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谋定 悬殊 轻而易举
“大人,仁川这边的还有几百朝鲜的守城士兵,这些人不用杀吗?”
坐在那酒肆两名年轻商人看起来也有从属,等到青衣人兵马禀报满洲士兵都是杀光之后,坐在右边的那名商人欠身询问。
坐在左边的那个人已经是站起身,把身上的商人袍服脱了下来,里面穿着的是一身轻甲,边上有青衣的士兵递上各种武器,他一一佩带,笑着回答说道:
“郑先生不必多虑,这些朝鲜兵卒在我胶州儿郎出现的时候,这些孬种立刻是磕头投降,把城内鞑子兵马的虚实甚至是在谁家嫖宿都是说的明白,这样的绵羊,看住了当个苦力也好。”
被称作“郑先生”的人跟着站起,他的笑容多了几分逢迎,跟着说道:
“小王将军此次来,已然是立下大功,来日前途必然是不可限量。”
这话说出来,那边的小王将军先是一笑,紧接着神色严肃了许多,开口说道:
“郑先生,我们胶州营能称得上是将军的只有平南、和征西两位,王海如今只是参将,不可坏了规矩。”
那名郑先生点点头也是脱下了身上的长衫,露出里面一身短打扮,正是海上水手船员的装束。
王海走出酒肆,左右看了看,肃声的问身边的人道:
“仁川的鞑虏和朝鲜兵丁可有逃出去的吗?”
立刻有一名青衣大汉接口回答道:
“没有,我军在发动的时候已经是守卫住各处的关卡,确定是万无一失。”
王海点点头,又是问道:
“汉城那边的消息传过来了吗?”
“回禀大人,那边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
汉城到仁川,尽管有陆路相连,也有汉江水道。可单程怎么也得需要一天到一天半,王海在那里略微沉吟下,朗声说道:
“能把那些鞑子引出来,也就是少点麻烦,要是引不出来,咱们这次带了大炮,直接轰开也不是不行。”
这番话像是命令又像是自言自语,说完之后。王海回头和站在店中地郑先生说道:
“郑先生,可以让海上的船过来了,晚上,船能进港吗?”
那名郑先生走出门,扬起手试了下风向风速,开口回答说道:
“还要派船去通知,现在风小,要是过来。最早也要明天早上。”
王海琢磨了下开口说道:
“郑先生,这次来朝鲜,王某固然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难道郑先生不是吗,此次回去在族中的地位怕是不同了吧?你我二人好好配合。抓住这个机会,免得日后落魄时候嗟后悔。”
本来以王海的性格,根本不会这样的小心翼翼,可看着当年的兄弟都是一方大将。现在大帅给了自己这样的机会,必须要好好地把握,尽管大兵临小国,把握十足,可仍然是步步谨慎不敢有一点小错。
跟着他来的那名郑先生,却是郑鲨的儿子,换做郑蛟,郑家这一带起名或者是在猛兽上找。或者是在这些凶猛的水族上找,而今郑家,郑家三子“龙”“虎”“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核心,旁支子弟想要在这个郑家到个比较高的位置,也要看在外面挣下的功勋。
这次带着船队来到朝鲜,那边郑芝豹还在做着人质,又是牵扯到郑家将来荣辱富贵的大事,肯定要选个放心地人来领队。
不过这件事情看似危险。细想下却也没有什么难处。谁来谁就是大功一件,郑家的各系子弟也都是蜂拥而上。当然,郑家名为家族,实际上倒像是个地方上的藩镇,各项体制也不是靠亲情就能玩转的。
到最后,郑鲨的面子和功劳都是极大,这个好差事也就落在了他这一房上,郑蛟已经是在这南直隶和山东之间来回奔波了几年,对地头也熟,人也是熟悉地很,做起来当然是轻车熟路。
大明禁海,这朝鲜也是有样学样的跟着禁海,所以仁川堪称是良港,但规模很少,眼下这个规模,还是大明利欲熏心的海商为了和满清贸易,才开始动用了这个港口。
港口内的汉人不少,也有少部分地倭人,朝鲜人的人数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不过相对与朝鲜内陆人的懦弱,这边的朝鲜人都是内陆混不下去过来讨生活的,南来北往的人见多了,也都是有些胆气。
本来临近年底,仁川这边冬天会有二十多天的海冰封港,所以在十月下旬基本上没什么船来这边了。
