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丝的留言里其实看出,这些剧粉一共分成三个大类。
第一个大类:“我以前没有看过红楼,也没有兴趣去看。这部剧完全是冲着大小姐去看的,但好家伙,贼有趣。怎么说呢,那句‘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我以前也听说过,但是这部剧里面贾母直接接上一句‘都说外甥肖舅,大约黛玉长得也有几分舅舅’直接笑崩我,但是又出人意料地真实,接地气。如果是家里聚会你对你表兄弟表姐妹说这么一句,你奶奶可不得这么说?”
第二个大类:“我读过红楼,但没读完,总觉得不是很读得进去,可能是因为我不是文艺青年。但是这个剧我看得下去,因为剧情很是通俗好懂,人物的反应也像是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人,我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这么做时都是个什么样的情绪,剧情氛围也轻松,虽然也有社会性暗喻,但是压得没那么紧,不会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来,作为消遣正好。”
还有第三类则是这样的:“我很喜欢红楼,但也不讨厌这部剧。怎么说呢,感觉是把剧情现代化了,但是人物并不崩坏,或者说如果是林妹妹或者宝玉的性格生活在现代,可能就是那个样子的。这里面的现代风格和古代背景融合得很好,原创的配角也很有梗,有种看红楼重置版的感觉,挺好的。”
这些都是能接受剧情并且表示了喜爱的观众的发言。
而相对来说,不喜欢的人本身往往都不会去认真观看作品,都是看了个开头就很排斥,进而表示出厌恶和反对的。
这些是网上掐架的主力。
不过这样掐肯定掐不出什么实际效果来,因此也会有人为了能够掐架时辩出个一二三四而主动忍着反感去看这部剧,还有一些人也确实更认同原著和几十年前的老板,但是他们也不为和人吵架,纯粹就是缺乏好看的可作消遣的娱乐,所以虽然不看好《红楼日常生活》,但也为了打发时间看了一集又一集。
加上因为吵得厉害,很多路人也为了确认真相,主动跟着去看了几集。
看着看着,大家发现了一件事——这剧的质量真高啊。
老实说近些年因为影视圈的畸形发展,导致很多剧的水平很一言难尽,甚至很多片连主角说台词都是棒读式演出。但是如果往前推回到近二十年大浪淘出的经典影片,又能发现很多片子即使主演演技精湛,但和龙套甚至配角之间演技会有明显落差。
就算再经典的片子,也只是极尽可能地拉进了这个落差,不可能完全消除。
但是《红楼日常生活》不同。红楼本是个角色非常多的片子,当年的影视版改编其实已经很讲究了,配角的演技也都抓得很紧,整体上的完成度是极高的,可当时是用了特殊的方式进行了培训,本质上演出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老戏骨。
但《红楼日常生活》却不同。这其中从儿童演员到成年演员,几乎所有人的演技都很娴熟。他们的台词,演技都很自然,却不是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也就是说,这些演员都掌握了相当娴熟的技巧,却又明显放弃了许多技巧,开始以深厚的经验重新贴近角色和故事,演出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风格。
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很多人都难免觉得惊讶,进而疑惑这些演员到底都是哪儿来的。后来查阅演员列表的时候,才发现有些演员和角色的外形根本对不上号,联系《真象假相》,很多人终于意识到这部剧肯定运用了换脸技术。
大家的思路突然开阔了起来。
可惜一些被兼任的小角色并没有在演员列表里面被标注出来,因此大家也都不知道到底都是谁演了谁,只能私下里胡乱猜测,然后各种@演员和官方,试图论证自己的猜测。
虽然映网官方没怎么掺和,但是很多用户却自己开了各种各样的有奖投票,猜测某个角色是哪位演员演出,中间又因为有一些场景角色有重复在场的关系,导致不同观点的双方产生了争执,按因为影视技术很早就可以让一人饰多角,所以这种争执很快还是被忽略,重新回归到了演出风格上。
又因为这方面的争议,引发了更多观众的好奇,让剧的热度进一步上升。
总之,殷怜的作品几乎没有缺过热点。
其实,其他不说,就那个角色重复在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把一个人演的某个角色和另一个角色剪在了一起,而是有些戏份不多,本身角色层次感也不强的角色,是由其他演员轮流出演的,一般是这场没有戏份谁客串。
因为这个原因,也不能把一些配角记在某个演员的演出列表上。否则一个演员名字后头接一串角色名,多有范儿?也是个噱头。
只是因为不是事实,所以殷怜也不打算这么做。
如果是一般的剧组,光是为了这个噱头,导演调剂调剂,演员把角色各自分一分,这名头就来了。但是有人试探过之后,殷怜直接拒绝了,后来也就没人再提这个了。
人情世故,便宜行事,风气往往就是这么坏掉的。今天能匀角色,明天就能占别人的功劳,再过三年五年,就会被爆出真相,身败名裂。
殷怜不是真的正直到这个份上,如果真相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么粉饰一些也无妨,只要控制自己不要真的跨越雷池就行了。但是这事儿涉及这么多人,就是一个带坏风气的事,耍了小聪明,日后就能吃大亏。
这种蠢事她才不干。
可惜殷怜的大智慧没人理解,她的小聪明反而受人过度解读。这个猜角色的风气兴起之后,大伙儿看到她都一副“这波大小姐在大气层”,“怪不得她不把角色全放上列表”的表情。
……虽然也不能说没预料到,但这真不是她这么做的目的。
殷怜能这么办?她也就笑着愧领了这份夸赞。
在红楼播放的间隙,殷怜空闲了一些,还找殷长生撒了个娇:“长生……亲爱的长生~~”
殷长生问道:“……这回是要差遣我干嘛?”
