乃是我关中学士心中圣地。关中读书种子都在此地。也请让关中子弟,一听贤侄高论。”
周梦臣一愣。他
当然知道横渠书院在关中的分量。
南方有很多书院,心学也是依靠这些书院为中心传播的。并不代表,北方就没有书院了。北方书院密度远远不如南方。但也是有的,横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气学领袖张载,少年的时候,扶灵还乡,路过横渠镇,难以为继,最索性将父亲葬在横渠镇,张载也就在横渠住下来,这也是后世张横渠名号的来临。
张载晚年在横渠镇讲学,死后,百姓修建张子祠堂。后来被学子改为书院,这就是特用的前为祠堂,后为书院的格局。
张载关学一脉,在宋后一直在关中传播,即便是在清末,也是有传人的,或许在张载之后,并不算太发达,但却一直深根关中的学派。
在关中的潜势力很大的。
即便很多关中士子,未必信奉关学,但是他们与关学士子之间的关系,也不错的。
横渠书院看似一座书院,但是背后的潜势力非常之大,即便是周梦臣也不敢小视。能去横渠书院讲学,对周梦臣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原因很简单,周梦臣之前不是没有讲过学,但是听他讲课的,要么是周梦臣自己弟子,要么是寻常学子,而在横渠书院不一样,听周梦臣讲学的人,都是韩邦奇口中所说的,关中读书种子,这些人都是有读书功底,甚至在儒学经典之上,有一定的造诣,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甚至可以说,周梦臣之前的讲学,都不能称之为讲学。最少与心学学者所说的讲学,是不大一样的,唯独这一次,才算是真正的讲学。
讲好了,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讲不好了,将来很多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只是周梦臣岂能怕了这个挑战,他心中暗道:“我如果连横渠书院讲学都应对不了,将来还有什么勇气下江南,与王阳明的弟子当面对垒啊?”
“不,正面驳倒王阳明的弟子。最少分庭抗礼。气学又怎么能压过心学啊?”
周梦臣不求,自己能说服心学学者。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了。想要将自己的观点塞入别人脑袋之中根本不可能,大多心学学者,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研修心学。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悟,乃至于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学术这东西,很难说谁对谁错,虽然周梦臣觉得心学不适合而今的大明,甚至在明代灭亡之后,很多学者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对明亡富有责任。但是王阳明的学问真是一无是处吗?
当然了不是了,如果王阳明的心学真的一无是处,怎么到了现代还
掀起阳明学的浪潮?
肯定有他闪光点。
周梦臣从来没有想过,他一讲学,让江南心学学者倒头就拜。这根本不可能,但是绝对不能在论战之中输了,剩下的就是争取中立者了。一旦输了,那些中立者都不认气学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即便王阳明的心学在江南风行,但是真正掌握心学真谛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不过是看个热闹而已。
偏偏这样的人,就是世间的大多数。
周梦臣心中转过无数年头,说道:“师叔邀请,我岂能不去?只是而今春耕,在春耕之后,尚有很多事情要做,只能等等了。”
韩邦奇说道:“那是自然,你只要答应便是了。我也要准备准备,恭候王门气学掌门大架了。”
虽然横渠书院是关中读书人的圣地,但关中读书人也不是时时刻刻在横渠书院之中。所以,韩邦奇如果不事通知的话,恐怕等周梦臣讲学的时候,人数不会太多的。
周梦臣说道:“师叔说笑了。不过,在下也不敢有辱师门,必有一得供关中父老观之。”
韩邦奇见周梦臣如此,当仁不让,说道:“那好,我到时候就要看看,王浚川之后,你承了他几分学问。”
虽然之后,周梦臣依然在巡视各地工程,但是周梦臣的心思已经在讲学上了。
王阳明将讲学视为天下第一等事情。而周梦臣此刻也渐渐明白为什么了。天下之间,有太多不足之处了,周梦臣一身即便是累死又能做多少事情?
必须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大家一起努力,才是更有效率的事情。而且如何寻找志同道合之士,自然是讲学,通过讲学,将与自己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
甚至周梦臣感觉到,王阳明以讲学为天下第一等事情,其实,就是中国版的思想启蒙运动,只是很多事情,都被明清易代给打断了。
周梦臣现在抱着同样的想法,只要天下之间,多一个懂科学,懂逻辑,懂理性的人,周梦臣比自己赚钱,比自己升官都要高兴。
因为这代表我辈有人了。
而眼前这些庶务,周梦臣早已轻车熟路。根本不用多用心,都能办得妥当。自然将心思都放在讲学上。
他有时间就在思考,在横渠书院要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