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把头一甩:“祖二将军何出此言?我杨振从不知投降二字怎么写!我此次前来,是想告知祖二将军,援军不日就到。将军及城中的将士放心守城便是。”
祖泽溥一听心中升起一丝暖意,但紧跟着便是一阵酸楚。
杨振身后的豪格,听到杨振如此言语,气得浑身栗抖。他手指杨振,大叫道:“好匹夫,竟敢蒙骗你家大帅。”
杨振双眉立刻竖起,破口大骂:“蛮贼,我杨振岂是贪生怕死之人。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可想要杨某投降,想瞎了你心。”
豪格早已怒不可遏,他抽弓搭箭,一箭正中杨振的后心。
杨振惨叫一声,翻身落马。
豪格并不解气,手舞大刀直奔杨振,他要将杨振乱刀剁成肉泥。
豪格马向杨振而来,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大叫一声,两只手臂紧紧把自己给抱住了。
大叫之人,正是李禄。李禄见杨振栽倒,再不迟疑。他大吼一声跳起来,双手抱住了豪格。
豪格乃是清军主帅,有万夫不当之勇。岂是小小的李禄所能困住的。
豪格在马上一个老龙抖甲,一下子就把李禄甩于马下。未等李禄站起。豪格一刀便砍下了李禄的人头。
豪格气愤难平,他命手下骑兵,来回肆意践踏杨振与李禄的尸身。
城上的祖泽溥看在眼中,竟然疼得掉下来眼泪。
豪格杀了杨振与李禄,随后再次命人攻城。可是这松山实在是易守难攻,豪格攻了数次,都未能得手。
消息传到皇太极的耳中,他即刻下令,命豪格南下宁远,放弃松山。
豪格领命,带兵三万攻向宁远城。
如今镇守宁远的乃是都督同知金国凤。这位将军乃是明末一位不可多得,勇猛无比的将军。可惜,有勇无谋。
说起金国凤,还有一段往事。就在年初二月份,金国凤还是一名副总兵,奉命把守松山。
当时,清军的铁骑正在关内践踏中原大地,为了
防止关宁铁骑断了清军的后路。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与松山。
因为松山易守难攻,故此清军先用红夷大炮进行猛烈地轰击。松山的城墙与城门在一阵阵轰鸣中被炸得粉碎,数不清的明军被炸上了天。
金国凤见清军的炮火实在是太猛烈了,龟缩在城中,只有挨打的份。故此,金国凤下令,带着一千明军骑兵冲下松山。
由于松山脚下硝烟弥漫,故此清军并未发现明军出城。
金国凤的骑兵借着迷雾般的硝烟,像一阵旋风般很快冲下了松山,来到了清军炮兵营的阵地。
清军的炮手没有想到明军敢冒死冲下松山,故此并未留意。可当看到明军的骑兵时,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各个吓得手足无措,只有几个明白过味的抽出腰间的短刀,想要和金国凤所带的骑兵拼命。
金国凤来到这些炮手的跟前,一声怒吼,举起大刀,如削瓜切菜般将清军杀了一个干净。
可是,金国凤的突击也就持续了片刻。得知消息的皇太极立刻派兵围剿金国凤的这支骑兵。
金国凤一经得手,不敢恋战,慌忙带兵回山。
皇太极见炮兵死伤不少,心疼得直蹦。他举起令旗,下令猛攻松山。
而回到松山的金国凤一边命人修补城墙,一边率领军兵奋力苦战。
没有了大炮的威力,清军攻取松山的势头被金国凤牢牢地给遏制住了。皇太极攻了数次,松山城依然屹立未倒。
皇太极围了松山四十天,最终还是未能拿下,只得悻悻而走。
金国凤由于把守松山有功,崇祯皇帝特别嘉奖,升任金国凤为副都督佥事,宁远团练总兵官。
这一次,金国凤镇守宁远,却发现宁远的军兵与松山的军兵差得太远。松山的兵原先都是祖大寿带出来的,虽比不上清军骁勇善战,但也有一股子不怕死的劲头。
可是,眼前这些宁远的明军,各个都是兵油子。当兵就是混吃混喝,别的一概不会。这也许说得有些绝对,
但明军与清军的数次对决,几乎完败,造成了明军对清军从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明军对于打胜仗已经彻底没有了信心。既然打不赢,何必要去送死。
金国凤见这些军兵各个畏清如虎,气得浑身栗抖,却无可奈何。金国凤考虑再三,觉得需要一场久违的胜利来鼓舞明军的士气。
他带领自己的一千名亲兵,悄悄摸到宁远城外三十里外的北山冈,准备趁着夜色伏击清军的队伍。
可惜,当金国凤刚刚带兵出城,就有探子将消息传到了豪格的耳中。
豪格不声不响,带兵将北山冈团团包围了起来。清军断了金国凤的粮道和水源。
金国凤无粮无水,军心立刻涣散起来。虽然,明军跑是跑不了,但已经全无斗志。金国凤下令突围,可是哪里跑得出去。一场鏖战,金国凤与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沙场。亲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
豪格杀了金国凤,转身直扑宁远卫。宁远卫的守军早已吓得望影而逃,宁远卫如今已是一座空城。
豪格并未占领宁远卫,当他发现宁远卫已是一座空城的时候,便撤兵了。而方一藻紧闭山海关,再不敢向锦州发一兵一卒。
清军一撤兵,辽东巡抚方一藻便向朝廷奏请,赶紧派一名新的总兵官,驻守宁远卫。
崇祯皇帝征求蓟辽总督洪承畴与关宁两镇兵马督监高起潜的意见,二人商议了一下,纵观山海关内外,只有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堪当此任。
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被升任宁远团练总兵,时年二十七岁。
为了不让吴三桂重蹈金国凤的覆辙,洪承畴建议崇祯皇帝,将派在宁远的监军撤回。赋予吴三桂招兵、征粮等各种权力,最重要的是绝对的指挥权。
崇祯皇帝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他生性多疑,不相信任何在外的将佐与官员。自打崇祯登基不久,崇祯皇帝就把自认为最信任,最得力内府宦官,派到九边十三镇,监视各镇总兵的一举一动,并随时回报给自己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