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天然的战士,曾经让地球颤抖的蒙古人为什么会被后金轻易降服?
答曰:一是林丹汗身体不争气;二是女真八旗制度厉害;三是蒙古人没有战斗力。
林丹汗为什么身体不好?
这只能问他自己。我想要说得是他身体不好造成的影响。
这个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事实上,重要历史人物的身体状况往往能影响历史的走向,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亡政息,早在人之将亡时,“政”就己经奄奄一息了。
林丹汗死亡给蒙古造成的损失,远比后金军事行动造成的损失大。虽然后金把林丹汗赶到了青海,造成他的许多部众离他而去,但是只要后金一撤退,林丹汗还可以召集他的部众。用不了多久,察哈尔还可以恢复元气。
而林丹汗一死,不仅察哈尔垮了,整个蒙古也失去了顶梁柱,不得不臣服于后金。
皇太极只是挖了他的一点墙脚,他却把整个大厦拱手相让,这就是林丹汗之死造成的影响。
八旗制度为什么厉害?
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女真人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和动员体系,这一体系是女真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制度保障。
八旗同时还是八个大筐子,不仅能装得下女真人,也可以装得下蒙古人、汉人,使后金具有很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为后金的拓展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蒙古人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答曰:一是失去了血性;二没有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三是没有战斗的理由。
蒙古人为什么失去了血性?
因为他们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由猎人变成了牧人,不再以抢掠为职业,甚至不把抢掠当成副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蒙古人没有应对战争的机制体制和动员体系。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之所以能够席卷欧亚大陆,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战争获取巨大的利益,每攻克一个城池,男人杀光,女人和金银财宝抢光,正是这种巨大的利益,才驱使他们不断地征战、杀戮。这个时期的蒙古人,与其说是牧人,不如说是猎人,只不过狩猎的对像不是野兽,而是人类。
自从明朝用一堵高墙把蒙古人拦在塞外以后,他们就不太方便进入内地抢掠,只好调整业态,老老实实放羊,虽然偶尔也明火执仗一把,但每次都没有什么收获,到了明朝末年,他们己经完全习惯了“狗儿跳、羊儿跑、小曲满山飘”的生活,性情也由狼性变成了羊性。
蒙古人为什么会如同一盘散沙?
这不能归咎于林丹汗的无能,乃是因为时代变了。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能做的事。林丹汗不可能成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时代,草原上充满了杀戮和掠夺,各部落经常互相厮杀。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个部族必须紧密团结在首领的旗帜下,武装起来,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才能不被外族所灭。因此,铁木真能够凭借其高贵的出身将他父亲的部众召集起来,积累了第一桶金。
而在林丹汗的时代,他的前辈己经把蒙古草原瓜分成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面又有数不清的小部分。蒙古汗位的正统继承人林丹汗仅仅掌握着察哈尔部。
如前所述,此时业态己经调整,草原上人们安居乐业,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人们团结起来。
在精神领域,人们的传统观念己经发生改变,林丹汗黄金家族的出身,大汗的身份也并不具有太多的号召力。在信仰上,黄教盛行,许多蒙古部落的汗位称号都是从**喇嘛那里接受来的,而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仍然信奉传统的花教。虽然林丹汗试图向黄教靠拢,但事与愿违,在促进融合上收效甚微,反而造成了察哈尔内部的混乱。
蒙古各部落没有信念上的向心力,只有利益上的离心力,人们都愿意守着自己的花生摊当老板,而不愿意居于人下把企业做大做强。
虽然林丹汗早期曾经试图对蒙古进行整合,但是由于女真人的介入,整合没有成功,反而使得他所领导的察哈尔部与其它蒙古部落关系恶化。从此不仅四分五裂,而且同室操戈。
蒙古人为什么没有战斗的理由?
