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怎么有这么多高官重臣啊。
不过心里想归想,秦晓篆可没有发出任何一丝响动,她知道如果胆敢在这金殿之上喧哗,自己的小命还想要不想要!
秦晓篆小心翼翼的抬起头,目光看向这个号称千古一帝九五之尊的始皇帝。
高大的龙椅上,一个头戴十二道冕旒之人正在居高临下俯视着大殿内的众人。
透过不断晃动的一串串珠旒,秦晓篆看到了一双如同鹰隼般锐利的双眼,此刻正慧眼如炬的盯着金阶之下的二人。秦晓篆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压瞬间笼罩了过来,她不由自主的垂下了头。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引用尉缭原话形容了秦始皇的长相,说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说的是始皇帝的铁血心肠,暂且不谈,前面是对他外貌的形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塌鼻子,眼睛凸出,鸡胸,气管炎。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史记里记载的来形容,那秦始皇的相貌简直就是其丑无比,还是一个病恹恹的状态,如果真是这样,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根据史料记载,秦嬴政是个工作狂,每天批阅的奏章竹简就达一百二十斤重。这么一个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人,不像是一个身体孱弱,有着心理疾病的人。
在史书《纬书》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关于秦始皇相貌的记载,称始皇是“虎口、日角、隆准、长目、鸷鸟膺”。
这段话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秦始皇有像老虎一样的嘴巴,高鼻梁,细又长的眼睛,一副高大威武,阳刚美男的样子。说白了其实就是跟我们现在的西北大汉有些像,这也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的一种相貌,《纬书》是属于汉代的文献,早年遗失在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运回国内研究,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正在秦晓篆低头沉思之际,她感觉到有人在挠着她的后脖颈和胳肢窝,秦晓篆从小到大最怕别人挠痒痒,开始她还紧绷着嘴,拼命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到了后来她再也憋不住了,不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在这威严庄重的大殿之上,放声大笑,乃是欺君大罪,一边站着的羸炀赶紧伸手捂住了秦晓篆的嘴巴,可是晚了,金殿之上的始皇帝和两厢站立的大臣廷尉俱都望了过来,怒目而视。
就在这时,秦晓篆一下子睁开了眼睛,她猛然看到幽玄正在用毛茸茸的爪子挠着自己呢。
想想就好笑,刚才梦中那些稀奇古怪的情形,秦晓篆不禁莞尔,怎么会没来由的做这些离奇的梦境?
看了看身边,师兄羸炀就在自己身侧躺着,还在昏迷不醒之中。
抬头看看周围,原来自己与师兄现在一处果园之中,这到底是怎么了?
过了好一会儿,秦晓篆才慢慢的回忆起了跟随羸炀从地宫穿越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回忆,对于穿越过程和昏迷之后的经历,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在地宫之中,羸炀刚刚苏醒重生不久,身体尚未完全恢复,随即就与秦晓篆共同穿越时空隧道,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因而也在穿越之后不可避免的昏迷了,而且昏迷的时间要比秦晓篆还长一些。
看秦晓篆注视着昏迷倒地的羸炀,幽玄赶紧说,自己刚才可是每个人都喂服了一杯灵茶啊。
秦晓篆感激的点了点头,又从空间戒指中取出一粒大还丹和逍遥丹给羸炀服下。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工夫,就听到羸炀醒来后发出的呻吟声,秦晓篆和幽玄赶紧上前搀扶着师兄坐起来。
羸炀揉了揉眼睛,看到满脸关切的秦晓篆和幽玄,他的眼睛情不自禁的有些湿润了。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这个师妹,羸炀虽然到现在还不太熟悉,但是当在地宫中听了她讲述的故事,听到她和朋友汪然的曲折离奇遭遇,因为与生俱来具备极阴体质,无意之中就成了自己的破命人和大救星。
没有这个师妹,自己还要在地宫之中伴随那些兵马俑沉睡呐!至于等到什么年代,能不能苏醒重生,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羸炀从心里万分感激师妹的这份救命之恩。
还有消失不见的师傅天元真人,眼前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老人家的精心运筹,要不然的话,自己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想到了这一切,羸炀心里又感触良久。
谢过了师妹和幽玄,羸炀随即盘膝打坐,运功调息,过了足足有一炷香的时间,羸炀头顶升腾起肉眼可见的雾气,面色红润,神采如常。
这边的幽玄,不知什么时候从果园的菜地里逮住了一只野兔,正在那儿大口咀嚼着,吃的有滋有味。
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血腥一幕,看的秦晓篆直翻白眼,她听师傅简单介绍过幽玄的往事,在龙族和魔界,还有海外九仙岛,这个幽玄可不是个省油灯!据师傅说,幽玄过去还喜欢吸食脑髓,的确可怕至极。
自从师傅走后,好在这厮还是很本分能干的,这些个小事,她也懒得说它,她想起爷爷说过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秦晓篆陪着师兄羸炀在果园里转了转,认真打量了周围的地形,羸炀说似乎有点熟悉的感觉,只是没有人打听一下,不知道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现在又是什么朝代?
走着走着,羸炀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他扭过头对师妹说:“晓篆,咱们突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为了行走方便,我有个想法,你最好能改变一下装束,这身女子打扮太惹眼了,不知你可愿意?”
“好啊,师兄,可是俺没有带着多余的衣裳啊。”
“不要紧,我的随身物品,很多都放在空间戒指里。”一边说着,羸炀一边从戒指里取出了一套衣物交到秦晓篆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