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被捕之后,殷怜并没有到此为止。
事实上一定要说的话,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东西,比如说他是如何给混血的私生子制造假身份冒充少数民族子女混入新世界的,比如说他收买公职人员这件事持续了多久,是否只针对过受害者一家,亦或者有过对于其它个人或者企业的施压行为……不过这部分殷怜都交给相关部门去调查了。
倒不是要替对方遮掩什么,实在是现在国内网络上境外舆论操手太多了,许多事儿都容易被无限扩大。一群自导自演都能玩出花来的东西,要是真让他们了解到全程,谁知道能造出多大的浪?
普通人毕竟很难看清全局,容易以偏概全。根据殷怜目前跟踪的情况,就伪造身份这一节,对方确实收买了一两个有分量的人物,但是大部分有牵涉的机关都是小虾米,但县官不如现管,人家每天接触资料,就是有机会修改,有个部门还是临时工进行操作的,这要真放出来,别说网民了,殷怜自己都觉得对方像背锅的。
所以,还不如尘埃落定之后,由官方直接出结果。
她管的是另外一件事。
当事人被逮捕之后,殷怜趁着热度还在,又放了个长视频,再次引发关注。
可以说是把对方花费的那些宣传费和聚集来的人气给利用了个彻底。
前一个案子尘埃落定,映网也出了专题,殷怜在专题之后直接引流,上传了一个新的片子,题目就叫做《社会案件背后的舆论暗流》,名字起得很学术,其实却是一部重新剪辑过的幕后人相关调查的采访记录。
不同的是,这份采访记录里面加入了大量与舆论公关相关的内容。细节点说,殷怜把这个案子的过程之中,所有涉及到平台买热搜,撤热搜,屏蔽,限流的过程都剪上去了,甚至整合统计了一个表格,直接曝光了各个项目在几个主要平台的价格列表,附带了大量申请表,收据,转账记录,以及数据不正常变化的网络信息视频记录。
不但如此,她这个纪录片还拍摄许多处于数据背后,更加感性的东西。比如说,当发言被各种封锁时,一部分被封锁者心态上的变化,对于自身信念和社会认知的变化,这部分采访来自于林慕夕的辅导员和学弟学妹;又比如说,当舆论被控制时,网民对于案件的认知,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这部分情报来自网络上的一些活跃者,AI建立群组中的一部分成员,当时在法院门口对林慕夕扔臭鸡蛋的被拘留者以及负责与其沟通的警员等;又比如说,整个过程之中,操控舆论者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利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来自被警方传讯的郭文刚和幕后人助理——虽然林慕晨确实给了钱,但是警方查他们的时候也没手软,最后不但被追讨了非法得利,为了能够免除追究,还不得不配合了殷怜的一些调查要求。
最后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成果。
这个纪录片一出,几大平台就被用户给冲了。其实非要说起来,以往大家也不是没有察觉到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人抱怨或抗争过,但是因为两个重要原因,这种抗争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
一个是当初没有映网,大家本身也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抗议,当抗争的对象本身就是审判者裁决者的时候,那么仅仅只是被删评封号限流,对于普通用户已经算是比较忌讳和看得起他们的处理方式了。
其次是虽然心知肚明,但因为缺少相应的实质证据,所以许多人难以和平台形成正面对抗。国内确实有过在没有界定“事实”的情况下就直接判定人“诽谤”的案件先例,尤其是当民众能够通过朴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简单地判定其善恶是非时,法律却巧妙地绕过了这个“界定”的坎儿,直接定论了“诽谤”,这就会形成对于普通民众的巨大威慑力,负面的。
因为时间过去太久,如今追究这些先例已经意义不大,哪怕许多人,甚至一部分参政者其实都对于这些案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感到懊恼,但是法律和政治就是这样,你只能在后果造成之后才进行补救和改进,却并不能提前进行预防。
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一直都是争议的热点,而实际执行和操作中,执行者本身的品德操行也是个不可控的因素,甚至也很难提前预防,那样做整个社会就要乱了。
而殷怜的这个纪录片则完全打碎了几个平台构筑至今的这面心理防护墙。
华夏人从来不缺少勇气和思想,只是在历史和社会层层构筑的这片高墙之中,他们的思想还比较稚嫩和脆弱,需要时间去进一步孕育和孵化。
在殷怜看来,这世上那种完全高尚,清廉,时时自警,一日三省吾身的伟人不是没有,但一定很少。思想的进步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社会也不应当一昧等待,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一步一步孵化更完美,更理想的乌托邦。
