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就不用说了,林凡的铁哥们。至于让仆固玢做守捉使,不仅仅因为他是林凡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是剑南节度副使仆固怀恩的儿子。
杨国忠从剑南道调来自己辖区内的三千新军,然后又在长安周边私下扩充,人数已达到万人。
而新军的上下将领,也都是从剑南道调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对新军的影响力和控制,谁知被林凡三两句话截了胡。
杨国忠名义上兼任剑南节度使,实际的领军人物是仆固怀恩。林凡让仆固玢做捕捉使,目的跟杨国忠是一样的。他要通过仆固玢,控制那些剑南来的将领。
当然了,林凡的计划之所以进行的异常顺利和简单,主要取决于李隆基的内心倾向。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李隆基的日子基本就是三个地方:
大明宫、甘泉宫、杨贵妃的寝宫...
现在不同了,国家都要没了,李隆基也没心思继续玩乐。如今是战时,在文臣和将军两者之间,李隆基基于对李家王朝的负责,明显更偏向于后者。
所以,只要是对平乱有好处的建议,他基本都会立刻答应。林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这么轻松的达到目的。
战事要紧、刻不容缓;
圣旨下达的第二天,军使杜乾运、副军使林凡就带着新军出了长安,进军灞上。
。。。。。。
潼关、元帅府;
哥舒翰坐在榻上,手中捧着一封信,若有所思的看着。
他的病情越发不妙,中风后遗症让他现在生活自理都出现问题。要不是李隆基派宫中御医给他做每日“康复训练”,估计哥舒翰早就瘫了。
王思礼急匆匆闯了进来,也没注意旁边有没有外人,张口就道:“将军!朝廷新军已经驻扎于灞上!我们...”
说着这里突然住了口,他这才发现有一个十分清秀的年轻军校站在哥舒翰身边。看其一身戎装不像是本地守军。
哥舒翰微微一笑,道:“王将军,这位是新军副军使林凡的亲卫统领,洛青宁洛姑娘。不是外人,有什么话就说吧。”
“啊,原来是洛....啊?青宁姑娘??等等...新军副军使是林凡?!”
哥舒翰一句话透露出太多的信息,王思礼差点没反应过来,仔细一看,还真是洛青宁。
林凡在龙驹岛筑城、然后又到浇河带兵;洛青宁身为女子能在军中走动,还是太子李享给讨来的资格。这一切他在陇右时都是知道的。
哥舒翰笑道:“是啊,原本我还担心杨国忠派心腹杜乾运驻兵灞上是为了针对我,现在看来,到不足为虑了。”
洛青宁知道,接下来人家该商议正事了,因此像二人抱了抱拳,道:“大元帅、将军,属下先回去复命了!”
“好,洛统领慢走..”
哥舒翰点点头,王思礼一直将洛青宁送到门外,然后才返回来。
一进来就急切的问道:“将军,到底怎么一回事?林凡怎么成了杨国忠的人了?!”
哥舒翰鄙视的看了他一眼,懒得解释,说道:“林凡是我们自家兄弟,什么叫成了杨国忠的人?他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保护我吗?”
王思礼是个有些莽撞的武将,但不是傻子,很快明白了其中道理。忍不住笑道:“将军,林凡在新军做军使,如果我们这时候派精锐急袭长安、劫持杨....”
“住口!”
哥舒翰有了些怒气,道:“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否则定你个蛊惑军心的大罪!”
王思礼只好住了口...
哥舒翰道:“哼,杨国忠这是要给我下马威啊,好!那我们就看看,谁的下马威更威风一些!”
。。。。。。
长安内皇城、宰相府;
杨国忠病了,不是装的,他真的病了...
“儿啊,你说为父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
卧病在床的杨国忠,忍不住向自己的儿子杨暄感慨问道。
“父亲,哥舒翰是厉害,却有个要命的缺点,那就是自持功高、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甚至逼迫皇上替他公报私仇!待战事结束,皇上一定会惩治他,父亲完全不用担心。
真正要担心的,是眼下这一关,如果哥舒翰听从下属的建议存心对付父亲,那就不妙了。为此,儿倒是苦思出一个主意...”
“哦?快说说!”杨国忠惊喜的追问道。
“逼迫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他一旦战败,必回重蹈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覆辙!到那时...父亲就安全了!”
“出潼关...”
杨国忠听后犹豫起来。
他知道,甚至许多人都知道,此时对付叛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守。河北有李光弼、再往北有郭子仪,叛军的后勤供应早已断绝,只要守住潼关、耗尽叛军辎重,叛军将不战自溃。
见杨国忠犹豫,杨暄道:“父亲!潼关乃险要之地,别说哥舒翰,就是让儿子去守也能守得住!他哥舒翰死了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嗯...有道理!”
杨国忠认为儿子的话非常我有道理,暗暗拿定了主意。
这一幕,与前任宰相李林甫父子在花园中的对话是多么相像...
。。。。。。
杨国忠想让哥舒翰死在战场,上天还真给了他一个机会。
长安不平静,八百里之外的洛阳同样不平静,安禄山的日子...说实话,皇帝当的的很惨。
自从过了年,各地战事就没顺心过,接连损失数员大将不说,还连连丢失领地。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朝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面对迟迟没有进展的战局,安禄山坐不住了!
他把几个心腹召到皇宫内狠狠骂了一顿,然后就准备下令放弃洛阳,退守范阳...
这下可把他的手下们吓坏了...
占据没有进展,至少现在还可以保证对立的局面,如果放弃洛阳、退守范阳一隅,估计撑不过三个月,就得被唐军给围歼。
不想退走又拿不出主意,这让“大燕国”的文武官员们发起了愁。没办法,皇上的脾气越累越怪,根本劝不住。
就在这时,一个不太有名的人物站了出来,他叫崔乾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