偏偏今年九月十月间那次大规模地货物上岸没有到,这些人都打算是早点谁家,谁想到前面前几天,十几艘郑家的货船靠岸进港,在港口做的久了,这些人心中都是明白,这郑家是大明的第一海商,每次都是贩运大宗的货物。
这次尽管晚到了几天,可按照往日的规矩,郑家的货物一来,肯定会有其他家的商人跟着前来,趁着年前还能赚些银两加用。
郑家这次带地水手未免太多了些,都是精壮地汉子,那些在码头上出苦力的朝鲜人未免有些不满,心想这点小钱你们还要和我们抢,水手多了,用来搬运货物地劳力也多,花钱雇佣的也就少了。
谁想到对方带着这么多人不是用来搬运的,而是来杀人的,差不多就是两天的工夫,仁川城内那些作威作福的满清士兵都是人杀了个干净,那些狐假虎威的朝鲜士兵也都是被看管了起来。
闹了兵灾,谁都知道要有大事发生,想要离这里远点,那些“郑家的水手”却不肯放人,在仁川城内的这些各族的百姓都是忐忑异常。
仁川城内的朝鲜人可都是知道那满清兵马的厉害,心想要不把城内发生地事情报官,搞不好自己要摊上很大的麻烦。尽管城内是严密封锁,可还是有许多的人打定了主意,等开城放人的时候,一定要去附近的地方报官报信。
这也算是软弱的民族也有软弱的反抗方法,但这两天的仁川城都是特别地安静,城内的这些朝鲜人都知道说是第二天早晨,也就十月十四这一天,仁川城就不再继续封城。让人自由出入。
不过第二天早晨,城内的这些有心报信的人都是彻底死心了,仁川这个小港口的已经是被大船塞满了。
一队队的士兵从船上鱼贯而下,在港口列队后开往仁川东边的空地上集合,在城内的所有闲人都是被征发到港口去搬运各项辎重货物,有些船上甚至还装载着马匹,有心报信地这些人看到船上卸下来的大炮,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武器。也从没有见过这样威武精锐的士兵。
看到这样的武力,所有人都是胆寒心怯,这时候就算是放他们出去,他们也不敢去报信了,是兵灾要到了。还是快些逃到偏僻地地方为好。
但到了现在,就算是这些人想要走,恐怕也是走不了了,城内所有能动的青壮全部被征发为民夫。为大军搬运物资,擅自离开的人一概格杀无论。
按说这远距离的运输,士兵们下船之后,总要有个短暂地休整,但这些跨海过来的船只,有部分的士兵在下船之后整队,直接是在人引领下朝着汉城的方向进发。
仁川港不大,五千多名士兵加上携带的辎重火炮等物品。从早晨一直是卸货到晚上,王海这次带着孤军在朝鲜,事事都要小心翼翼,尽管有专门的军需官和部下负责点检,可他还是亲自的查验那些重要物资,火炮、火铳还有相应的东西。
不过在朝鲜有件事情却是相对方便,那就是火药,因为朝鲜也有火铳兵地编制。所以各处的武库对火药都有些储存。这些物资就地征发,倒是可以让山东方便一些。
王海在济南这边带了两千实验大队的精兵。来到登州府之后,又从登莱总兵赵能的属下抽调了三千人,乘坐郑家的海船,自威海卫的军港背上,来到了仁川港这边。
尽管仁川港是汉城的海上门户,只要是在这个港口登陆,就可以顺着汉江直入汉城,可这边却没有什么防务,也就是一百多的鞑子士兵,还有三百多地朝鲜士卒,或者说这边地人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人从海上打过来。
不管是满清还是朝鲜,对于海上的都没有什么概念,就好像是在正常发展地历史上,尽管孔有德曾经带兵从登州府城乘船北逃,可满清始终没有想到从海上攻击山东,在山东登陆,实际上有长山列岛,这是个很方便的事情。
他们认为不会有敌人从海上攻打过来,不代表着敌人不会从海上过来,胶州营的精锐部队配合上郑家的船队运力,投放五千人在朝鲜,可是足够了。
按照王海事先的估计,这边的兵马登陆之后,中午在那边就送来了消息,不过来报信的人却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有些事情很明确,说的是城内的鞑虏士兵都是被引了出来,在汉城和仁川的路上设伏截杀,已经是全歼,但那些伏兵大概是三四百人,歼灭鞑虏之后,为首的那名把总命令大家换上鞑虏的衣服,骑马回城。
