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说文解字》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
蜀南七星观的一间大厅内,东方晨面前的大桌上摆满了古籍典卷。各种丝帛简章、印玺符签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都是七星观自建成后珍藏的文献原本。上至殷商,下达明清,凡中华自有图文记录习惯以来,无不囊获。堪称古代中国历史最全面、最连贯的档案馆。
此刻,东方晨与四圣等人正从海量文献中,寻找关于伏羲女娲的一切线索。
从大量文献得知,伏羲,风氏,又名父希,号太昊。虽然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伏羲就是来自净土流亡者的神仆风太昊,但他却是最扑朔迷离的人物。因为他的传说遍及中华大地,就连苗疆、百越等地都有关于伏羲之遗传,只不过变更了样貌而已,倒教人从无下手。
相反女蜗的传说却相对集中,主要流传自西北黄河中上游地区。检索下来,东方晨发现,女蜗神话的源头几乎被压缩在了一个地方:甘肃天水。不久后大家又找到一本早已失传的先秦文献:《帝世本·太一》,正是这部文献,揭开了女蜗由来之谜。
《帝世本》乃东周王室史官句伯?所著,专门记载有资格被天下公认为“帝”的真实历史人物。此书中的“帝”并不是帝王的意思,而是专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极高境界,并且造福苍生之大贤大圣。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由此可见,教大家土石草木盖屋、发明车轮的轩辕,是为帝;教会大伙钻木取火的燧,是为帝;尝百草、辨五谷的神农,是为帝;举贤禅让的尧舜、治水十三年的禹,都可为帝。这本书正是一代代有抱负、有责任心的史官传承整理,呕心沥血铸就的圣贤传记,上至远古,下至周朝,该出现的都会在这部书中一一对应。
西周东周横跨近800年而不倒,王室史官辛苦编著《帝世本》的目的,其实就是历代周天子的教科书,好让天子们学习圣贤的榜样,将来成为一个有德之君。可惜,好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周天子一看到书就头疼,远不如饮酒取乐、抱美狩猎来得舒服。
时间推移到了公元前1年,大秦一统天下,王朝建立。当时的秦王政对自己“王”的头衔很不满意,觉得这明明就是个诸侯之位,自个富有四海,目慑寰宇,必须要另寻一个与自己地位身份功业相匹配的头衔才行。于是,秦王的礼仪官们绞尽脑汁,将目光瞄向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尊号,而后从这个词汇中各取一字,王朝之主曰皇帝。
嗯,嬴政是自称皇帝了,可当时的老百姓大多都是六国遗民,压根就不买他的账啊,虽然大家口中高呼皇帝陛下,但心中的“皇”与“帝”却另有其人。这时,便看出秦始皇的狠辣与无知来,为了抹杀民心,他居然下令收缴天下所有关于叙写“皇”、“帝”的书籍,而后付之一炬。这便是焚书的开端,随后焚书的荒诞之举愈演愈烈,史经子集万不存一、六艺百工自此缺焉。至于后来的坑儒,纯属某些人自找的,是方士集团首先坑了始皇帝,而后始皇帝才生气坑了他们,只不过牵连广泛罢了。
于是,大名鼎鼎的《帝世本》也没能逃过一劫,几乎被烧得渣都不剩,是七星观听说此事后冒险抢救,保留下几卷誊抄本。其中就有这部保存完好的《帝世本·太一》。
此卷是专门讲述一位名叫太一帝的人物生平。太一之所以被尊为帝,是两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同禹一样,这位太一帝也是位治水高手。太一治的这条水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仅不出名,而且非常小,跟一条溪流差不多,但放在先秦远古时代,此水可是大有来头,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黄河长江。
这条小河现代叫作耤河,上古谓之天水,寓意此河乃天河注水而成,天水这个地名便由此而来。在西汉武帝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地震,地震前有赤红地光闪耀,远达百里。武帝得知后遂命人占卜,得出结论是直接称呼天河恐冒犯神明,于是将此河更名为汉水,直至近代。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秦帝国还是汉王朝,两个朝代都在五行命理中属水。秦朝更是将天水视为自己宗族的发源地,从陇地天水出发,一步步巩固到汉中,以此为根基继而得天下。而汉朝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认为虽然高祖刘邦出身沛县,但发迹于汉中,同样视天水为自家的发祥之地,将天水更名为汉水便是证据。
在上古时代,太一帝治理的就是这么一条中华人文发源之河。占中国百分之九十一的汉族,之所以自称族名为汉,除了汉王朝的影响,谁说汉水的传说故事不在其中呢?