殷怜也思考过,什么样的制度是就目前来说相对进步和完美的?按照她的理解,人性天然具有两面性,不会永远都是善,也不会永远都是恶,就像一个有序变化的两极开关,它的善恶会随着时间,生活经历,社会认知,思想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来说,一个完美的制度,应当融合所有能够融合的技术和理念,也就是既要巧妙利用起科技,也要融合教育,文化,流行等等。
但是其核心就是依赖主动调控这些文化影响力,让社会客观存在的“善”的一面慢慢自主去压制,调控,过滤恶的一面。换句话来说,形成社会自发性的互相监督,这是殷怜目前能想到,最有可能达成的方式。
我们不缺少善良,缺少的是安置和实现这份善良的归宿。
这个社会太庞大了,即使殷怜费尽心力,也没可能以一己之力去撼动和改造它,所以她目前想做的,也只是为这份善良建立起一个归宿,让它们自己慢慢去定位自己,实现自己,坚定自己,壮大自己。
而映网,观望APP乃至于《次世界》,舆论三部曲和目前这两个纪录片的目标都是如此。
平台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死不承认,但是殷怜这部纪录片实在是做得太精细了,涉及到了非常多的人和场景,且环环相扣。感谢新款的几种冒险者直播镜头,对方缺乏防备,让殷怜手下的人留下了许多关键信息。
从留证角度上来说,因为要避免一方诱导发言,所以许多录像和视频往往需要双方知情才能作为呈堂证供。不过记者调查因为其条件和环境不同,只要内容属实,并不受这个限制。殷怜让人在纪录片里摄录了大量场景,包括平台办公大楼的整个背景和内外的人流,甚至给办公人员打了码,但完全不影响大家判断录制过程的真实性。
平台肯定不认,还表示要给林家姐妹发律师信。明面上他们倒是没对殷怜公然宣战,但是之后殷怜名下好几个公司都突然收到消息,被中断了平台上的宣传合作。
当然,场面话上大家都不会说是因为被殷怜掀了老底,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但事实上是怎么一回事儿,大伙儿都心知肚明。
要知道,这些平台原本都是能一边互相插刀一边谈合作的存在,被殷怜气得连钱都不赚了,可见他们这一刀挨得多疼。
手下情绪都有点紧张,倒是殷怜和两个哥哥都很淡定。
殷长生:“惯得他们!”然后问殷怜,“现在上台内置程序吗?”
殷怜回答:“不,我先找人跟他们掐一波,把事情炒热。只有知道的人足够多,这事才有宣传和震慑的作用。”
殷长生就把计划往后压了压。
其实这个时候,一些平台内部也是火气很大:“我就说,不应该接那丫头的单子!”
“那你能确定哪些是她的单子?林家姐妹那单子,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是殷怜在支持吧?而且可不只是她们把我们卖了,对面的助理还跳反了。除非我们以后都不开这个业务的,否则人家随时能收买任何一个人——那可是殷炸子,她什么不敢做?她什么不敢炸?”
“我不信没有对付她的办法……我不信她就没有一点破绽。”
“你以为我没有特意去查过吗?人家真的就是滴水不漏,能做文章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拿这种事借题发挥根本没用,你用爪子挠她一下伤不到她,她能回头把你的皮给剥了!”
“那就只有……商业制裁了。”
“现在这么做还有用?人家能出一个映网,就能再出一个,引流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那也要时间啊。”
“真的就不能谈判?”
“怎么谈?她简直是油盐不进。人家跟我们就不是一路的,不图赚钱,就图个流芳百世……”说到“流芳百世”这四个字的时候,那人话里带了一点嘲讽,然后压低了声音,说道,“都估摸着她是想从政。但她才几岁?现在就开始造势,真不怕步子迈太大了扯到蛋。”
“你说真的?这事能不能做文章?”
“没证据。”对方叹了一口气,“现在网上人家人气高,支持率也高,你要真说出去了,说不定还帮了她的忙,网上肯定会有人起哄,到时候年龄一到,国家直接把人收了,简直顺理成章,皆大欢喜,就我们要吃小鞋。”
撇除平台内部私下的各种会议不谈,目前来说,面对殷怜的这次掀桌,大部分平台反抗都比较谨慎,多数采取了冷战手段,只是以各种借口拒绝了殷怜名下各家公司的业务,像是一般针对对手会有的过线行为完全没有——当然,掐架还是会有的,毕竟人家出了这么个纪录片,虽然都是真的,但是平台可不会承认,因此否认的姿态肯定要做起来。
殷怜对这次掐架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且她通过观望APP搜集的群组成员们也集思广益,帮忙提供了一大堆过往事件的相关截图——毕竟战斗在舆论第一线的愤青们,谁手头上没有那么一两打事件的截图啊?经过筛选之后,殷怜撇除了那些缺乏定论和论证不够有力的,殷怜也拿到了许多有效证据。
所以争吵过程中,不同于对方平台的高管每次都发一些狡辩式言论质问殷怜,殷怜每次都直接劈头盖脑扔回去一些过往事件的截图作为论证,一副求锤给锤的姿态,可以说是把网民都给惊到了。
各大平台一开始还试图控评限流和删热搜了,可是这热度太高了,压都压不下去。当舆论形成趋势的时候,靠的就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还是群体的智慧了。此时显然除非把整个字典都删光,把所有活跃账号都封干净,否则平台已经压不下去这波舆论了。
次日,由于遭遇用户(带证据的)举报投诉过多,官方下达相关文件,勒令平台关闭整改,加入映网信息监控体系,禁止在不经审核的情况下,人工控制信息渠道,以政府或者国家名义删除或者封禁对自身不利的言论,同时剥夺其对于用户账号信息的管理权,必须经由映网公民动态条码来进行账号的注册和管控。
至此,国内大型社交平台已经全部被囊入映网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