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荆城是蛮皇武氏统治范围之内,距离极北之地最近的一座小城,规模与野狼镇差不多,人口在百万上下。由于太靠近极北境,此城每年只有短暂的一两个月,气候稍微暖和,积雪得以融化,土地能够露出本色。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被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
铁荆城主武直,乃是蛮武皇族旁系的一支,年过二百岁,修为只有筑基中期巅峰。蛮皇武氏号称三十六金丹老祖,分别派驻包括仓山郡城、临渊城在内的各大城池,皇城之内更有三大元婴镇守。武氏一族乃是蛮墟荒原中,最大的一支人族势力。
像铁荆城这类的地处偏远的小城,虽然也是由武氏亲族出任城主,却没有什么嫡亲直系的修士高手愿意跑到这种冰天雪地,天气极端恶劣的地方来受罪。
而且铁荆城附近除了有一个出产玄冰石的小矿,以及能够猎取雪狼,极北银狐,狂熊之类的妖兽,再没有别的什么特产。被派驻此处的武氏族人,大多是像武直这样修为普通,血缘也比较淡薄的武氏远亲。
武直作为铁荆城主,主要的任务只有两桩,除了对经由此城进出极北境猎杀妖兽的蛮荒修士征收赋税,还有就是时刻监视极北境中蛮族部落的情况。
由于生存条件恶劣,极北境中的蛮族部落远不如西部荒原,或者南部丛林那般多,更没有南部那种规模大到可以与蛮皇武氏掰手腕的超大型的部落。
在极北境挣扎生存的最主要的一支蛮人部落,自称涂山人。涂山蛮人自称其血脉传承自万年前,曾经在极北之地出没过的一种妖蛟,也称雪蛟。
相传此种妖兽血脉强横,是仅次于真龙血脉的一种蛟龙系的高品血脉。不过,从后来人族修士捕获到的一些涂山蛮人来看,他们的血脉并没有自称的那么强大。有些人族修士甚至猜测,涂山人真正的血脉传承,并非什么雪蛟,而是类似林莽之类的高阶妖兽而已。
传说中,涂山人所居之处,非常深入极北境,距离铁荆城最少也有六七千里的距离,加之涂山蛮人的数量不多,据估计只有三五千数,而且行踪非常隐秘。
人族修士能够遭遇涂山人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连之前捉到的一些涂山蛮人,也有人族修士提出质疑,认为那些蛮人只是来自与涂山人类似的一些蛮人小部族,他们或许因为与涂山人通婚而获得一小部分涂山雪蛟的血脉传承。
凡是进入过极北境的修士都知道,越往北走,气候就越恶劣,人族能够在铁荆城扎根生存,就已经接近极限。而涂山人深入极北境那么远,几乎已经到达了极北之极,他们的血脉若非特别强大,应该没法适应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
正是基于上面的考虑,有些人族修士认为,那些被人族捉到的“涂山人”并非真正的血脉传承者。
关于涂山人的传言甚多,对于铁荆城的城主武直来说,他是蛮墟荒原亿万人口中,少数知道事实真相的人。
首先,蛮皇武氏不惜耗费人力财力也要在这极北之地建立铁荆城,为的不是那几个少的可怜的赋税,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寻找搜寻极北境深处的涂山人。并且一旦发现他们的踪迹,就会毫不留情地屠戮格杀,无论老少妇孺,全无例外。
甚至就在几百年前,武氏还有元婴太上亲临极北境,对于涂山蛮人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经历千年追杀的涂山人并非传说那般龟缩在极北之极,正相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极北境。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涂山蛮人的族群已经从最初的几万人,消减到频临灭绝的地步。
他们的族人数量并非传言的两三千人,据蛮皇武氏所掌握的情形,目前涂山人整个部落,加起来应该不过五百人,这个数甚至比极北境其他几个小部落还要少。
也正是由于幸存下来的涂山蛮族的人数实在太少了,加之他们行踪不定,在广袤无垠的极北境中,就如同汪洋中的一条小鱼,很难准确定位。
武直还知道,涂山人的血脉的确很强,或许雪蛟之说有几分可信之处。据说当年武氏元婴亲临极北境的时候,涂山蛮族的三位血脉强如妖王的大蛮王合力抵抗,竟然将元婴真人拖住一段时间,才让一小部分族人逃得升天。
大蛮王的实力与金丹修士相当,但元婴境的修士已经是妖皇般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巨大的。涂山蛮人的三位大蛮王,能够合力抗住一位元婴大能,其血脉之强可见一斑。
至于武氏为何要对涂山蛮人赶尽杀绝的原因,却不是武直这等权利边缘的人物所能了解到的莘秘。
武直也颇有自知之明,自忖即便运气好发现了涂山蛮人的踪迹,他也不会亲自披挂上阵,前去围剿。府中有可以传讯万里的极品灵符,完全可以将信息瞬间传递到距离此地十万余里的皇城去。
以元婴大能的遁速,三五日的功夫便可赶到,到时将涂山人的行踪报上去就是大功一件。只等元婴修士将这些涂山人全部抹去,他也可以回皇城复旨交差,然后回家养老去了。
武直的盘算虽精,无奈还是人算不如天算,眼下他的确得到了涂山人的消息,却不能凭此消息召唤武氏高手前来助阵。
早在一个月之前,几个进入极北境的荒原散俢带回消息说,距离铁荆城千里之外有一个人数将近千人的蛮人部落被灭族了。
武直当时心头便是一紧,据此千里之外的那个部落其实是铁荆城故意放入极北境的一粒棋子,为的就是收集寻找涂山人的行踪。铁荆城甚至还派过去一两名极擅长追踪的高手冒充蛮人加入其中。
听这几位探险的散俢所描述,这近千人的部落应该是受到了其他部落的突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死于飞枪的投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