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一段剧本之后,所有孩子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
因为这个故事跟他们了解之中的红楼完全不一样。非要形容的话,读红楼就跟读课本差不多,可以读,但不会念念不忘,而这剧本则像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让人看得兴致盎然,根本不想停下来。
可以说是演绎了什么叫爱不释手。
说实话孩子们先前虽然每个人的演戏经验和演技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他们都或多或少有演戏的经验,即使明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暗暗挑剔评价剧本。
年纪不大,眼光却很高。
红楼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不会是他们喜好的那种故事。
倒不是说红楼水准不够,而是因为一来,这部作品太旧,以往也有过传播广泛的经典版本,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二来,就是时代不同,所以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不同。
红楼确实是经典,有很多跨越时光仍旧让人触动不已的内容。但也有更多内容,是随着时间过去已经很难引起共鸣的内容。
它在古典小说里面确实拔尖,但是它真的超越大部分现代作品吗?先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人类眼中世界和生活的艺术性表现,是时代的缩影,当一部小说无法再映射当代人的生活时,它的价值就会缩减。
也许很多人不认同殷怜的想法,但殷怜就是这么认为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字作品,它的价值不止于与它自身的内容和深度有关,也跟对时代的影响力有关。红楼作为古代名著的魁首,确实思想价值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不能被大众所理解,也不过就是丢在旧书堆里的一叠白纸黑字。
所以,殷怜很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
红楼的受众逐渐缩小,对于读者和观众的要求逐渐提高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各种娱乐文化的发展也让一般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性,那么选择其它更贴近时代的内容是一种合理选择。
所以,创作者不但不应该去责备读者不懂欣赏,反而应该尝试着取其精华,去其落灰,用新瓶装旧酒,使其焕发新的光芒。
当然,对一般人来说,以红楼为目标其实是相当自大的。红楼梦偌大的名声成就了它,也禁锢了它。红楼的水准很高,相信这世界上真正有能力把它改编得很好的人其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但他们不会去改编,一部分是出于对原作的尊重,另一部分是出于对于其名声的敬畏。
所以殷怜见过的大部分红楼改编,都还是比较尊重原著的。同人作品倒是很多,但多数都是娱乐之作,要与红楼本身的思想深度和完善度相比,那可是差远了,根本不值一提,写的人可能也就随便写写,从没有真正想要将真正的红楼化入自己的再创作。
殷怜敢这么做,倒不是觉得自己有那个水平,而是因为她本身胆子大,脸皮厚。
改不好怎么办?改出来遭人骂怎么办?
改不好就改不好呗,总要有个人出来试试。遭人骂又算得上什么?这世上一堆的抄袭剧魔改剧脑残剧,也没见人家少赚了钱或者少了一块肉。
当然,认真创作,然后被人污蔑,肯定是会觉得委屈的。群里的那群正经编导就是。但说到底,这种委屈,不能去污蔑你的人那里寻求支持或者进行辩解,这种人根本不在乎你吃了几碗粉,又何必在乎他们怎么看?
在殷怜看来,若她是小六,谁污蔑她吃了两碗粉,她就割了他的舌头,反正留着也听不到真话;谁看见了那碗多出来的粉,她就剜了对方的眼睛,反正有的时候也跟瞎了没两样。
跟恶人讲道理?不存在的。
她知道这部剧拍出来肯定会有争议,哪怕她对黑怀朱的剧本很有信心。另外,也一定会有人蓄意扩大争议来报复她,到时候她也有自己的打算。【1】
【6】
【6】
【小】
【说】
不过就目前来说,她不会因为争议而停止拍摄。
殷怜选择情景剧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红楼梦其实非常适合。
现代情景剧和红楼梦的核心其实非常相似,都是叙述人世百态。但是比起其他电视剧伦理剧,红楼更适合的一点,是它本身相对生活化,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深度挖掘和论述的价值。
就是人物足够复杂。
复杂的人物往往有着可推演的行为模式,这表示他们会更真实,更具有代表性——这里的代表性,指的就是故事人物和现实生活里的人的共通性。
这也是黑怀朱写这个剧本时候的重点。
作为情景剧来说,这部剧除了故事主线和一些经典剧情之外,里面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剧情都超出了原作的范畴,有些地方做了减法,有些地方则做了加法。
