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一次大家都只是嗡嗡议论着,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多说一句话。
说到底他们也只是一群窝里横的废物而已,当皇帝真的概不论的举起屠刀时,他们就会如同洪武朝之时,再一次变成孙子。
这个才是朱聿鐭最想看到的政策,他是想要彻底打破如今大明的政治格局,就必须要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在如今八股文制胜的时代,录上来的官僚后备军,要么是一些死板书呆子,要么就是一些最擅于钻孔捞偏门的油浸泥鳅般的婊子般人物。
毕竟以八股文那死板的规则下,也只有这两类人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但这两类人,死板的书呆子,往往都是一些如刘宗周、黄道周之类,既可敬又可怜的人。
拿刘宗周为礼,当初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
自己坚守着儒家的基本核心仁义,但对于身边党同伐异,群魔乱舞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不断提倡欲治天下,先治人心,但却根本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毕竟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四书五经的范畴。
黄道周更是在时局崩坏,大难便在眼前之时,彻底绝望之下,自己组织了数千人的队伍北上抗清,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因他既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又不愿意亲眼看着自己效忠一生的大明灭亡在他面前。
但是他没有统军的能力,虽然有不少叛将重新反正,让他有昙花一现的胜利,但在满清正规军大举前来镇压之时,也只能速求一死而已!
虽然他们俯仰不愧天地,大多下场足够悲烈,令后世子孙敬仰其气节,但对当时的整个大局没有多大的意义。
另一类人就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泥鳅们了,他们极善钻营之事,更是擅长抱团打压政见不同者,为了各自家族的蝇头小利,根本不会管国家利益会有多大的损失。
这些人录取的越多,对于国家的伤害就会越大,有这么一大群整天不干人事,却不让别人干人事的家伙在,只要谁敢干有利国家的人事,就会群起而攻,大明朝能好的起来才是怪事。
而将策论与经义齐平,这看起来虽然算不上是打压,但却是极大的损害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毕竟这些官员大多是耕读世家出身,几百年来早就将八股文研究到了极致,他们的后代借助这些前辈的经验,中举的几率将普通人家的读书人,远远的抛到几条街外。
更让朱聿鐭觉得不爽的是,这些人所谓的上层阶级,更是相互之间以师生、同年、世交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关系网!
偶尔有一些聪明之辈,能够靠自身破开一道口子加入进来,但是若不低头或者同流合污,就不可能有向上的机会!
在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之中,任何人想要向上爬,只要不是他们的自己人,都会变得事倍功半,可以说基本上将下层向上的路完全堵死了!
而朱聿鐭要做的,就是在这密不透风的关系网上开了一个口子,无论这个口子有多小,都会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而这些之前一直被压制着的新鲜血液,大部分都会是他的天然盟友。
一个腐朽的国家,想要重新振作起来,就必须有新鲜血液,并且用新鲜血液将之前的淤血冲洗干净,并且需要有莫大的气魄,将身上寄生虫连同一部分血肉全部清理出去。
一旦成功,那就是极为罕见的王朝中兴,这个王朝会再次续命个一两百年。
虽然屠龙者,最终依旧会蜕变为恶龙、
同样,新鲜血液时间久了,同样会变成淤血。成年的寄生虫虽然收拾了一遍,但肉眼看不见的寄生虫虫卵,却还在身体上慢慢的成长着,迟早会再次成年。
但是朱聿鐭觉得这不重要,他需要的也仅仅是帮助大明挺过这段时间,让华夏大地不再沉沦三百年,最后沦为东亚病夫而已。
这个目标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看过后世兔子连挑十六个堂口的壮举,朱聿鐭就深深的明白,只要彻底将国人的血性给激发出来,任何敌人在他们面前,都只是渣渣而已。
但他却是不能这样做,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后世太祖的能力,也没有后世太祖身后那个愿意为国为民的团队,若是真敢不自量力的东施效颦的话,估计会死的很难看。
不过做不到那么牛叉的气象也没什么,只要改变以文御武的政治格局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国人的血性回归,哪怕没有太有力的组织,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满族能够撼动的。
但饭要一口口吃,路也要一步步走。
具体到如今的形势,除了建立一群实力强悍的武勋外,还需要将读书人之间挑拔对立,让他们自己先行自己内讧打上一场,无论谁输谁赢,对于朱聿鐭来说,都是他赢了。
毕竟读书人之中,也是会层次与阵营的,大批在科举中上失意的读书人,都将是他的助力,为了夺到权力,估计他们是不在乎双方同样圣人门徒的身份,会先拼一个你死我活的。
而策论题就是一个上佳的引子,可以让原本在经文制艺上输定了的读书人,有了一处可以翻身的地段,让原本许多无望的读书人,能够靠着策论脱颖而出。
当然朱聿鐭并不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好先生,他并不是好心到要给这些注定失意的读书人一条坦途,而是他需要通过策论题,而选择他所需要的官僚队伍。
通过这些人的策论答案,他可以选出政治立场和他靠近的官员,慢慢提拔这些人,让这些人在朝堂上慢慢占据主导地位,那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如今这般靠以杀吓人了。
而今年的策论题,便是国家税务问题!任何政治观念和他相近的人,他都会选中留下,再历练一段时间,听其言,观其行,选择最为合适之人委以重任。
朱聿鐭并不担心没有人敢揭露时弊,不担心没有人与他政治立场相近之辈。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有焉!
他都已经树立了榜样在前,马上就会新鲜出炉的税务部门,就会将他的态度表达的一清二楚,相信会给有心人鼓励的。
或许这些人也许不是出于本心,只是单纯为了讨好皇帝而改变的政治态度,但朱聿鐭需要的,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只要能够让制度确立下来,稳固的运行几年,大家就会形成习惯,虽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而朱聿鐭也早就有了觉悟,他这一生,手上必定会沾染上无数的鲜血,以及无数的罪与乱!
但朱聿鐭有信心,也有能力告诉全大明的人,这一辈子,你们永远也摆脱不了死亡和税收这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