殷怜说道:“你在做随身仪软件系统的时候,帮忙做个专供学生的‘学习模式’吧,就是把很多学习的内容塞进游戏里……啊,不是,把游戏的内容塞进学习里……唔,也不太对。这么说吧,把经验值和人物面板塞进日常活动里,做成游戏模式之后再增加各种趣味性的内容和活动,在这过程之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大家在学习之中获得乐趣。”
殷长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因为感觉同学们太惨了。”
她给殷长生阐述了一下自己之前的感受和想法。
之前她调整和促进网站分级策略的时候,竟然有家长认为要给网站加上防沉迷。她是很主张劳逸结合,希望所有人能自主从学习之中获得乐趣的派别,很多时候觉得现在的网络需要的根本不是加严法规,而是应该把管理执行到位。
但教育局一边禁止补课,要求减负,一边禁止学生游戏娱乐,殷怜本人觉得孩子周末玩个一下午的游戏根本不算事儿,没有奖赏和休息哪有学习上进的动力,可是家长们不这么觉得啊。
孩子们本来就容易空虚敏感,如今未成年追星风气兴起的本质原因,殷怜觉得就很大一部分源于内心缺乏寄托,所以给他们找点事儿干刻不容缓。
其实要是国内有足够给未成人进行运动娱乐的设施也就算了,但事实上如今城市也好乡镇也好,大部分非高档住宅区,运动设施都不足以满足未成年人口的活动需求……在这点上,殷怜认为政府应该推动的是促使制造更多有助于扩展知识和培养道德观的游戏和动漫作品,增建国内各地适合未成年的健康活动场所,但是网络活动也不能封禁,因为现代的社会环境,很多孩子可能因为父母家庭的顾虑,很难在现实之中表达自我,所以网络交往其实更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认同感。
反正,万事万物堵不如疏。
但很遗憾,目前的社会,不知道成年人们是真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假装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并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一直在做那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所以殷怜就想帮忙救救孩子们,做个游戏作为示范。
殷长生想了想,说道:“可以是可以……但得等我这边的安排都完成了才行。”
殷怜说道:“那也没关系,我可以先做好系统设计和文字剧本……嗯,等长宁事情办完了,拉长宁一起。”
殷长生:“行。”
然后殷怜就开始设计这个系统了。
她拉人物面板的时候,本能地想起了夏国的星网人物面板,然后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每个人通过随身仪展现的人物面板,默认可以展现他等级最高的三项技能和最新的三项成就,当然也可以自己选择调整。【1】
【6】
【6】
【小】
【说】
而技能系统则要和现实相结合,首先知识类的技能活动就不说了,多半还是通过考试,只是考试的方式可以灵活一点,可以加入剧情或者故事。比如说,文学类内容,给每篇古诗或者古文设定一个技能经验值,如果能背诵则获取X点技能经验,之后重复测试并成功背诵则每次获取X/7点,直到达到X点,再次背诵就不再获得经验,但是可以获得其他数值收获,比如“声望值”(暂定)之类的。
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考虑到了人的记忆曲线,并且可以根据记忆曲线规则进行了调整。
而如果是运动类的话,就要需要诸如振动传感或者位移扫描一类设备的辅助,有些功能甚至没办法使用本世界的设备完成,但是殷长生开科技树是有计划的,殷怜不可能为了这点原因而让他打乱计划。
而且科技这玩意儿,本来就只是辅助,所以设备做不到的事情,殷怜也没打算强求,反而融入了各种人力的运作手段。
她在设计中添加了各种活动的辅助系统,而小朋友使用完这些系统之后,就自然能把结果结算进入个人面板,最后变成系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