但这并不表示故事脱离了原作,相反,黑怀朱在写这部“同人”的时候,有仔细对于人物进行二次推演,既对于人物自身的人格进行了分析,又对于现实之中特征近似的案例进行了搜集和援引,所以以殷怜的眼光来看,虽然它在剧情和时代感上有大量偏离,但是对比原作却有一种精神上的相似。
举例来说,剧本里有一集是讲朝廷的。因为是情景剧,几乎是每集一个主题,所以殷怜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一集的时间跨度可能非常大。比如这一集,就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朝中有位年轻有才的大人,当初是状元出身,因为长得非常俊逸出尘,又才华洋溢,因此受到贾宝玉的推崇。
宝玉一向是不愿意读书的,不过后来随着这位大人在朝中崭露头角,他突然也爆发了一段时间读书的热情,并坚信对方能够改变朝中污浊的气象。剧集之中,他不但时时去搜集对方的诗文与八卦,并且还对对方的言行奉若圭皋。
为此,黛玉嘲讽他说凡人敬奉天上的星星不过如此,暗示了现代人追星的行为。
但是这位大人因为一直试图推行变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随着时间过去,坊间就有他各种的谣言传出来,比如说说他其实也贪污受贿,说他家里养的狗竟然都吃红烧肉,说他的妻子绣花时绣的牡丹似带龙纹,他可能带有不轨之心……
每次这样的谣言传出,姐妹们就用这事儿来说宝玉,除了宝钗对其读书喜闻乐见,会阻止他人之外,其它人都对宝玉的追星行为并不十分感冒。
宝玉也每每会想法设法为之辩解和开脱。在取得了殷怜的意见之后,黑怀朱特意把这其中的开脱写得较为勉强,并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就让这段剧情带上了些许讽刺的意味。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宝玉在常去的酒楼遇到了个女孩,据说原来是北郊一处庄子上的人,对方不久前刚刚家破人亡,幸好还有一把好嗓子,因此沦落来酒楼卖唱。她亲口告诉宝玉,说自己家是被那位大人觊觎土地,所以逼得家破人亡的。
宝玉虽然并不愿相信,但还是想法设法想要追根究底,结果就听说那女孩被大人的家仆找上门之后,被迫撞柱自杀。他去了酒楼,只见到还带着几分刺眼的鲜红血迹,顿时愤而回家,开始撕书砸砚台。
中间贾政的愤怒,贾母的阻拦姑且都不说。倒是黛玉说他:“之前那么多黑料你都能忍,还辩说都是假料,要么就是人家是有苦衷的,怎么突然就不愿意忍了?”
贾宝玉说道:“我虽然敬仰他,也得是因为他是个值得敬重的人。偶像再大,大不过一个人心里的原则。”
不过过了几天,听说那位大人已经被关押待审,贾宝玉挨揍之后养伤期间,辗转反侧,到底还是想到几件想不明白的事情,求黛玉陪他调查清楚。
黛玉给他做了个参谋,经过层层调查,果然发现了不对劲。原来那歌女根本没有一个被逼死的父亲,是一家欠了赌债的地主老爷和一个母亲重病的乡女做了一对临时父女,受人雇佣做了个局,因为那位大人的变法碍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才受了针对。
这个案子里面明明重重疑点,然后贾宝玉找了几层的官员,发现他们一个个都视而不见,顿时心里边已经了然。
他们回城的时候,就听说大人已经被革职遣返,沦为庶人。贾宝玉去找他,试图告知调查的结果,结果对方却回他一句:“我是清白的,我自己如何会不知道?”
引得两个孩子一阵怅然。
贾宝玉听了,突然又问先前的谣传,大人却认了自己确实有贪污受贿,家里的狗偶尔也分得几块红烧肉,甚至于妻子的手帕……却是绣得全然四不像,因此像什么都说得过去。
只贪污受贿这件事,大人亦辩解道:“和光同尘。若我分文不受,先不说京中的日子过不过得下去,就说这朝廷之中又还会有谁愿意同你共事呢?”
“为官做事,在大不在小,在心不在名。不过,我到底是功力不到家,还是栽了。”
一群孩子读完剧本,不说完全看懂了,但也颇有所领悟。
像是这一集里面,有意思的是,先前贾宝玉为之辩解和推脱的谣言全是真的,而他为之烧书的“事实”却反而是假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暗示了目前追星族的现状和许多政治谣言的典例——不追求真相,不求甚解。
官员的装傻也从另一层面上暗示了从上到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也不是没有正面教材的内容,比如说贾宝玉的那句“偶像再大”,又比如大人的那句“我自己如何会不知道”。
最后贾宝玉又开始悠闲度日,拒绝读书。黛玉看他闲得发慌,吐槽他先前的行径,问道:“你现在又不读书了?”
宝玉回答道:“读书有甚用?”
“你先前不还信誓旦旦,要用读书改变这朗朗乾坤呢?”
宝玉嗤笑:“读书改变不了朗朗乾坤,只能改变我。”
黛玉说道:“就不能有志气一点?便是大人走了,你也可以立下志向,自己来改变朝廷啊。”
宝玉便看向她,也不生气,只是好奇道:“你说这话,是当真的?”
黛玉顿了一下:“倒也不是……”
宝玉便说道:“你是知道我的。我是真个纨绔,可担不起这样的重任。”
柳枝儿看完,对一个地方有些疑惑,问道:“林黛玉这样的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吧?”
殷怜回答道:“话是这么说,但这部电视剧我们不按照正统的古装剧来。你就当它是一种戏说吧,我们尽量把一些背景观念设计得接近现代。”然后她很无谓地表示,“反正是同人。”
当然,剧本一共有四十八集,也不是全是像这一集这样比较沉重和社会性的话题。其中比如说贾宝玉扮女装挨揍,贾宝玉拿王夫人的胭脂调色给惜春作画挨揍,贾宝玉拿自己的玉佩抵当五十金为游侠买赎挨揍……别问他为什么老挨揍。
大约是他比较欠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