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同书院的学子们
大同书院之中,本来就测绘的科目。
文武数医这四科之中,不过是武,还是数,都有测绘的科目。
再加上杨继盛对于水利非常关注。即便是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修缮推进了一些水利工程。更是以课题的形式提供大同书院资金,让大同书院出面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勘察。
所以周梦臣可以笃定,大同书院之中,一定有不少大同水文与地理资料。
周梦臣一到大同书院,吴国赏,程大位,王素,王朴等一些人都来迎接不提。周梦臣一提水文资料。
立即有人送了上来。
周梦臣只是浏览一番,就看见一个不错的项目。就是文莺湖项目。
文莺湖在大同城东,也是御河之东。是一片天然湖泊。是御河以及很多泉水河流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只是这个湖泊与大同周围一些河流一样,都是季节性的。也就是夏秋这个湖泊是一个规模。到春冬又是一个规模。
周梦臣知道这个湖泊。却不是因为水利工程。因为这个湖泊,是大同周围一处消暑的去处,号称小东海。每到夏季,都会有大同的达官显贵去小东海消暑,甚至周梦臣记得在这个湖附近,还有代王修建的别院。
当然了,一并留给了周梦臣。
很多大同豪门也都有这样的别院。当然了,随着周梦臣将这些豪门斩尽杀绝。这些别院早就没有人去了。
周梦臣也没有在乎。倒是文莺湖附近,周围都是上好的良田。作为大同为数不多的水浇田区域,与御河沿岸,十里河沿岸的水浇田。周梦臣都是留心的。
周梦臣看文莺湖工程。本质上就是将文莺湖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水库。先掘深,然后控制文莺湖周围的河流,特别是御河。文莺湖是流入御河之中。而整个水利工程。在修缮文莺湖本身之外,就是御河的水流入文莺湖,等文莺湖满了之后,才能往下流。等旱季,可以引文莺湖水进入御河之中。从此灌溉御河两岸土地。
另外除此之外,文莺湖作为一个水源地,本身就能灌溉周围很多土地,如果多修建一些干渠,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成为御河以东的水利枢纽。
当然了,这样的大工程。消耗也不少。
即便初步估算,这土方量非动摇十几万民夫,修建数月。经费什么的,也非数十万两不可。
至于到底多少万两,还在估算之
中。
毕竟之前,谁也没有想过真要动工。
周梦臣看着图纸上的文莺湖,陷入沉思之中。一时间还不能下定决心。他自然知道,文莺湖一成,大同周围的水浇田,最少多出万顷。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同样这个工程一旦启动。大同财政崩得更紧。周梦臣根本不能作别的了。
周梦臣将文莺湖的图纸卷起来,放在袖中。准备实体考察一下,再下定决心。
“师叔。”一个小心翼翼地叫住了周梦臣。
周梦臣一愣,随即回过神来。在大同称呼周梦臣为师叔的。也只有吴廷翰的儿子吴国赏了。
周梦臣问道:“国赏有什么事情吗?”
吴国赏说道:“师叔,大同书院到了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有一批学子今年就要毕业了。正要请教师叔,这些学子该怎么安置?”
周梦臣听了,一阵恍惚。心中一算。的确,从嘉靖三十年来大同,而今嘉靖三十二年,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同书院而今也有第一批学子了。
周梦臣说道;“有多少人?”
吴国赏说道:“四科总共有三百多人。”
周梦臣说道:“其中武科有多少?”
吴国赏说道:“没有武科,武科的学子都已经被提前征召入军了,嘉靖三十年一届的武科学子,有一百八十多人,据说所知,已经有二十多人战死沙场了。”
周梦臣微微一愣,说道:“这么多?”
他知道,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就在扩军。军官奇缺。武科学子,有多好未必。但是能进入武科最少是识文断字,弓马什么的。不敢说多好。但是过得去,这对当时正处于大扩军之时的大同军,足够拉过来当下层军官了。
周梦臣与鞑子连续数次大战,鞑子固然伤亡惨重。大同军何尝没有损失。
一百多人战死二十余人,仅仅是一个缩影。
吴国赏说道:“也可惜了,第一届而今官最大的已经是一个千户了。随着曹将军在玉林任职。其余百户,镇抚都不少。只是这二十多人,未必没有才华。只是战场上,有些时候说不清楚。哎------”
吴国赏不是一个官僚,作为一个老师。他还是称职的。对自己的学生,他总是有特别的感情的。
周梦臣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周梦臣知道,虽然说大同书院出身的学子一出来就能担任低级军官。但是千户已经不能算低
级军官了。很多人一辈子也就一个千户而已。如果不说周梦臣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大扩军,从军才二三年的小辈,怎么可能就到了千户位置上。
最少等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的学子毕业,决计没有这么快的升迁速度。
周梦臣说道:“三百人之中,有多少文?多少数?多少医?”
文武数医,这是周梦臣当初定下来的分科。
吴国赏说道:“其实留下来大多文数,而且两科学子往往兼修。倒是医学生本来就不多,而今也没有留下来多少,很多人已经被预定了。”
大同书院医科不好吗?未必,医科直接通军医连接,可以说都是李时珍,薛九针的徒子徒孙。可以说,是大明最顶尖的医学院,能学到最尖端的医学知识,奈何,中医博大精深的同时,很多东西都根深蒂固了。那就是学医要从小学起,要跟着师傅学,这种教学式学医方式,本身就不被人认可。同样,李时珍等人都觉得医学生年限太短了。
恐怕学不到什么东西。
甚至医学生三年,不过是学一个基础,然后被教授他们的老师看中的话,就会推荐,拜入某位郎中门下学习。
这些医学生好歹系统打了基础,在去学习,也容易学习。所以也很受老师欢迎。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郎中都欢迎这样的方式的。
因为打了基础的缘故,只需几年功夫,就能出师。但是很多郎中固守原来的师徒关系,将弟子当成自己的敛财的工具。非奴役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让出师。自然对这种医学学徒不感冒。
不过李时珍倒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医学生多半到大同军中作为军医的学徒,要么去北京,到惠民医院打下手。
还有一些本身就是有家传的医术,学习之后,就回到了自己家中。
总之,医学生本来就算,也不用安排。
需要安排的就是文数两课。这两科也是兼修最多的。无他,科举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每一个读书人谁没有想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所以即便是数科的学子未尝没有在学业之余偷偷地参加科举考试。
奈何大同实在不是文化兴盛的地区。在大同考秀才容易,但是考举人就难了,考进士,几乎不可能了。
这些文科学子,也就读圣贤书的学子,也不能不为留一条后路。为了避免将来科举落榜之后,学一些实用之学,也好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