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可惜我不能教你。”
“为什么?”李毅并没有料到自己会被拒绝,他本以为王老亲自来登门,自己这般诚恳的请求,他定会答应。
“你的进步很快了,子正,只要再给你一年的时间,不要说府试了,就算是院试对你来说也没什么难度,你的天分足以抵消他人十年的苦读。可是圣人的教诲你并不理解,你只是将读书当成进身的方式,可是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教导我们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而不是一个教导我们如何通过科举,如今的世道很多都是错了,都是对圣人的亵渎,你的天分很高,只要安心读书,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一代大儒,所以你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考验,而不是仅仅想着通过府试。”王老摇头,“这是我对你的期盼,我希望你能好好的钻研学问,以后对于自己能有所裨益。”
李毅沉默了一会儿,他扭过头去,“可是我没有时间,不是我不能安心做学问,而是这个世道,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
“更重要的事情?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比学问更重要。”王老的眼神变得锋利起来,“安心读书才能让你真的通晓学问,才能知道更多的道理,做更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过多的在乎庶务么?”
李毅咬了咬自己的嘴唇,王老还是印象里那个王老,刻板迂腐,一副老夫子的样子。
“王老,那就请你当做我没有说过吧。”
李毅的语气有些怒气,但是更多的是失落,他有些疲惫的坐了回去,显得意兴阑珊。
“辅国社的事情,我有所耳闻,那是你们在做的吗?”王老的声音传来,目光也变得温和下来。
李毅有些生气的喝着茶,道:“是我们做的,总算能顾让他们活下去。”
“可是之后呢?你觉得他们应当这么处置比较好?”王老的声音咄咄逼人,“你觉得你能够救活多少流民的命?”
“我从来没有想过能救多少人,但我在尽自己的能力去救每一个人。”李毅奋力去反驳,“辅国安民,流民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活下去,而豪杰才子也应当在这个时刻站出来,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尽自己所能?”王老微微眯起了眼睛,“所以,你会一直想办法去救那些流民?”
“是的,辅国社的宗旨就是辅国安民,我想给豪杰,给士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李毅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事实上他也在这么做。。
“你为什么要做这些?”
“我……我觉得是一种怜悯,更是一种责任。。”
王老挑了挑眉毛,“责任?你想要以辅国安民四字作为自己的责任?”
“也许吧……”李毅这句话说得有些模棱两可。
“那么看来你是找到了自己的路了。”看了李毅许久,王老的声音柔和下来,“子正,你过来。”
李毅缓缓地走到了王老的面前。
王老眯起的浑浊眼睛中含着一道锐光,和一种难以描述的神情,就像看见了一块璞玉,欣喜和欣慰在他的眸子里燃烧,烧热了衰老之身的血。
“子正,你真的愿意为民请命,辅国安民吗?你能一直走下去吗?”
李毅低下思考,这个承诺饱含的期望太大。
好半天,他“嗯”了一声,“我不喜欢自己认识的人惨死,不管是安新的乡亲们,还是高阳县的流民,其实我觉得他们需要我,这种需要让我坚定,坚定信念不准被人再伤害他们。为了这些,我就要变得更强,不只是在武力上,我更要在科举上某得一分功名,只要有任何能够保护他们的诶办法,我都愿意去做。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他攥紧了拳头,手背上的青筋跳了起来。他的拳头在抖,嘴唇也在抖,他终究还是把这个心底的想法轻易就说了出去。
在这个老人面前,李毅已经放下了伪装,他忍不住,在这场征途中,他是多么希望多一些人来理解他、帮助他。
王老忽地笑了,他看向李毅的眼神充满了欣慰和赞赏,“世道崩坏、百姓疾苦,你能够担得起这幅重任,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老夫还没有闭塞,如今大明风雨飘摇,天灾**层出不穷,更是让这个庞大的王朝有了太多的悲惨。”他握住李毅的手,“我之前说的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只是对于读书。,因为我辈读书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太多人的陷入科举的怪圈中,一心想着如何仕途光明,升官发财,这是他们的心魔,我不愿意去满足。”
他站了起来,拉着李毅的手,“子正,但是你不一样。我本来是不愿意教你的,你的心里有太多的火焰,也许有一天,你会被自己心里的火烧死。可在这个尽是懦夫的时代,难得听见猛虎的声音,更珍惜的是,你这头猛虎有着最纯真的仁义之礼,我能够感觉到,命运让你出现在我面前,就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帮助你。”
李毅看着王老突然激动的神情,在诧异中带着些许的理解。
以前听说有人读书读得多了,才能成为纯真的人,而王老这个通识儒家经典的儒者,在这一刻却是被自己打动,想要全力帮助自己。
“我会帮助你提升功底,通过府试。”王老幽幽地说,“子正,我会全力的教导你,想尽办法提升你的才学。记住,机会只有一次,要是你坚持不了,那就趁早放弃,不要浪费老夫的时间。”
“什么?”李毅脸上露出喜色,看着面前这个老人,兴奋道,“王老,你愿意教我?”
要知道王老可是保定府有名的先生,教学的经验十分丰富,要是他愿意全力教导自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功课,不要说县试、府试,就是院试,李毅也想试上一试!