实验大队的士兵实际上相当于其他处的士官,是山东最精锐的士兵,他们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王海给他们的任务是把城内的鞑虏都引出来杀掉,就是害怕城内的鞑虏去其他各处求援,或者是关闭城门死守。
关闭城门死守,尽管城内的朝鲜人没有什么战力,可汉城好歹算是个大城,拿下来也要花费力气,而且若是这四百名鞑子督战,事情多少会有麻烦。
但杀掉了鞑子之后,却难保城内的这些朝鲜人在不辨虚实的情况下,去给平壤或者是辽东一带的鞑虏报信,尽管满清兵马在这一带的防御空虚。但仍然能有五千多人的军队可以动员,到时候加上裹挟的朝鲜士兵,那就真是大问题了。
这些在道路上截杀鞑虏地士兵也真是光棍,考虑到这些方面,索性是行险冒充,反正这段时间,他们在汉城内也多少了解了地形,特别是知道这些鞑子的军营到底在什么地方。
他们穿上那些被杀死鞑子的衣服。血迹和那些破口草草的擦拭下,然后就是上马朝着城内跑去。
汉城内的朝鲜文武大员,根本就没有想到那些好像疯了的汉人是在城外设局伏杀,这些朝鲜官员只想着如何平息满清上国兵马的怒气,不要给自己招来灾祸。
几乎没有任何的朝鲜人近距离看到了那场伏击战,所有地人都是害怕的跑得远远,他们只知道战斗很激烈,这些人看到的也就是汉城这些人所知道的。
天色将黑的时候。他们才看见几百名骑兵出现在视野之中,等看到这些人的穿着打扮,正是白日里跑出去的满清士兵之后,在城头守卫的兵曹判书就一叠声地命令士兵们开城,看着这些上国士兵已经是杀得累了。还是快些开城门,不要让他们生气。
“满清兵马”直冲进城门之中,在街道上也不停歇,横冲直撞的回到了自己的兵营之中。
朝鲜上下官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些满清上国的兵马已经是把怒气全部发泄了,想必那些不知道因为什么失心疯的汉人们都已经是被杀光了,在满清兵马出城地时候,这些人怎么琢磨也琢磨不出那些老实的汉人商户为什么突然做出这样的举动。
好像是温里罕曾经在五月的时候抢了某个大明商人地女儿,尽管那个女儿最后上吊自杀了,可这都过了几个月,不会现在才提出来吧。
不过这些事情都和咱们朝鲜无关,还是先把酒肉女子送到营地去。让这些上国的兵马不要继续发火才好。
驻扎在汉城的满清兵马今晚的怒火格外旺盛,一路回营之后就是关闭了大门,朝鲜筹措的这些劳军物资统统被挡了回来。
不要物资不要紧,只要不出来朝着朝鲜平民撒气就行,朝鲜的领议政大人也不含糊,当即是命令汉城的城防无关连夜抓捕在城内的汉民,朝鲜这边除却商人之外,还有不少地汉民从事别的营生。这次一并抓起来。
眼下朝鲜是满清的藩国。至于这大明的汉民,理会他做什么?
满清在汉城的军营内还有十几名留守的人员。这些旗丁倒是觉察出来了不对,可他们十几个人能干得了什么,当即被乱刀砍了。
直到第二天,去往伏击现场勘察的朝鲜差役才发现事情不对,因为被掩埋在现场的那些尸体,挖出来之后,明显能看到后脑勺地金钱鼠尾,也就是女真八旗士兵地辫子,来勘察的衙役当即就是慌了,既然这边地是女真人,那城内的到底是谁。
来这边勘探的差役们连忙的纠集附近的民夫,甚至是连路人都被他们找来做苦力,把昨日埋下的尸体要都挖出来。
越挖越是心慌,每一具尸体都是被扒光了衣服,脑后有哪个辫子,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通知汉城内,开没有等他们启程,就看见一支不是朝鲜军队也不是满清军队的兵马,大摇大摆的开了过来。
这支队伍差不多有千余人的模样,兵甲精良,气势逼人,问题这异国的军队根本没有隐藏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是在自己的国家行军一样。
路上的行人那真是鸡飞狗跳,乱成了一团,谁也不敢阻挡在这军队的面前,看这支异**队行动的方向,好像就是汉城所在,朝鲜的王城,有些脑筋灵活,了解知识多的,就想到了当年倭国大军渡海来犯的往事。
看这些军队分明是汉人的模样,难道是因为咱们朝鲜臣服于满清,大明朝廷终于派人来惩戒了吗?