首先,女真人并不是要将蒙古人赶尽杀绝,只是想将蒙古人收归己有,女真人这种“以人为本”,把外人变成自己人的做法极具“和谐”力,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次,从努尔哈赤时起,后金就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科尔沁蒙古结盟,双方共联姻10次,其中娶人9次,嫁出1次,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等人都娶科尔沁各部落贝勒之女为妻。到了皇太极时代,通婚更是频繁,双方高层早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金蒙一家亲的和谐局面。
与此同时,林丹汗统辖的察哈尔部不恰当地对其它蒙古部落用兵,进一步巩固了这些蒙古部落与后金的关系,当后金对察哈尔用兵之时,被后金“和谐”了的蒙古部落也不同程度参于其中。
第三,金蒙联军的形式,混淆了敌我的概念,也稀释了民族矛盾。当金蒙联军一起杀来的时候,那些被女真人“和谐”了的蒙古部落反过来对察哈尔部进行了“和谐”。
对于察哈尔人来讲,在哪儿放羊都一样,他们没有跟女真人玩命的必要,如果生活强奸了你,而你又无力反抗,那就去享受它吧,更何况敌人里有大量的蒙古人,于是逃不了的察哈尔人,都选择了归顺。
只骑不射的蒙古人,面对一手挥舞大棒,一手拿着胡萝卜的皇太极,既没有反抗的力量,也缺乏反抗的决心,而病入膏肓的林丹汗连自己也救不了,更无法挽救他的部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太极把他的子民带走。
林丹汗死后,他的老婆、孩子以及像征王朝正朔的传国玉玺都被皇太极收入囊中。
天聪九年(1635)八月初三,当多尔衮满载上述战利品回到沈阳的时候,皇太极的心都醉了。
手捧传国玉玺的一刹那,皇太极夺了万世的潇洒。
大地在他脚下,国计掌于他手中,没人再敢多说话,此刻正是“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的最佳时机。
他的内心极度膨涨,如果不马上升级,他很可能就会爆炸。
然而称帝这样不谦虚的事情,总不能从自己嘴里说出来。
不消皇太极亲自动嘴,一帮时刻等着拍马屁的臣子早就揣措圣意,争先恐后地奏请皇太极“仰承天意,早正大号,以慰舆情”。
当皇帝和当*一样,都想立一个牌坊。前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圣德,后者则为了表明自己的贞洁。
每个想当皇帝的人都会说:我称帝不是妄自尊大,实在是众意难违,要不是为了平息舆论,我才不愿意当这个皇帝,高处不胜寒,我是迫不得己的。
其实谁要真的反对他称帝,他就会把人家杀了。
皇太极虽然迫切地想登基,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他不得不表现得矜持一点。于是他一方面屡次拒绝众人的美意,一方面又实施各种新政,把族名由诸申改为满洲,又制定诸臣冠饰,改文馆为内三院等等,透露出“大一统”的更新气象。
这种先浇一点水,再浇更多的油的做法,把大臣们折磨的筋疲力尽,也使拥戴的火苗也越烧越高。皇太极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就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他授意群臣集体宣誓效忠以后,才“勉强同意”称帝。
皇太极是个爱面子的人,称帝这样的盛事不能只是自家人关起门来办,还应该请点左邻右舍共同庆祝大典。为了让自己的牌坊看起来更漂亮些,皇太极授意邀请朝鲜派出使臣劝进。
然而朝鲜一直奉明朝为正朔,视后金为蛮族,不愿派出劝进使臣,但为了避免战争,他们不得不虚与逶迤。
当后金的庞大使团来到朝鲜后,朝鲜国王称病不出,让大臣们出面接洽,但他们并不想讨论什么劝进的事,大臣们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切入正题,借故拖延时间。
为了让这帮不速之客早日滚蛋,朝鲜人故意对后金使者进行恐吓。一天夜里,后金使团住处附近突然沸腾起来,到处是刀光剑影和厮杀呐喊声,后金使者以为是朝鲜士兵发生哗变,吓得夺门而逃,狼狈地回到后金。
朝鲜的态度令皇太极十分生气,后金诸将认为应该对朝鲜进行惩罚,但是皇太极并不想让战争影响称帝,只好暂时咽了这口恶气。
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率诸贝勒大臣举行了祭天大典,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未完待续)