王老露出笑容,看着欣喜的李毅,道:“老夫也算是教书育人数十载,学生中进士也是出过不少,可惜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碰到国士之才。到老了,却是发现了你这个另类,我倒是要看看,最后你能变成什么样!不过你也别高兴太早,你的底子太薄,需要快速打牢基础,老夫需要对你十分严苛,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消的,你,确定自己可以?”
李毅站起身,稽首拜道:“弟子定不负先生教诲。”
王老见了,满意的点点头。
之后,李毅返回学堂,在王老的辅导之下,开始专心读书。
读书需要循序渐进,巩固基础、强化训练、综合练习,如同后世的高考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行。
而王老见识过李毅的背书能力,所以专门抽出来时间,让其先把基础打牢。
李毅回到学堂,也不去理会其他学子,自己一人找个僻静的地方读书,逍遥自在,速度也很快。
明朝科举主要靠的是四书五经,四书乃是: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当然,科举之途这般艰险,只通背四书五经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博览群书,在其他的著作中学习一些经典的解读和典故,用来佐证,这样做出来的文章,才算是合格。
李毅已经将四书五经全都背诵一边,虽然不能说是倒背如流,但是一章一篇,只要说到,他都能很快背诵出来,可以说是合格了。
四书五经合格,接下来要看的就是围绕着四书五经的一些著作。
李毅首先看的乃是,《孟子集注》。要知道古文晦涩,后来的一些大儒进行了解读和注释,这些都是科举的重点内容,是一定要背的。
孟子是四书里最难的一书,太祖朱元璋就不喜欢孟子,而作为应试书籍,孟子里被删减了不少诛一夫之类不利于皇权的话。
李毅打算从孟子入手,《孟子集注》那就必不可少了。
他将书籍摆放在案上,摊开《孟子集注》。
本来卢长波等人对他不满,也没发过书本,这套《孟子集注》是保定官绅拜访自己时,特意留下的礼物,李毅手里的这本,乃是一套私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
相比于他人用发黄的竹纸作的书本,李毅这个却是用上等的纸张,线装,版刻都十分精细,接近原版,书里错漏,谬误都很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保定官绅误打误撞之下还是做了件有用的事,至少李毅不用到处借书、找书了。
翻开书,书页上带着芸草香,芸香可以辟蠹,所谓书香门第,书香就是芸草香。
李毅开始慢慢的看开头的文字。
之前王氏不仅交过他识字读书,还着重解释了读音,要知道文言文晦涩不是故意为之,一字一句都是有着严谨的各式,就算读起来,也是韵律十足,整篇不加句读,也能朗朗上口,若是白一些的文章,看起文言文有时还白话文更顺溜。
书页翻过,纸张脆响,李毅立即无比专注地读起来。
李毅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只要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场所,握着一本书,就能够进入这种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心无杂念,忘记时间的感觉,仿佛如老僧坐定,整个人沉浸于书海之中,随着一字一句而或恍然大悟,或拍手叫好,或黯然神伤,这样的感觉实是无比美妙。
从卯时开始读书,过了两个时辰,学堂里才陆续有学子赶来,李毅这时候则是收起了书本,去找王老。
每天早上自学之后,王老是要检查功课的,之后还要为李毅讲解一些重要的点。
比如今日检查完孟子的背诵之后,王老讲得是《孟子》七篇里的第一篇前半部,梁惠王上。这一片就算是前世,李毅也很熟悉,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这是高中课本的一段,不得不说,高中课本的古文诗句皆是经典。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起来大概的意思就是: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这就是读书的一个好处,能够引经据典,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而只要有寡人之于国也,一句就能阐述一个治国的理念,简单易懂,却发人心醒,可以说是古文的魅力。
当然,王老并不一味地教李毅科举应试的办法,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的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和学问智慧,一言一句都是有着前人对于智慧的总结,再由王老这种儒者讲解着说出来,更加浅显易懂,十分切中要害,引人深思,李毅听得都有些出神。
这个,才是古文的魅力,既能够增长学问,又能够给人以人生智慧,朝闻道而死,可以说是了无遗憾,估计就是这种感觉。
李毅态度很好,王老也是十分欣慰,但是在讲解之余,他还是会提到诸如读书人真正的气度,追求于功名,但不为功名所累,坚守仁义礼智信,不可轻率无礼,这些气节、品质。
李毅一面看书,一面就里面的意思,一步一句的琢磨,但是他的功底还是太浅,涉猎的学问太少,很多东西只要需要旁证侧引,他脑袋里的学问就不够用了,因为没有其中的概念。所以王老讲得三成李毅都不太能听懂,这还是王老知道他基础太差,专门用浅显的语言来说,不然他的情况还要更糟糕。
只要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出错误就好,李毅也不着急,依然保持认真的态度。
他索性拿起笔来,拿起笔来蘸墨,在书中留白的地方将王老重要的讲解全都记下,读书时候记课堂讲义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眼下即是听不懂,就果断记下来,留着课后再慢慢揣摩,只要自己的基础越来越好,很多东西再看,就会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