大明作为朝鲜的宗主国足有三百年,又有万历年三大征派遣大军把朝鲜从灭国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的事迹,这天朝上国在朝鲜人心中的威压,可不是其他国家的人能理解地。
不管是路上的行人还是那些查探尸体的朝鲜差役,都是有种绝望的情绪蔓延。莫非朝鲜就要亡国了。
所有遇到这只汉人军队的朝鲜人都没有想到去给汉城或者是附近的官府报信,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跑,离这汉城越远越好,大明的军队来惩戒了,这可是实实在在地天威。
汉城城外三里左右的地方,驻扎着朝鲜的三千多兵马,这三千多兵马加上城内的两千多城卫军,就是汉城周围最强悍的武装力量了。
平素里这三千多兵马可是牢牢掌握在领议政大人的手中。为朝鲜的首席大臣耕种汉城周围最肥沃的土地。而且在汉城王宫中出现地几次小乱子,都是依靠这支兵马来平定的,可以说是精锐,当然,这只不过是朝鲜的精锐。
朝鲜的真正能打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在和满清接壤地地方,这里一直是和当年的满清还有一些生女真部落战斗,士兵们多少都有些战斗力。比如说朝鲜火铳兵击毙满清鞑虏五大臣质疑的费扬古就是当年的战果。
所以朝鲜北部地这些士兵就是目前满清抽调的主力,大战小战都是要朝鲜的火铳兵跟随。当然,这其中或许也有消耗朝鲜能战兵力的意思。
按说,一支不明国别的军队出现在自家的王城周围,作为在附近戍守的军队,无论如何也应该出来盘问和截击。这是他们的职责。
胶州营派出来地这支偏师已经能看见汉城的城墙了,那支驻扎在大路边上的朝鲜军队的确是看到了这支急进的偏师。
在汉城外驻扎的这支朝鲜军队的军将可是有个很骇人的职衔,汉城守备兵马万户,不过他地胆子明显没有他地官职名称大。犹豫了再三他才派出来几名军官过来询问,这支突然出现的军队到底是那里来地。
有一支不明身份的军队出现在自己国家都城的边上,作为守卫都城的军官不立刻率部开战阻击,反倒是要派人询问,可见这朝鲜也已经是烂到了根子上。
这就是所谓文贵武贱的结果,朝鲜把大明那种重文事轻武勇的作风发挥的更加彻底,所以到了这等末世才有如此的笑话出现。
对这几名战战兢兢询问的朝鲜武官,王海率领的这支偏师用火铳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两名武官当即被撂倒,另外几个人连滚带爬的跑回了自己的营地。
果真是攻击汉城的敌人,这位朝鲜的兵马万户反倒是犯了难,他和他的手下这些年那里打过什么仗,全都给人当佃户种地了,怎么出去和外面的敌人打,唯一能做的还是放炮示警,让汉城提早做准备吧!
第一声号炮放出来。胶州营的这支偏师已经是冲进了营中。山东这千余人的部队,可不想在身边还有几千人的敌军。
战斗简单的让带领这支偏师的团守备不能相信。战斗开始是冲进朝鲜这军营的营中,结束的时候也是冲进这军营的营中,看见如狼似虎的胶州营官兵,这些朝鲜军队和那名万户很聪明的很迅速的选择了投降。
登陆部队的这支偏师没有什么打算接收投降的意思,可这三千人要动手杀也很费事,索性是全部驱散,这等孬种软蛋,想必没有偷着杀回来的胆气,果然如此,这些朝鲜的农兵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头都不回。
那声号炮还是惊动了汉城的城防军,既然有敌来袭,那关闭城门就是第一要务,城外的这支山东部队此时有些急了,本来这等急行军就想是趁乱入城,现在城门关闭,凭借这些轻装部队的装备,想要强攻却不现实。
不过,城门也就是关闭了一个时辰左右,南门居然又被从城内给打开了,原因自然是很简单,假装成鞑虏兵马的那些胶州营精锐,得知城外来了军队之后,立刻是全部动员,杀向南门,南门这些朝鲜的城防士兵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满清上国兵马”杀的落花流水。
汉城,里应外合,轻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