有治天水之功,太一位列帝尊理所应当。但东方晨和其他人还发现了此书记录中另一个不寻常之处,同时也算太一称帝的附加原因:太一是女娲的儿子。
《帝世本》中不单有众多男性帝尊的故事,而且还有两卷女帝传记:《帝世本·女娲》、《帝世本·女嫘》。
女嫘又名嫘祖,是她发明并教会了当时人们养蚕制衣之法,使大家摆脱了树叶兽皮裹身的窘境,位列帝尊无可厚非。那么女娲也出现在这部书当中,同样位列帝尊之位就值得一番深究了。
相传女娲有捏黄泥以造人、斩鳖足以立四极、采神石而补天等等丰功伟绩,当然都这些是神话传说了。如果用现代思维解构女娲的种种神举,她其实是位繁殖生育之神。说白了,女娲真实的功绩,可能是让妇女生产走向正规化,或许她还发明创造了与生产相关的原始医疗保健体系,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妇的死亡率。同时,女娲还是记载中第一个提出异族婚姻制度的先驱,率先倡导族群繁衍后代优生优育的原则。
因为上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婚姻概念,需要繁殖时基本同动物无异,同一个宗族部落内部交配混乱不堪,出现既是兄妹又是儿女关系的乱状比比皆是,简直不忍直视。说白了就是乱伦司空见惯,乃是常态,大家都不以为意。
是女娲提倡教导人们要遵从异族异地通婚的准则,并且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婚姻关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风俗。
仅从这几点来看,女娲人文始祖的名号当之无愧,该位列诸帝之首。可惜,始皇帝一把火,两卷女帝传记均已遗失,唯独保存下的《帝世本·太一》与女娲有很大关系。
东方晨看完这些资料后心想,如果女娲就是当年的风娓,那么她的姓氏为风,名娓,缘何传来传去真名反倒不见,独独留下女娲之名呢?
随着对晦涩拗口的《帝世本·太一》进一步解读,大家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太一帝某时与某人的对话中,来人问曰:母氏为风,何为娲?
意思就是你母亲明明姓风,怎么叫娲了?
太一答曰:吾母一日七十七变,人手足而鳞身,化蛇也。
山中有奇兽,人鱼也,婴啼人声,名曰六足人面鲵,又名娲。故所见者称之为女娲。
看到此段描述,东方晨顿时心中一惊:她儿子倒是不避讳,侃大山中就把自己母亲的秘密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女娲一日多变,人手足而鳞身,化蛇。这无疑都是阿罗伊神仆两栖化的表现,那时候治天水可能从女娲时代就开始了,为了方便,风娓必定经常动用两栖变身。当时的人们也没什么见识,久而久之便习惯了风娓的两栖形态。
然而山中有奇兽。从太一帝自述中得知,这奇兽便是娃娃鱼无疑,学名大鲵。哦,原来是这样,阿罗伊神仆两栖化后的样貌,确实跟纤瘦一点的娃娃鱼差不多,只不过上半身还是人类样子。
而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把娃娃鱼叫作娲,可能是音同而误写的结果,所以,久而久之,风娓这个名字反倒被大家遗忘了,都称她为娲。按照上古典籍对女性称谓的惯例,女娲之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了。
呵呵,如果《帝世本》所记载的是史实,那么所有的线索,便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天水!
看来,有必要去那里亲自查访一番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