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在品牌方很傻很天真的年代,转发量、粉丝量会决定艺人的商务报价。
至于现在?
全看粉丝的实际购买量。
正常的商务合作费用一次是200万。现在广告商是这么要求:我给你100万,后面的100万看你粉丝的购买量。
传统品牌挑选艺人时,数据只是参考。但互联网生态产生的电商,在业绩上恨不得和艺人对赌。品牌与艺人合作,对粉丝的强绑定是常规营销的一种。
这也是市场对流量艺人新的要求:不仅要充分开发、调动粉丝群体的情绪和能量,在需要的时候,使其极尽狂热、死忠,具备高效的号召力和行动力,还应该在必要的时候,精准地引导、控制、甚至扑灭它。
真有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觉?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如今天一般,明星和产业会如此需要粉丝。用艺人宣传安津津的话来说,无论如何明星都一定不能激怒粉丝。你能做的就是沉默,让粉丝满意、高兴,让他们留下来。
不是只有流量型爱豆才需要数据,数据公司客户里不乏饱受数据困扰的演员。他们不缺演技,对市场也没有太大野心,但近年来电影制作方,包括院线也在关注数据。流量的诉求,在产业链一环接一环往前返送,传导到艺人的眼前。
流量艺人有数据女工冲锋陷阵,非流量、知名度不够的艺人,就只能靠买。数据维护费用是艺人宣传工作的固定成本。
捍卫数据繁荣的巅峰之战,是对热搜位的争夺。营销公司每月总能遇到一到两位客户,要求把热搜数写进合同里?
听说乘风破浪的姐姐2开播前,一位70后浪姐多年来远离娱乐圈一线,但最近紧随潮流,陷入对热搜的狂热追逐中。她不打算为张小肠列出的热搜渠道费全盘买单,但需求不容动摇:死命地要热搜前三!
节目开播当天30个姐姐都在冲热搜,结果那天曝了华晨宇的事,热搜榜变得特别难冲。
专业数据公司的数据并非无懈可击,所以一大王牌利器是破解榜单,拆分出各项数据指标的权重,然后有针对性地刷榜。不断摸索试错后,他得出结论,某个数据公司的榜单,贴吧数据是关键。
在数据的世界里,数据公司可以是裁判,也可以下场当玩家。而这一切至少现在还缺乏监督,只能靠从业者的良心。
粉丝是这里重要的劳动力,在粉头的带领和运营下,帮艺人制造数据。数据还可以用来危机公关。一位艺人因为恋情曝光,代言的品牌微博下一片欺骗感情的骂声。
经纪人找到品牌公关,用一大堆数据游说对方:虽然出绯闻事件,但你看他又上热搜,热度已经到顶,粉丝量反而更多,这对我们来不是好事?
10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这套系统能杀死一个艺人。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在某战粉丝和黑粉陷入胶着后,有人对某战开出射向其数据的一枪。
这是一场假数据之名的报复:某战粉丝惹我不开心了,我就用数据让你们的爱豆完蛋。她希望用数据证明,某战已经没有路人盘,只有粉丝了?
这份报告具有蛊惑性,如果只是一个路人,看不懂数据报告,有个人跟我说,数据大拿写了一份报告,告诉你某战糊了,那可能就信了。因为好多人不会看也看不懂报告,只会看结论。
为了反击对手,论证爱豆依然充满力量,某战粉丝也在微博陆续推出数据分析。对立的双方,有人用数据报告论证艺人的垮掉,有人用上亿的专辑销量证明艺人依然能打。
没有人试图反对,反而将数据作为道德攻击、政治攻击后,打倒一个艺人的新手段。
作为文化资本创造物的一部分,艺人的命运极不稳定。供大于求,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运行逻辑,少数人的成功掩盖大多数人的窘迫。
系统每天记录艺人的粉丝活跃度:5个、10个、30个、100个、3000个……
这么多人,你可能不知道他具体怎么样,但过一个月发现它变成2万、10万,不停出现新的粉丝、老的又没有流失,你就会知道这个艺人必然会起来的。
即便如此高速运转的系统、不断产生和不断消失的生命也让他惶恐:因为你发现谁都不认识,刚认识了,三个月之后他就没声音了,这个事情就这么开始频繁发生。
智能手机让人们不再需要用短信打投,流量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营销成本翻几倍,艺人的职业周期却越来越短。
每年选秀机器会为市场带来几百张新鲜面孔,行业竞争和淘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残酷,这正是数据公司的生存空间所在。
只有稳定的50个人可以选的时候,你不需要太复杂的分析,因为怎么选都不会太错,突然变成500个人的时候就一定会用数据。
但也要保持警惕,一个说数据什么都做不了的人,离死不远了。一个说数据无所不能的人,离死也不远了。
数据本身就是参考,它让你知道真相,或者也许是接近真相。但判断是永远不可能工业化的,是靠情感和智商的东西。”
数据预测不了生老病死,预测不了七情六欲,预测不了一个人何时犯错,甚至也无法阻止一个艺人减肥或者发胖。
无望出道的艺人日渐消沉,长时间不回微信,不主动发微博,更不在意数据竞争。越来越懒得去练习课。经纪人骂过几次,也不再继续。
他们处于一种彼此放弃的状态当中,普通人很少能体会这些20岁出头的艺人,年纪轻轻就需要面对事业无望的现实?
听说至今这位艺人都没有被卖掉?
因为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接手。
所有人对这场买卖都已经厌倦,包括他本人。唯有数据系统永不停歇地高速运转,不带一丝情感地抓取、记录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一举一动,即使他们已经被市场抛弃。
长期以来娱乐圈的饭圈文化、流量为王的价值观,导致娱乐圈劣币驱逐良币,掌握流量的资本在娱乐圈长期占据重要话语权,将小鲜肉艺人、未成年人当做谋利工具……
此番治理是否能够倒逼演艺圈回归本真?
好作品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